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谜案重重的王陵 > 第三篇 异族坟 茔藏异族远去的秘葬 印山越王陵:传说中越王勾践的长眠之地
  在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木栅村南有一座山丘,该山形如覆斗,平面略呈方形,且四周开凿有壕沟,宛若古代印玺,因而得名“印山”。而在印山之上,又埋藏了一座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大型墓葬。由于墓地位于越国故地,又形制甚高,人们纷纷推测这会不会是越王勾践的墓冢?倘若果真如此,这位卧薪尝胆的传奇人物又会在百年之后给我们留下什么未解的谜题呢?

  初探印山王陵考古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北有秦宫,南有印山”。话中提到的“印山”指的就是印山越王陵,它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西南12公里。距离书法圣地兰亭约1公里的印山,因其平面略呈方形,立面高耸似印,而得名印山。这座王陵距今约有2500年时间,其规模之大,结构之殊,营建之讲究,举世罕见,堪称奇葩。

  那么,这座与“秦宫”比高的印山王陵,规模到底有多大呢?据统计,印山大墓所挖岩土将近16000多立方米,耗费木炭约1200立方米,所用大方木则为4000立方米,当年营建此墓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穿过宽大的长墓道,沿着木梯下到墓162印山越王陵:传说中越王勾践的长眠之地室,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台阶相隔,墓室内均用巨大的长方木构筑,每根木枋的四周都涂有油漆。底面用长方木横向平铺,在底面两边用长方木互相斜撑,形制是三角形木椁,所用木料直径80多厘米,有专家断言,其树龄都在千年以上。www.chuanyue1.com

  墓室规模更是巨大,长30多米,底宽近5米,高度4米多。墓穴中室还铺了一层编织物,中央停放一大型木棺,棺长6.10米,宽1.10米,内高0.40米,采用独木雕凿而成,据传独木棺是春秋战国时使用较多的葬具。但像印山王陵中这么大的独木棺,却从未听说过。

  棺内外及墓室内的长方木均用三面髹漆,局部地方至今漆面如镜,昔日的绚丽豪华仍依稀可见,令人叹为观止。

  印山王陵,不但规模浩大,而且在填筑和防腐措施上也十分科学和讲究,墓室上首包有约140层树皮,20多厘米硬的树皮外再填筑着1米左右厚的木炭层。然后,整个墓坑用大量青胶泥填筑。此外,墓室坑底还铺垫着一层1.65米厚的木炭。而墓坑之上,在发掘之前是一个长70米,宽35米,高10米的椭圆形封土墩。

  正是这些层层“屏障”,才使墓葬中的那座独木巨印山越王陵棺能穿越近2500年的时光后,还近乎完好地保存下来。

  从这座墓葬的密封情况来看,倘若不是惨遭盗掘,或许我们还能看到像马王堆汉墓般保存完好的墓主遗体,而想必出土大批量完整的随葬品和珍宝也是大有可能的。

  印山王陵的墓葬结构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也是绝无仅有、一枝独秀。该墓穴坑深达20多米,有一层一层的163谜案重重的王陵夯层,夯窝十分明显,从土顶到墓底,高达30米,这样的结构,在我国是首次发现。

  而只有国王和皇帝的墓葬才能使用的隍壕,在墓冢四周也完好地保存着。印山的四个角上,现在都还有清水环绕。据考古学家们说,像印山这般保持得如此完好的隍壕实为罕见。

  印山王陵虽然曾经被盗,部分木构件遭到损坏,但整体保存完好,局部髹漆仍乌黑发亮。大墓里出土文物40多件,有大量的玉器、玉剑、石器、漆器和青铜器。

  而从其中的青铜质地的挖石工具和夯土木质工具看,以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的条件,建造这样规模的陵墓,起码得花十几年时间。在清理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墓中的大部分木质构建保存的完整程度是惊人的,可是却偏偏不见越王的尸骨和贴身随葬的物品,究竟是被历次盗墓者洗劫一空,还是另有原因,令人遐想不已。

  虽然印山墓葬惨遭盗掘,但从墓葬的规格和形制以及余存的一些随葬品来看,不难判断,墓主生前必然地位显赫,可是墓中残留的线索十分有限,我们是否还能够抽丝剥茧,找到印山大墓的真正主人呢?

  印山墓主是夫镡、允常还是勾践印山位于古代越国故地,而墓葬规格甚高,在墓葬周围发现了只有国王和皇帝的墓葬才能使用的隍壕,并且出土了漆木甲。这些线索把墓主人的身份直指越王。

  然而,由于遗留下的随葬品不多,也无任何铭文可考,而文献记载又扑朔迷离,甚至有人一度将印山墓定位为“疑冢”。

  但考古学家们仍不愿就此放弃,他们结合文献,小心论证,大胆推测,试图在一片混沌中抽丝剥茧,理出一个头绪。

  按《史记》《竹书纪年》《越绝书》记载,越国的世系从无余开始,但中间的世袭谱系确是缺失的,到了夫镡才又重新开始有了记录。夫镡的儿子是允常,允常是勾践的父亲,越国传到他手里时“拓土始大,称王”,可以说越国的强大始于允常。

  以前的越王应该无力营造如此宏伟的陵墓。而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曾拥兵北上并迁都于山东琅琊,及至四世孙越王翳时,即公元前379年,才迁回到吴,即今苏州一代。再加之“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年代学限定,可以确定,印山大墓的墓主人是夫镡、允常和勾践三人中的一个。

  164印山越王陵:传说中越王勾践的长眠之地那么印山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这三位越王中的哪一个呢?关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就让我们来逐一探其究竟。

  首先,印山大墓的主人会不会是夫镡呢?史料记载越王勾践曾经迁葬祖父夫镡的陵墓,《越绝书》称为“若耶大冢”,按理说这个迁冢不可能距越都太远。今绍兴禹陵乡大二房村圣人山上发现的残长达34米的越国最大的石室墓,正好地处《越绝书》所载勾践经常“走犬若耶”及射猎的若耶溪边,而与之有关的乐野和鹿池山等越国史迹,至今地名犹存,说明这座大型石室墓应该就是迁葬夫镡的“若耶大冢”。这样一来,印山大墓的主人就应该是另有其人了。夶风小说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墓主为允常的可能性。允常是越木客大冢国杰出的君王,至迟在公元前510年就已在位称王。在他的领导下,越国由弱变强,故《吴越春秋》说:“越之兴霸,自允常矣。”《舆地记》也载允常“拓土始大,称王”。

  《史记》和《左传》则说允常与吴王阖闾结怨,从而点燃了吴越争霸战争的烽火。史称允常卒于公元前497年,他的陵墓据《越绝书》载叫作“木客大冢”,并说“木客”的得名源自勾践初迁都琅琊时,派楼船卒2800人在此伐松柏造桴,所以叫“木客”。那么,“木客大冢”和“印山大墓”又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认为“木客大冢”就是“印山大墓”。印山大165谜案重重的王陵墓北隅的里木栅村原称“木栅村”,只因其后人丁兴旺,村落扩展,才有里木栅和外木栅村落之分。按绍兴方言“栅”与“客”同音,“木栅”实则“木客”的同音异写字,“木栅村”也就是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浙江水》中所载的“木客村”。

  何况印山大墓的方位和距离,又正同《山阴县志》记载中的“木客山”相符。特别是印山大墓构筑的大型木棺,既形制独特,且耗工巨大,这不仅符合越王允常的身份和国力,而且当年影响必然很大。所以“木客大冢”即为“印山大墓”的可能性很大。

  另外,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说文》中“椁”,释“葬有木椁也”;段玉裁注“古博切,五部”。“客”,《说文》释“从宀各声”;段玉裁注“苦格切,古音在五部”。

  这表明两字均属五部,读入声,古音相近。因此,“木客大冢”很可能是“木椁大冢”之误。综此,“木客大冢”本意应是“木椁大冢”,而《吴越春秋》等书所说勾践“使木工3000余人,入山伐木”达一年,因“作士思归,皆有怨望之心,而歌木客(椁)之吟”一事,应与众木工在今印山附近一带山中伐木与营造印山允常大墓的工程之巨有关。

  对此,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木客山不是印山,木客山另有其山。木客真实所在有其范围,是指现木鱼山和姜婆山所在的山脉。其西端主峰因古籍“客”与“容”误刊,使木客山变成了木容山,再经民间音、义双转,使木容山变成了今之木鱼山。

  而印山也不可能是包含在木客山山脉之内的。因为自古至今,不管是山势地理成规,还是堪舆学说,均认定山随脉行,脉连山依,脉断山离。印山和木客山之间有涧溪隔离,山脉已断,自然是互不相干。

  另外,印山大墓的宏大规模及建制也与允常时期越国国力不符。印山大墓发掘后,以其非凡的气势、宏大的规模、豪华的墓室以及十分讲究的填筑工艺为世人震惊。

  而允常时期的越国每年要向吴国朝贡,是吴国的附属之国。书中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其实是指在局部战争中占领了吴靠近越界的一些土地。

  此后允常国力虽有兴盛,但一直难与吴抗衡。允常在位的前5年只是谨守父业,后9年虽国力渐兴,但越国的治国重心仍在加强军务、严防外犯和提高国民生活上,是不可能去考虑营建印山大墓那样大损国力的陵寝工程的。印山大墓的隍壕形制与允常时的社会地位也不相符。在陵周设隍壕是显示帝王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诸侯国君主是不敢妄为的。从越王允常的地位、礼遇排行来看,是不会僭越礼制,重耗微薄国力去营建印山大墓如此巨制的王陵的。

  166印山越王陵:传说中越王勾践的长眠之地既然如此,那印山王陵会不会是越王勾践的陵寝呢?有学者对此种猜测提出了疑义:史载勾践继位在公元前496年,卒于公元前465年。依《越绝书》所记,勾践生前自己兴建的王陵叫“独山大冢”,后因迁都琅琊而“冢不成”。据方志记载,独山有二处:一在绍兴柯桥镇独山村附近;另一在南池独山(又叫玉山)一带。如此看来,无论勾践的陵墓有没有建成,都可以肯定不在印山。

  然而这种说法也并没有得到认同。反对者认为上种说法仅注意到《越绝书》上的独山大冢,而没有人将其与印山相联系。他们认为勾践墓不论是否建成,都与印山无关,在绍兴是没有勾践王陵的,但他们并没有给出相应的理由。相反,越民族有叶落归根的习俗和祖训,而勾践最注重事鬼神、尊宗庙,他不可能离开祖父、父亲的墓葬,孤身一人置陵于异地,这于情不通。结合各方面的原因,勾践很可能就是印山大墓的真正主人。

  《史记》说勾践灭吴后,率兵北渡淮河,与齐、晋诸侯相会于徐州,致贡于周,“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此时,勾践满腔称王称霸的雄心且国力强盛。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为自己营造一个气势独尊、规模恢宏的皇家陵园并配有象征帝王尊贵的隍壕结构,是极为可能的。

  另外,印山大墓的封土靠近墓道的五分之一部分,及墓道、甬道的全部填土、封土,均为二次城筑。也就是说,该墓道在初次建造完毕后,曾被有计划、有步骤地重新打开,然后实施下葬,这是典型的自治冢特征。

  勾践灭吴后,国力强盛,为了不让外人知道自己的坟墓所在地,他特地派出大批土石匠,到现绍兴城南九里的大独山上,大张旗鼓地佯建自治冢,这就是《越绝书》称独山大冢“勾践自治为冢。徙琅琊,冢不成,去县九里”的原因。也许勾践在城南选择一座与印山地理特征、山形大小均相仿的独山,来佯建陵墓,其目的是转移视线,掩盖真相。

  更有人推断,勾践称霸后,骄横任性,为了确保日后不被外界知晓在营建自治冢,他很有可能派出军队对建墓人员实行全歼,并分坑殉埋。恰恰印山大墓发掘中,就曾在墓内甬道与墓门接合部位,发现一大堆武士身上穿戴的漆皮铠甲片遗存,这是人殉的物证。

  而后勾践为了给迁葬的军队一个说法,对外扬言:“三穿允常之墓,墓中生理风,飞砂石以射人,人莫能入。”在今印山东首的大片缓坡中,有数十处或大或小的圆形土墩,经考古勘探,它们是大墓的陪葬墓,或许就是当时的人殉坑。

  167谜案重重的王陵尽管关于墓主的真相,大家各执一词,但始终没有一种说法可以说服众人,可以说,至今印山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还是一个谜题。

  惊现盗洞,示警还是虚惊由于关于印山王陵的诸多争论久久不能定论,在经历了发掘初期的一片喧哗后,印山王陵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近年来,在印山王陵的附近又惊现了许多盗洞,它们集中出现在印山越国王陵西南面一座小山上的竹林里,大小深浅不一,洞边上还散落着一些青砖。据这些洞穴口泥土的颜色,可看出有些洞穴刚挖不久,有些洞穴已经挖了有段时间了。到底是谁盗扰了印山大墓的寂静呢?

  知情的村民说,这些年常有人来盗墓,留下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那些人多半深更半夜里来,我们很少见到。”让村民们气愤的是,这些盗墓者挖的坑很多都很深,他们经常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有的盗墓者为掩人耳目,还在上面盖了树枝、竹叶等,这也让一个个盗洞像陷阱一样,令村民们防不胜防。

  这让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十分担忧,难道有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又把目光盯上了印山大墓,还是盗墓者另有企图?

  经过调查这些盗洞大小一共30余个,而且分布较为集中。部分盗洞正打在一些小型墓葬上,而这些墓葬自然是被盗掘一空。有关部门声称虽然这些盗墓行为破坏了一些小型墓葬,而位置也离印山越国王陵很近,但万幸的是这些盗洞在印山越国王陵的保护范围之外,不会对印山越国王陵的保护产生影响。

  印山大墓虽然曾经惨遭盗掘,但它仍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信息,对于研究在历史上原本就扑朔迷离、鲜有记载的越国弥足珍贵。这些深埋于地下的墓葬都是十分难得的“活史料”,把历史凝结在了墓主生活的年代,各自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只有重视对古代墓葬的保护工作,加大对不法盗墓分子的打击力度,才能更好地守护这份祖先的遗产,破解历史的诸多谜题。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第三篇 异族坟 茔藏异族远去的秘葬 印山越王陵:传说中越王勾践的长眠之地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