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谜案重重的王陵 > 宋太祖永昌陵:迁都洛阳的踏脚石
  他,是一名不世豪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地登上了帝位,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他,是一个永不消逝的英雄,刚柔并济释兵权,怀柔安抚治天下——他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建立了赫赫战功,他的陵园数百年来却是默默无闻。

  直到2008年,河南发布了“宋陵石像地下拾音防盗系统启用,地面异动系统自动报警”的新闻:无论多远,只要线路能够接通,守护者就能听到宋陵里的脚步声,甚至说话声。目前,这套警报系统已经覆盖了陵区的石刻雕像,从而使这些散布在田野里的珍贵文物免遭偷盗厄运。也正是这条新闻,带着我们叩开了历史的大门……一支响箭决定的陵墓从河南巩义市出发,沿郑洛公路西南行40里,再徒步南行七八里,就到了一个名叫“龙洼”的地方。这里,四周台地层层,远处是簇簇青山,中间是一片平川。就在这平川上,有一座古代陵墓高高隆起,它就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中提及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宋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墓地——永昌陵。

  永昌陵统领着北宋皇帝的陵寝群——宋陵。整个宋陵区的规模不小,散落在巩045谜案重重的王陵义市区和下辖的芝田、西村、回郭三镇。北宋有七帝葬于此(除徽、钦二帝被虏,死于北国之外),分别为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光义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统称“七帝八陵”,还有后妃、功臣如包拯、寇准墓,据考证有300多座,是一个巨大的陵墓群。

  永昌陵北宋定都开封,为何要将陵寝建于远离国都的巩义呢?这还要从开国之君赵匡胤说起。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五代时的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驻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在军营——洛阳夹马营。他在洛阳度过了童年,当了皇帝后,常到各地巡视。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春,他又到西都(洛阳)视察,顺便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忆起儿时嬉戏情景,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指着一处地方对随从人员说:“我幼时有一心爱玩具小石马,后来把它埋藏在这里,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找到?”说罢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马。赵匡胤拿起来爱不释手,就带在了身边。

  当返回东京的途中,行至巩县(现巩义市)时,他又亲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祭奠(赵弘殷死后,原葬于开封东南隅,赵匡胤即帝位后,于公元963年迁葬于巩县西南40里的訾乡邓封村)。祭毕,他又登上陵园神墙的西南角楼向四处遥望,当看到远处的不老青山、近处的悠悠流水时,顿时引发了今昔之思,不禁一阵唏嘘感慨。

  于是,赵匡胤抽出一支响箭,搭上弓向着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飞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赵匡胤长叹一声,对随从大臣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终须有归宿之地。www.chuanyue1.com

  046你们记住,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所。”说完,他取出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又亲自拟了名称——永昌。

  就在这年的十月二十日,赵匡胤独坐宫中太清湖畔,细观夜色,只见星光璀璨,和风微至,宁静清幽。可是不久,天色大变,他赶忙回到宫中,传旨召弟弟开封尹(京城长官)赵光义入寝宫相见。光义来到后,命令后妃、宫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两人酌酒低语。外边的人谁也听不到在说什么,只从窗外透过窗纸“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胜之状”,又见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声说:“好做!好做!”随后就倒卧床上,“鼻息如雷霆”。光义当晚陪宿屋内。天将黎明时,万籁俱寂,忽听有人报说:“皇帝晏驾了。”史学家们认为,宋太祖之死是因其弟赵光义做了某种手脚,但事隔千年,今天已难以澄清真相。而“烛影斧声”也成了历史上的一桩悬案。穿书吧

  赵匡胤死后,灵柩停放于万岁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致祭。

  第二年四月,灵柩运往皇陵——今巩义市芝田镇安葬。护送灵车的官员、卫士、仪仗队伍及皇宫妃嫔人等共3000多人,二十五日到达了这片太祖早已选好的陵地。

  赵匡胤选择远离开封的巩义并非只是巧合,而是有其深层次的政治意图,即为迁都洛阳做好准备。

  赵匡胤生于洛阳,深知洛阳和开封作为首都的优劣:北宋都城开封四周都是平地,无险防守,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象。

  如此朝廷就必须派出大量的军队用于防守国都,将造成军队数额的急剧增加;而洛阳固若金汤,大可依据山河的形胜而去冗兵,以安天下。

  然而,当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是时,社会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以南,大量的粮食要靠运河(当时的汴河)从南方运过来,而汴河到开封以后再北上就不好走了,大臣们考虑到汴河经济命脉的地位,大多不愿意迁都洛阳。

  群臣的谏阻没有动摇赵匡胤迁都的决心,太祖依旧坚持,这时他的弟弟赵光义站出来说:“为政在德不在险,何必一定要耗费民力迁都呢?”一句“在德不在险”让宋太祖哑口无言,只好长叹说:“不出百年,中原人民叹也。”行伍出身的赵匡胤只好用一支庞大的禁卫军来保卫京都开封,而把洛阳作为陪都,他幻想着,总有那么一天能迁都洛阳。也正是从迁都洛阳出发,他决定将皇陵建在靠近洛阳的巩义,希冀为迁都洛阳垫一块踏脚石。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北宋立国167年的1127年,宋太祖的话应验了,这一年金兵047谜案重重的王陵长驱直入,攻破开封,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就此灭亡。永昌陵的绝好风水,却没能护佑住大宋帝业永昌。

  假如北宋迁都了洛阳,金兵能否还那般轻易肆虐中原?假如太祖再坚持,历史是否会往新的方向发展?或许,九天之上的太祖也正在默默地悲伤,静静地思考着这些问题。

  宋陵选址风水之谜永昌陵现在位于巩义开发区至西村镇的公路旁。这个地方,已看不出来皇家气度,陵丘都低矮,神道很短小;也看不出风水宝地,前后都是坡地,位于低洼地带(这个地方现在的名字就叫“陵洼”)。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陵墓,尽管永昌陵跟前朝比显得寒碜,但开创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范。

  永昌陵由上宫、下宫、孝章宋皇后陵、章怀潘皇后陵以及两个陪葬墓组成,陵区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约永昌陵石狮6000米。永昌陵卜宫地势南高北低,从陵区南端的鹊台至北神门石狮,南北落差达17.3米。

  巩义这个地方,按古人的说法是个山高水来阴宅吉地。它位于嵩山北,是为阴;位于黄河以南,亦为阴,符合了“山之北,水之南”的风水要求。

  正所谓“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就福贵不断”,看来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茔地。

  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包括永昌陵在内的八座宋陵都是南高北低,居于最崇高地位的陵台却处在各自陵区的最低处,到这里瞻仰宋陵,丝毫没有皇帝高高在上的感觉,因为皇帝几乎躺在了人们的脚下,这和历代皇帝的埋葬方法完全不同。

  那么,宋陵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选择呢?

  048其实如此选择还是和风水有关。在唐宋时期,流行“五音利姓说”的风水理论,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谓之角地……南高北下谓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所以宋代的皇陵都南高北低,形成了一种倒仰的姿势。

  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初体制,只是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北宋的陵寝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因此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七个月营建帝陵的时间实在是短促,加上运料、营建以及入葬工程量都非常浩大,因此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例如,建造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时,仅被压死者就达200多人。

  永昌陵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等各种石像。陵园布局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士兵石雕陵谒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场所。

  上宫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台、华表、石像生(石刻仪仗队)、阙亭、皇帝陵台、皇后陵墓。永昌陵不是帝、后同穴合葬陵。宋太祖结发妻贺氏死于公元958年,30岁。当时,宋皇朝尚未建立,后来葬在永安陵兆城内。

  贺氏死后赵匡胤又娶王氏为继,王皇后死于公元963年,22岁,也葬在永安陵内,又立17岁的宋氏为皇后。宋皇朝臣石雕后死于公元977年,年44岁,葬于永昌陵北边。这时距宋太祖的死已27年。贺、王、宋三位皇后的坟冢早已泯没,无可找寻。

  皇帝的陵台位居整个陵区的中心,夯土筑成,是个三阶梯的覆斗,底边呈四方形,长、宽约60米,049谜案重重的王陵台高约16米。陵台之上柏树成林,纵横如织,陵台之下则为皇堂,即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用条石或砖镶砌而成。

  整个布局给人以方正端庄、拱卫森严的感觉。

  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诸陵献殿建筑全部毁于元朝。据说,嵩山中岳庙大殿前的铺地石,就取之于这里。

  石羊雕像从陵台到南神门,沿神道两侧排列有整齐对仗的精美石雕,由北往南有宫人与内侍石雕各一对。侍立于南神门西侧的为宫人,陵台左右的为内侍。宫人雕像眉目细长,双肩消瘦,束发簪珥,拱手而立,女性的特征惟妙惟肖。

  内侍雕像,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持体现他们身份的球杖和拂尘。四门石狮各一对,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门石狮雕像最为精美。神道两侧立像的排头兵,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雕像甲胄的纹饰仍然细腻传神。

  文武朝臣雕像各两对,文臣持笏,武臣拄剑,恭立神道两旁,象征着宫廷百官朝仪。

  石虎、石羊各两对。虎是尊严与高贵的标志。羊,个性柔顺,形态淑美,我们祖先造字的时候,有“羊面从美”之说。自汉晋以来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为祛邪之物。

  而由南向北看,排在最前的是望柱,又叫华表。宋陵望柱呈八角形,象征四面八方,其顶部是莲蕊,底部为莲座,中部刻有龙纹,是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接下来是象与驯象人,象在宋代是皇家仪仗队的先导,驯象人一般来自越南,另外象也暗含万象更新的意义。象之050后是瑞禽瑞兽,宋陵的瑞禽是宋陵石雕中的杰作,也是空前绝后的珍品,为其他帝陵所没有。再后,是仗马和控马官,这也是仪仗队中不可或缺的。

  南门有站立的石狮,被称作跑堂狮,属“移动部队”;而宫城门外站立的是头戴盔甲、手持斧钺、双眉紧锁、不胜其哀的镇陵将军。这些昔日威风凛凛的石像,能看护好太祖的陵寝吗?

  难逃被盗命运的永昌陵据《宋史》记载,灵台之下20多米深处建有“皇堂”,即地宫,是皇帝棺木藏放的地方。随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剑、冕、翠衣及种种明器,皇帝生前所有的日常用具,金枪、板刀、弓箭、金银器皿都埋在地下了,在地宫的甬道和耳室里,还摆满了皇帝喜爱的各种宝物。

  但这些宝物却因为陵寝的损毁而不知散落在何处了。

  公元1127年3月,金兵攻下大宋都城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

  金兵不仅对京城开封大肆劫掠,而且对北宋皇陵也开始了疯狂抢劫。因下宫的大殿及禅院里有许多金银玉器、古玩字画,这里成为金兵最先下手的地方。

  包括永昌陵在内的宋陵都建在平原的黄土地上,墓道建制规模相同,所以比较容易盗挖。金兵对小墓采用揭顶的方法,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陵区内顿时烟火弥漫,一片混乱。据记载,北宋的皇帝陵包括皇后陵都遭到了很严重的盗掘,哲宗皇帝的尸骨还被盗墓者抛到了陵外。

  宋高宗赵构闻讯后,命令河南镇抚使翟兴和抗金英雄岳飞北上,赶走金兵,又修复了皇陵。这样,巩义就成了宋、金拉锯战的战场。宋军撤退后,金兵的报复更加强烈,不仅掘墓更凶,而且还烧房扒屋,砍树伐木。于是,松柏茂密的陵地很快变得千疮百孔了。

  公元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投降官员刘豫为大齐皇帝。有一天,刘豫发现一个士兵拿了个水晶碗,感觉非常精美,后来得知是从永裕陵盗来的。刘豫就让他儿子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挖墓队伍,史书上称之为“淘沙队”,重新把宋陵又挖了一遍,甚至连老百姓的墓也不放过。“淘沙队”是继东汉末年的曹操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记载的官盗机构。

  刘豫的毁灭性盗掘,使那些生活在陵区的僧尼、柏子户等无存身之处,只好流051谜案重重的王陵落他乡。从此,北宋皇陵再无专人管理,民盗相继兴起,最有名的一个盗墓贼叫朱漆脸,他所盗之墓,就是永昌陵。

  朱漆脸并不是盗永昌陵的始作俑者,永昌陵的首任盗墓者是大齐皇帝刘豫。刘豫盗宋陵时,重点是宋仁宗的永昭陵,永昌陵虽然也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棺椁并未被打开。永昌陵也就成为北宋巩义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永昌陵在躲过刘豫后,却没有逃出民间盗墓者的手心。

  宋末元初时期,可谓盗墓者的天赐良机。那时,宋朝朝廷岌岌可危,金朝的势力已经被元朝覆盖,而当时最为强大的元朝正在到处征战,以取得全国的统治权。这时的皇陵可以说是姑姑不疼,姥姥不爱,谁也不管。朱漆脸正是找准了这个时机下的手。

  朱漆脸见洛阳附近大大小小的古墓已经被盗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不是规模太小不值得盗就是有官兵看守,无法下手。他琢磨再三,决定去盗掘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朱漆脸盗宋太祖的墓时,太祖的身量比较大,很胖,他想把太祖的玉带取掉,就用一个带子套上太祖的脖子,把太祖撑起来,由于尸体已经腐烂了,他一撑,从太祖嘴里喷出好多黑水,喷他脸上去了,脸也没洗净,就留下了一个黑脸,这便是他名字得来的原因。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蒙古人控制北宋陵区后,怕宋代的遗民怀念先朝的皇帝,就把北宋皇陵上的建筑全部烧毁,这也是北宋陵区只有孤零零石雕的原因。所幸的是,宋陵区域被划为官地,不准百姓打柴放牧,不准种植庄稼,一直荒芜,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建筑遗址,特别是石雕像。

  今天,站在永昌陵上四面望去,近处是块块肥沃的良田,远处是点点含翠的青山。

  千多年前的陈迹,已被时光的流水冲洗得几乎净尽,然而唐宗、宋祖作为历史人物,却常使我们浮想联翩。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宋太祖永昌陵:迁都洛阳的踏脚石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