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谜案重重的王陵 > 曹操高陵:一代奸雄的最后心机
  曹操,字孟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三国不可一世;他败走赤壁杜康解忧,含恨而逝,名留青史。无论在史学家秉笔直书的记录中,还是文学家天马行空的笔触下,曹操始终都是颇富争议的一代奸雄。人们对他生前的功过成败褒贬不一,就连对他死后魂归何处也是争议不断。一代奸雄曹操到底是深埋于西门豹祠之旁,还是长眠于漳河之底呢?七十二疑冢的秘葬传说,又是否真的是这位生性多疑的权谋家留在世间的最后心机呢?游走在历史的虚实之间,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访曹操最后的归宿。

  遗诏中的高陵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史书中记载曹操文武双全,《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

  《三国志》更称其“才武绝人”。他一生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这位一代枭雄,一生金戈铁马,志存四方,可纵然曹操纵横风光一世,亦难逃星落陨灭之时。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154享年66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公元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因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再也无缘一睹曹操高陵的本来面目,它已经被深藏于历史的尘埃之下,曹操疑冢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曹操生前位至丞相,更是雄踞一方的霸主,我们又不禁对他的陵墓浮想联翩:曹操的墓中会不会随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他会不会犹如秦始皇一样,为自己修建了一座空间绝后的地下宫殿呢?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用实物加以佐证,但是却能从曹操的遗诏、遗令中略窥一二。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做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两年后,曹操病逝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从曹操亲笔的遗诏、遗令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他的墓葬的信息。首先,按照其中的说法,曹操死后155谜案重重的王陵是被埋在了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之上。而在晋朝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亦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可见,按照曹操的遗愿,把他安葬于“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之上”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其次,“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且“无藏金玉珍宝”,曹操的墓葬不只因陋就简,也未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所有后事都是严格遵从曹操生前遗愿来操办的,可以说与其生前尚俭作风一脉相承。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也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还曾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更是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从不轻易更新。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关于曹操薄葬的原因,也有其他的说法。有人说由于他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后来又干了大逆不道争权夺势的阴谋勾当,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才一再要求“薄葬”。再加上曹操生性多疑、善于权谋,就更由此衍生出了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传说和历史中的七十二疑冢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民间传说最早始于宋代,据说曹操为了防止后人盗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死后出殡时,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此后,人们便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世人的疑冢。

  罗贯中更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就这样,传说成了“遗命”。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收录了一篇《曹操冢》。并将曹操陵墓的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延伸至水底,点出曹操墓更有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此外,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诗集》中也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出使金国期间,曾经在讲武城外亲眼见到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临冢感怀,即兴写了《七十二冢》诗一首:“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而后,程卓在《使金录》中也振振有词地宣称,他在出使金国的途中,曾亲睹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此后,直至元、明、清三代,“七十二疑冢”一说广泛流传,156不断出现在一些文人的笔记、小说之中,不胜枚举。随着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越发扑朔迷离了。

  而如今,在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以西至磁县一带,的确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当地民间也相传这就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遗迹。甚至有人认为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坟墓。

  宋代的愈应符曾在《曹操疑冢》中讽刺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计到丘陇。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然而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掘,从墓志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的王公要人。可据专家考证,这些虽然都是北魏、北齐皇族的陵寝无疑,但却与曹操的陵墓没有太多关联。更有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可见,对七十二疑冢悉数挖掘的方法不是没有人试过,但始终莫得其所。

  那么关于七十二疑冢的传闻是不是可靠呢?其实,就像前面提到的,无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实证上说,都并没有证明七十二疑冢确实存在的证据。在今人看来,对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更多是时人针对曹操生前善于权谋诡计、多疑阴险的批评。

  苏轼就曾评论“曹操阴贼险艰”,陆游也说“天心大讨曹”。由此看来,饱读史书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产生了“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就很好理解,不足为奇了。

  虚实之中的曹操陵墓如果说关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多半只是传说和杜撰罢了,那么曹操是否真的按照他的遗愿,被埋葬在“不封不树”的黄土之下呢?关于真正的高陵所在,除了当年的一纸遗诏,是否还有别的踪迹可循呢?甚至,曹操的高陵是否真的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呢?

  据文献记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在御驾亲征高句丽途中,曾经亲自拜谒了曹操的高陵,并亲笔题作了一篇《祭魏武帝文》的祭文。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尹、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说157谜案重重的王陵明在唐代初年,曹操的陵墓依然保存完好。

  西门豹祠时至唐代后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中,仍然明确记载曹操的西陵在邺县城西30里处。但是,到北宋的乐史撰写《太平寰宇记》时,虽然也曾提及邺县有魏武帝、魏文帝和甄后三陵,却不曾指出它们的具体方位。据此可以推知,大致在唐末五代以后,曹操的陵墓已然倾颓,而且无从寻觅。宋人只是大概知道曹操的高陵位于邺县,至于具体的位置,却已不甚了了。

  而今人如若想要寻得曹操陵墓,恐怕就只有从曹操当年的遗诏入手了。在曹操的遗诏中,一共提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西门豹祠,另一个就是铜雀台。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西门豹祠。晋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虽然确实有曹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然而,由于西门豹是个除暴安良的历史人物,黄河流域包括邺地居民惯以建立西门豹祠避祸禳灾,所以临漳一带有多处西门豹祠。那么哪一个西门豹祠附近才有曹操陵墓呢?而且,曹操遗令的原文为“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陆机所书则为“葬于158邺之西岗上”,两处地点大相径庭,是误还是诈?不得而知。

  那么,铜雀台之地呢?在遗令的最后,曹操还提到了铜雀台,他吩咐他的妻妾们,在铜雀台的公堂上安放一张六尺大床,挂上灵帐,并供上干果祭品,逢到每月的初一、十五的上午,面向灵帐奏乐歌舞。同时,遗令还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而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的《彰德府志》中,有一幅描绘详细的临漳县图,在位于铜雀台正南五公里的灵芝村处,清清楚楚地标着一座“魏武帝陵”。

  后人便依据这些内容,以铜雀台为中心,寻找曹操的陵墓,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始终未果。

  除了曹操的这份遗诏之外,世人还尝试从各种文献与诗歌中寻觅高陵的踪影。于是又有了曹操葬于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和长眠于漳河之底的说法。

  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邺城树碑曰大飨之碑。”这说明,曹丕在其父过世后并没有急于返回邺城,而是先行去了曹操的故里。

  按理说,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难道是纪念其父曹操?换句话说,难道曹操的真正的陵墓所在地并非邺城,而是文帝所幸之谯县?《魏书》中还记载“丙申,亲祠谯陵”。而谯陵恰恰就是位于城东20公里外的“曹氏159谜案重重的王陵孤堆”。这里不但曾有曹操建的精舍,亦为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所以有人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ωWW.chuanyue1.coΜ

  而曹操葬于漳河之下的说法也是源于诸多的诗文记载和传说掌故。古诗有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并且,魏文帝也曾下《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除此之外,清代沈松的《全健笔录》引用了《坚瓠续集》的一段记载,说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为内中多鱼,乃由隙入,只见石板下有石门,门内尽是美女遗骸,一石床上卧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明记此乃曹操。因以水银敛,肌肤不朽,众人磔裂其尸而出。有人因此认为,曹操陵墓可能是别出心裁地修建在漳河河底,或者曹操的陵墓是由于漳河泛滥而被淹没于漳河之底的。这种种推测,也不乏道理,早在《唐书》和《旧五代史》中,就有漳河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为害的记载,且至少有六条之多。而1983年,当地农民更曾在漳河大桥河床挖到过银元宝、银锹等,因而又有人重提此说。但据考古学家推断,漳河大桥下出土的文物,是明代皇宫的船队在此翻船遗落的,与曹操墓并无关联。m.chuanyue1.com

  有人认为曹操的坟墓就算“不封不树”,也一定会有所表示。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上坟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点记号也不做,难道把他埋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

  《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的陵墓称为高陵;即使“不封不树”,但在地名上也许会留下叫高陵的村庄。如果能对今天临漳、安阳一带的新旧地名进行一次深入挖掘和普查,也许可以找出一些关于曹操陵墓的线索。

  上述诸说,或因缺乏实物佐证而不能断言,或是一家之言尚未得到公认。而专家学者们对于高陵藏身何处的问题也仍然莫衷一是。曹操陵墓究竟何在仍是个未解之谜。难怪人们要感叹:奸雄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

  160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曹操高陵:一代奸雄的最后心机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