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与圆规
山顶的尼姑庵,有一个修行多年的比丘尼慧心。时光穿梭,慧心从豆蔻之年到桃李之年,曾经的小不点也开始变得挺拔茁壮。
慧心常常跟欣能法师说,“法师,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可是至今这个梦还只是梦。”
久了,欣能法师笑着说,“为师岂能不知你的梦,你13岁的梦就是著书立说,希望自己对禅学的研究,可以让更多人的阅读到。”
慧心委屈地说,“为什么我的梦还是梦,梦还停留在最初的地方,却不能成为滚烫滚烫的现实?”
欣能法师叹息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梦不能仅仅停留在‘想’,那梦想最后还只是梦想,你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努力。”
又过了一段时间,欣能法师见慧心还是一脸愁容。
于是,欣能法师命慧心下山去买回一枚圆规,然后问慧心,“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
慧心不知如何作答。
欣能法师说,“圆规之所以能画圆,因为圆规的脚在动,但是它的‘心’却不动摇。”
欣能法师又问,“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圆规能画圆,你却不能圆自己的梦?”
这时,慧心一脸羞愧地说,“法师,我明白了,我应该向圆规学习,而不是刚刚相反,心动脚不动。”
禅意: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管是参禅之人,还是世俗里的你我,常常都难免心高手低,不知“与其在河塘边等鱼到手,不如回去好好地织网”。所谓“日日行不怕千里路”,日日不停歇地蜗步前行,就算数千里也总能抵达。如果总是把眼光“投射”得很遥远,人却总是在“原地踏步”,那么圆梦时刻就只能永远遥不可及,人生的遗憾就只能永远不可化解。
读过的书
亦智禅师有个叫孔原的弟子,这个弟子禅修非常勤奋,同时又是个地地道道的书迷。
孔原经常钻进藏经书的房间读经书,还会找亦智禅师借一些别的门类的书,而自己也时不时下山去采购一些好书来读。孔原买书的劲头很足,天长日久,藏书就塞满孔原小小的卧房。于是,有师弟劝孔原,“那些藏书你都看过了、领悟过了,是不是应该及时地处理掉,不然实在是太占空间了。”孔原认真地说,“书籍是我一辈子的财富,也是我一生不可舍弃的行囊,那些读过的书我还会再读,我相信一本好书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大家对孔原的话不以为然,还一致认为孔原那些读过的书,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可是,亦智禅师很支持孔原收藏那些读过的书,还专门提供一个大大的书架给孔原,条件是孔原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书。孔原自然不会拂了亦智禅师的美意,乐呵呵地将藏书从卧房移到书架上,看着大家捧读自己的藏书,也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前不久,大家发现孔原心情格外地好,有师弟就问了,“师兄,你该不是跑到寺外买彩票,中了几十、几百万的大奖了吧?”孔原笑着说,“我确实非常开心,比中了奖还要开心,因为一本我读了又读的书,我终于读懂了、读透了、开悟了。”大家听孔原这么说,纷纷不以为然地四散而去。
这时,亦智禅师却召集大家回来,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总有一些书一遍两遍读不懂,但是一旦读懂便是满满的欣喜。而大家参禅也是艰难的,而艰难的参禅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和毅力。”
禅意:
参禅者诵经也好、研究佛理也好,常常不惧千百次的重复,甚至经年累月才开悟也不叫苦、不喊累。其实,奋斗着的日子常常是无趣的,就像我们读不懂的一本书读了又读,有些路必须走了一次又一次才能越过。要等到最后的成功和丰盈需要勇气,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风中之烛
悟景上山采摘一些急需的药材,由于药材实在是不好找,悟景一找就找到暮色时分。
趁着夜色,悟景紧赶慢赶地下山,怎奈山路崎岖蜿蜒,脚下还有锋利的石头和树枝,割得他的小腿伤痕累累、钻心痛。
到了半山腰,悟景找到一户山里人家,得到一枚细长细长的蜡烛。有了烛光,悟景前面的路清晰了一些,下山的进度也变得快了些。
这时,一位下山的中年人说,“小师傅,这山路上夜风阵阵,你这风中之烛能有啥用?”中年人言外之意,悟景手中的蜡烛随时都会吹灭。
悟景一边小心翼翼地护着蜡烛,一边非常乐观地说,“风中之烛,不仅可以照亮我脚下的路,同时也可以照亮整个世界。”
接着,悟景还说,“我们不必计较烛光的微弱,也不必抱怨不期而至的夜风,每一束火苗都是一份温暖的希望。”
不仅中年人跟着悟景下山,一路上,悟景还“捡”了几个摸黑下山的游人。
禅意:
风中之烛也是一份光芒,与其抱怨禅修或人生中的艰难,不如珍惜艰难行进中淡淡的希望。倘若最终能珍惜光芒,并将这份光芒惠及他人,这也是最好的修行。
广场舞
禅寺外,有一片供游客休憩的小广场,随着游客日渐减少,小广场一直就那么闲置着。
最近,禅寺里的得空禅师和小沙弥们发现,寺外的小广场竟然开始热闹起来。原来,附近跳广场舞的大妈将阵地移了过来,一早一晚音乐不断、舞步不断。
谁都知道广场舞的厉害,那气势、那声浪搅得人坐立不安,更不要说是需潜心禅修的僧侣。很快,寺里的和尚们向方丈反映说,“这样下去,寺庙将不再是清净之地,我们也没有办法好好禅修了。”有和尚说好言好语地劝大妈们离开,也有和尚说还是找有关部门去协调。
方丈摇摇头说,“大妈们有跳广场舞的权利,我们何必强行地干涉或破坏?”有和尚便说了,“如果日日在这嘈杂的环境中念经、打坐和冥思,不要是说慢慢领悟禅理和佛法,就算是要忍住自己的脾气都是难事。”方丈非常严肃地说,“佛门是清净之地,而清净的更应该是我们的心。不管外在是世外桃源般宁静,还是被各种噪音重重包围,我们都要坚持念经、打坐和冥思,这种不择环境、不惧艰难的坚持,才是最值得赞赏的禅修。”
听方丈这么一说,寺里的和尚们羞红了脸,马上该干嘛就干嘛去了。再后来,大妈们找到新的跳广场舞的地方,寺外的小广场又恢复了昔日的安静。一次,其中的一位大妈来禅寺进香,竖着大拇指对方丈说,“我们曾经在寺外那么喧闹,没想到师傅们对我们那么宽容,恐怕只有参禅之人才有这么大的修为吧?”
方丈只是淡淡一笑,转身对寺内的和尚们说,“这对于你们应该是重要的一课,禅修从来都不是重复念经或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细小末节的举动去实践禅。”
禅意:
不管是平凡如我们,还是参禅修禅之人,难免会有情绪上扬的时候。然而,适时的隐忍和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对禅理佛法的领悟。当我们选择了隐忍和宽容,最终旁人或时间总会回报我们以友好与尊重。
拷贝读书
悟明是个爱看书的比丘,他不仅阅读寺庙的各种经书,有空还会阅读一些其他书籍。
宋真宗赵恒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悟明更相信的是,“书中自有禅真意”。
为了追求禅的真意,悟明一边勤奋地读书,一边也陷入了烦恼之中。
悟明每天看着不同的书,却不知道什么书是好书,什么书又是坏书。他也不知道作为参禅之人,到底应该重点阅读什么样的书籍,他非常渴望得到一份有用的阅读指南。【穿】
【书】
【吧】
邻县的林隐寺,有个非常爱看书,禅修又非常出色的比丘——心志,心志是悟明暗暗学习的榜样。
一次,趁去邻县采购禅寺用品的机会,悟明来到林隐寺见心志。
见到心志,悟明的第一句话就是,“心志师兄,我现在都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你能帮我列一个详细的书单吗?”
心志笑着说,“悟明师弟,你要读的书,我怎么能列书单,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列这个书单。”
悟明心有不甘地说,“很简单啊,把你已经读过、正在读的和将要读的书列一个清单,我直接‘拷贝’过来就是。”
心志非常严肃地说,“读书怎么可以‘拷贝’,适合我的未必适合你,你还是读你爱读的书、想读的书,而不是管别人读什么。”
禅意:
读书,跟我们的人生一样,是不可以轻易“拷贝”别人的。读书是属于个体的选择和体验,同样的书不一个适合不同的人,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和知识缺口不一样。就像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同样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书,读书还是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充实和提升自己,最终成就一个更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弥勒佛的烦恼
灵空寺的道通和尚整天都笑眉笑眼的,与他打交道的信者和各寺的僧侣,都被他的笑容给深深吸引和软化了。
慢慢地,道通和尚有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弥勒佛。确实,道通和尚就像弥勒佛一样,时时刻刻都挂着一张笑脸。不仅如此,道通和尚还经常劝信者或同道们,“开心也是过一天,不开心也是过一天,不如开开心心过每一天。”
可是,生活是充满烦恼的,就算是各寺的僧侣们,也经常是愁眉不展的。这不,平觉寺的小和尚悟得就好奇地问星云方丈,“道通和尚为什么就那么能笑,难道弥勒佛就没有自己的烦恼吗?”
星云方丈笑着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说明你在用心体悟。弥勒佛其实也是有烦恼的,甚至烦恼也一点都不比咱们少。”悟得还是不解,“既然有那么多的烦恼,为什么通道和尚整天还傻乐傻乐的?”
星云方丈耐心地说,“道通和尚绝对不是傻乐傻乐,当烦恼来到时他选择了释放,对烦恼爱不释手才是愚蠢的决定。另外,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彩虹绚烂,当大雨和阴霾不期而至时,也应该怀揣一份乐观和坚定的心,去迎接雨过天晴、雾霾散尽的光明。”
后来,悟得也变成一个爱笑的和尚,还有了平觉寺弥勒佛的称号。
禅意: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如果我们不刻意给自己平添烦恼,别人是没有办法让我们变得不快乐的。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心房无疑是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如果心房装满了无穷的快乐、希望和信心,那么就烦恼也就没有立锥之地了。或许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都能像弥勒佛一样笑脸常在,但是却可以正确地对待烦恼,去迎接对禅、对快乐的体悟。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一年前,普贤禅寺新来了一批小沙弥,这些小沙弥都立志要参透禅理。
普贤禅寺的老方丈德高望重,深受天南地北的信者仰慕,每天来禅寺的信者踩破门槛。
有个叫信至的小沙弥对老方丈说,“大师,我也想做一个有魅力的参禅者,跟您一样开解芸芸众生。”
老方丈笑眯眯地说,“心动就要行动,相信只要你不怕苦、肯努力,总有一天会达到你的心愿。”
信至疑惑不已地说,“可是,魅力这种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我怎么才能争取到信者对我的信赖?”
老方丈淡然地说,“你不必额外地做什么,你每日清扫、念经和打坐,只要把这些做好了,你就会成为出色的参禅者。”
信至不言不语,老方丈念想他并未被开解成功。
于是,老方丈给信至讲了个故事:有个人一心想得到蝴蝶,买了网子去追赶飞来飞去的蝴蝶,可是一只蝴蝶都没能抓到。而另一个人不追不赶,只是在自己的窗台种了些花草,每当有花儿开放的世界,蝴蝶就翩翩而飞不请自来。
老方丈送给信至八个字,“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记住了这八个字,信至就不再疑惑,而是专注地投入到禅修中。
禅意:
与其费尽心力地追求,倒不如潇洒从容地吸引。就像次第芬芳的花香,总会在某个时刻吸引蝴蝶,而我们不需要刻意地经营,最真实的魅力迟早会自然而热烈地绽放。
浅修行
在一间年代久远的寺庙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还有许多年纪轻轻的小沙弥,和几个上了年纪的大和尚。
我和老禅师算得上是忘年交,得空我会去寺庙小坐,让喧嚣的心静下来,让忙着赶路的自己慢下来。
久了,我发现有位叫至空的大和尚,看上去是一副成熟稳重的模样,可是一开口说禅就让人摇头,显然是修行不够深。
后来,我询问老禅师,“至空来寺庙多久了,是不是初入空门的‘新人’?”老禅师摇摇头说,“算起来,他剃度也三十年有余了,可是他的修行就是那么浅。”我还是好奇,“是不是他的领悟能力比较差,不然不可能三十年,也没什么大长进啊?”老禅师无奈地说,“他不是领悟能力不行,而是修行的态度有问题。他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上心,比如别人读经是深阅读细琢磨,他就是浅阅读不求甚解。这一深一浅,就足以看出修行的区别,越是经年累月越是见差距。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很多方面,至空甚至不及新来的小沙弥,这些肯学肯钻的‘小辈’,未来在禅学的成就不可估量,但是至空却依旧难有作为。”
后来,我仔细观察至空,发现他真的是啥都不够投入,敲木鱼没有别人铿锵有力,就算是晨练也潦草敷衍得很。
禅意:
不管是对禅的探索,还是对其他领域的追求,唯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领悟其中一二。如果总是浅尝辄止,不肯深入、不愿辛苦,那么我们只能是参不透、追不到的失败者,在唉声叹息中难以自拔。
清扫和念经
小沙弥释志是了空禅师的弟子,释志每天除了清扫就是念经,转眼都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释志本来是胸怀大志的,希望在禅修上获得大的进步,现在他开始有一点点着急。
一日,释志终于是按捺不住,于是开门见山地问了空禅师,“我每天都在清扫,每天都在念经,而这是一种禅修吗?”
了空禅师说,“清扫和念经也可以是禅修,但是现在的你心浮气躁,离禅修的要求还有点距离。”
释志不解地说,“怎样的清扫和念经才算禅修呢,难道您认为我清扫和念经都不达标?”
了空禅师认真地说,“清扫和念经是学佛之人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倘若你把这当作一种不得已的负担,那么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禅修。”
释志好奇地问,“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禅修呢?”
了空禅师一本正经地说,“不管是清扫还是念经,你要不回忆过去的岁月,也不设想未来的日子的模样,心无旁骛地清扫和念经,”
释志恍然大悟,“心静,便是禅修。”
禅意:
不管是参禅之人的禅修,还是我们追求各种目标,心无旁骛是最必要的心理素质,也是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十拿九稳
大通寺比丘达明要参加诵经大赛,这可是一次国际性的佛法盛事。临行前,达明对同达禅师说,“我非常想获得这次大赛的冠军,但是对于胜利又没有十拿九稳的信心?”
同达禅师关心地说,“关于这次大赛,你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不管冠军能不能拿到手,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好。”达明还是愁眉苦脸地说,“其实,我知道自己是有夺冠实力的,可是比赛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状况,恐怕稍有闪失就冠军旁落了。”同达禅师耐心地说,“没有一项冠军是为谁准备好的,比赛的乐趣也就在于不确定性。试想,如果获得这次诵经大赛的冠军,对于你来说真的是十拿九稳,那么拿到冠军的喜悦和乐趣不是也少了几分吗?”听同达禅师这么一说,达明的脸色立即由阴转晴。
诵经大赛结束了,一见到同达禅师,达明就兴奋地说,“这样的比赛真的太过瘾了,适逢高手的感觉真的那么好。”同达禅师没有问达明大赛的结果,因为很多时候其实过程比结果重要。
禅意:
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比丘达明一样,希望拥有十拿九稳的未来,希望胜利来得理所当然,希望成功是毫无悬念的。可是,人生永远都是有变数的,胜利的桂冠不专属于谁,谁都可能失败谁都可能成功。正是因为这种种的不确定性,才让我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更加倾尽全力地拼搏,最后也更享受努力带来的那份成果。
树树皆菩提
那是战争年代,一个叫天佐的和尚立志禅修,可是还没等他悟个一星半点,他所在的禅寺就毁于炮火中。
禅寺说没就没了,天佐仓皇之间匆匆逃离禅寺,只带走了两套换洗的僧衣,还有几本旧经书和其他禅书。
天佐并没有放弃那颗向禅的坚定的心,他决定一边在炮火中逃亡,一边寻找可以学佛的新的处所。
后来,天佐遇到了一间闲置的大院,大院里有一棵很像菩提树的大树。天佐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禅缘,便果断地安顿了下来。
天佐在这间大院里禅修多年,还吸纳了几个流浪的男孩学禅,寂寞清苦的岁月师徒相伴也过得从容。
这个大院一直不见主人来,天佐和弟子们也没为它挂牌,但是却作为禅寺运行着。
又过了很多年,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路过此地,在当地人的引领下找到了天佐所在的大院。
见到老禅师,天佐抛出一个藏在心底多年的问题,“院子里这棵树,会不会并非真的菩提树,至少我越看越不像。”
老禅师笑了笑说,“这是婆罗树不是菩提树,但是你在树下禅修静思,而且确实也小有所成,那么你就可以认定它是菩提树。就像你禅修的这个大院,里里外外完全不像禅寺,但是参禅之人修行在哪里,那么禅寺就在哪里。”
禅意:
树树皆菩提,处处是禅寺。禅宗看上去是刻板而严肃的,其实禅又是开放与包容的,通往禅的道路千百条。只要拥有向禅尊佛的心,不管我们在什么条件下禅修,最终都会领悟佛法禅理,收获一颗清澈透明的心。
寺外有禅
通明禅寺在半山腰,登山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山脚下,原本是一大片的荒地,这些年突然种起了绿油油的茶叶。
禅寺里的小沙弥纷纷议论,有的说,“到底是谁这么有头脑,把茶园建在禅寺下的山脚,恐怕会引起香客的抢购吧?”有的说,“这茶叶沾了禅寺的气息,有了佛的味道,首先该送点咱们尝尝。”还有的说,“我还是念自己的经,修自己的禅,别人种茶又跟咱们有啥关系?”
没多久,小沙弥们发现禅寺外多了移动板房,板房的窗户上写着“免费施茶”四个字。很快,小沙弥们还知道,山脚下的茶农种茶不卖茶,将在禅寺外施茶。茶农跟小沙弥说,“小师傅们,我会坚持在寺外施茶,夏有凉茶冬有暖茶,我会坚持十年甚至更久。”小沙弥们顿时有了兴趣,“您不是去闯事业,却在禅寺外施茶,这是要逼自己山穷水尽的架势啊。”茶农笑着说,“我已经拼搏了二三十年,在商场已经赚到了足够的钱,生意也早交给儿子媳妇去打理。经商之人难免有贪婪无情的时候,我想是时候回归自我、回归本真了。我自知无法参透禅的奥秘、佛的精髓,但是我愿意在禅宗佛法的辉映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馈之举。”
很快,茶农的故事跟通明禅寺一样美名远播,许多香客一想到通明禅寺就想到了茶农。一日,有一位年长的香客接受施茶,品茶时,竖起大拇指说,“茶农先生,禅不仅在寺内,其实也在您的眼里、手里和心里。”禅寺里的小沙弥和老禅师正好路过,老禅师拍着茶农的肩膀说,“您这么多年的茶没白施,香客对您的评价可谓最高评价。”
禅意:
禅在哪里?禅不仅在小沙弥诵经的庙堂、老禅师打坐的禅房,禅更在禅寺之外的施茶的板房,禅在更广阔的城市或乡村。禅不是敲木鱼、念经文,禅是对佛法的理解和践行,禅是对慈悲心的坚持和发扬,只要心中有禅处处都是禅寺,只要心中有禅处处都是禅机。
听不懂的经文
禅院“增员”,来了个胖乎乎的年轻人康,剃度后的光头模样很可爱。
可是,康一开口,禅院里的小沙弥们就直瞪眼了。原来,他说着一口宛如天书的家乡话,没人听得懂他讲的到底是什么?为了跟大家更好地交流,康憋足了劲,说着一口不流利、也不标准的普通话。小沙弥们忍不住私下嘀咕,“如果他能把普通话说得好一点,这样可能就会更可爱一些。”
更让这些小沙弥抓狂的事情发生了,在诵读经书的时候,康的普通话不见踪影,充斥在庙堂的是高亢的难懂的方言。有些小沙弥被康的方言搅得心烦意乱,“哎哟,你就不能好好念经文吗,非要用方言来‘扰民’吗?”这时,禅院的志云禅师知道,说,“诵经之时本该心无旁骛,别人用方言诵经也好,用普通话诵经也好,都不该成为你的障碍。”
而康也有些疑惑,“别的师兄诵经都朗朗上口,我却是一口的家乡方言,这会影响我正常的禅修吗?”志云禅师耐心地说,“经文是用来诵读的,更是用来揣度和理解的,用什么语言诵经都不成问题。当然,你也应该加快操练普通话,参禅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诵经,也是你跟周遭的人的探索的过程。语言是你通往广阔天地的一扇门,你没有理由拒绝打开这扇重要的门,这是你悟透禅意必须经历的考验。”
没多久,康的普通话跟禅修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沙弥们跟他也熟了,时常打趣道“师弟,什么时候再诵读一下听不懂的经文,我们倒是有一些怀念的感觉了。”
禅意:
不管参禅者用什么语言诵经,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礼佛,其实都不影响一颗向禅的心。对于禅的追求本来就该不拘一格,不必被一些外在的因素影响,而一成不变的是坚持不懈的决心,是在困难面前的坚毅和勇敢,是走向成功后的淡然和释然。
网上开示
一明法师有很多追随者,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他有很多忠实的粉丝。
粉丝们一有空就往禅院跑,生活中的种种困惑,都希望得到一明法师的开示。
可是,怎奈山长水远,粉丝们来的次数很有限。很多时候,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总是只能望“禅”兴叹。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连禅院都配备了电脑,一明法师和沙弥们也开始上网冲浪。
别看一明法师是出家之人,对于网络世界却有着很高的热情,对网络熟悉得也非常地快。
没几天,禅院就有自己的专属网站,一明大师还创建了个人的微博、微信。
一明禅师不仅在网站、微博和微信上发布禅修心得,还鼓励无法前往禅院的粉丝们,在网上跟自己进行亲密的交流。穿书吧
渐渐地,一明法师网上的人气爆棚,可是,禅院便开始变得冷清,特别是年轻的香客,几乎都不怎么到访了。
一明法师的弟子顺智看不下去了,“法师,网上开示确实方便了香客,可是也影响了禅院的香火。如果香客真的有诚意请教,怎么会在意那么点现实的距离,法师是不是要考虑结束或者减少网上的开示?”
一明法师笑着说,“开示香客是我的职责所在,只要达到了开示的效果,又何必在意是网上还是网下呢?至于禅院的香火旺盛不旺盛,这并不是我们应该费力追求,唯有禅的真意得以传播,这才是最重要的、最不可以放弃的重任。”
此番话一说,顺智顿时羞红了脸,“法师,看来我还需要更多的禅修,才能真正懂得禅的奥妙。”
禅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法师开示广大的香客,不必拘泥于小小的禅院之中。禅宗的传播可以是多样化的,唯有禅的真意、佛的力量抵达人心,才是禅修之人最值得欣慰的。不管是禅修之人传播理念,还是我们追逐事业和梦想,都应该保持一颗纯净的心,而不是不让杂念阻碍了成长。
望千羊,不如握一兔
小沙弥初入禅寺,一切都是新鲜,一切都是好奇。
久了些,老禅师问小沙弥,“你剃度为僧,到底有什么样的抱负?”
小沙弥首先说,“我要好好地禅修,争取早日学有所成。”
小沙弥接着说,“我要练习书法,未来要出个人的字帖,还要举办巡回的书法展。”
小沙弥继续说,“我要跟延参法师一样四处演讲,还要出几本风靡一时的畅销禅书。”
小沙弥还没说完,“我还要勤练唱歌,有机会,要做第一个上选秀节目的和尚。”
……
老禅师忍不住打断了小沙弥,“我看你的梦想太多了,搞不好,到时候一个梦都抓不到。好高骛远的人往往登不高、走不远,你还不如好好看着脚下的路。”
小沙弥疑惑地说,“有梦想,难道不应该吗?那么,师傅,我到底应该怎么做?”
老禅师认真地说,“我劝你,先好好禅修,争取在禅修上取得进步,这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
小沙弥若有所悟地说,“一堆梦想,不如一个行动,先集中精力去践行最小的梦想,才是最正确、最迫切的选择,也才是最有可能达到的愿景。”
禅意:
伸伸手、踮踮脚就能抓住的美好,也许挑战性和难度值都有限,但是依然值得我们追逐和珍惜。商谚说,“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不管是学生时代的理想、工作上的展望、事业上的追求,或者是对禅宗的探索和体悟,何尝不是“望千羊,不如握一兔”呢?
无需言语
三年前,小和尚同一跟老方丈说,“我不仅要读遍寺庙里的各种经书,还要去好好钻研一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同一说,老方丈听,却不作任何的表态,就像一阵风狠狠地吹过,但是一颗大树却没有反应。
两年前,小和尚同一跟老方丈说,“我要在寺庙后面种满樱花梅花栀子花,还要种桃种李种桔种梨树,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悠闲地赏花品果。”
同一说,老方丈听,还是不作任何的表态,就像又一阵风狠狠地吹过,但是一颗大树依旧纹丝不动。
一年前,小和尚同一跟老方丈说,“寺庙里添置了台式电脑,我不仅要学习五笔输入法,还要自学计算机编程,做新时代的新僧人。”
同一说,老方丈听,还是没有任何的表态,狠狠的风好像吹不动大树,大树一如既往地安安静静。
一天前,小和尚又跟老方丈说,“我要……”
这一次,老方丈打断了小和尚的话,“你没念完经书,没钻研诗词小说;你没种花,也没种树;你没有学会五笔输入法,也没有学会编程。”
小和尚刚要张口,“我……”
老方丈再次打算了小和尚,“无需言语,你所需要的就是去积极地践行。”
禅意:
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学禅也好,追求人生任何的目标也好,我们常常很容易就立下豪言壮志,但是却不愿意实实在在地践行,不愿意用努力换取梦想的达到。如果我们的言语不小心冲到了行动的前面,不如让言语停下来等一等行动,毕竟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才是未来圆梦的保证。
有故事的人
比丘化智和海棠禅师参加佛法大会,佛法大会聚集着天南地北的禅朋佛友。
有了佛法大会这次大好机会,大家开展着多样式、全方位的交流,气氛甚是融洽与热烈。
一位北方的禅师口若悬河地讲着禅,他能说会道的本事不亚于赵本山和宋小宝,很快就吸引了很多比丘和禅师驻足。
比丘化智刚要拉着海棠禅师,海棠禅师摆摆手说,“我们还是不要凑那个热闹,热闹的地方不适合我们?”
比丘化智纳闷地说,“那位禅师说起禅来头头是道,我相信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难道您就不想了解了解。”
海棠禅师没接话,而是将手指指向远处,“你看到没,那边围墙边的石凳上,坐着一位南方的禅师。”
比丘化智不解地说,“那位南方的禅师很少言语,恐怕是没有什么可分享的,他能比得上活跃的北方禅师。”
海棠禅师非常笃定地说,“他是本次佛法大会数一数二的禅师,他才是真真正正有故事的人。”
后来,比丘化智一了解,南方禅师的事迹让他震撼不已,“没想到,这么出类拔萃的禅师,竟然低调得像个普普通通的比丘。”
这时,海棠禅师总结道,“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是简简单单,越是沉静低调;越是没有故事的人,越是哗众取宠,越是浮躁不安。”
禅意:
禅的修为,就像杯子盛水,满杯水不动,半杯水晃荡。
自荐
这天,得吾禅师说,“本寺争取到一个去佛学院进修的机会,为师准备派表现最好的人去学习。”下面一阵躁动,躁动之后就归于平静了,有小沙弥在交头接耳,“决定权在师傅那里,我们也只好静静等待了。”
几日下来,得吾禅师并没选出最佳人选,好像没有谁是唯一的选择,每个沙弥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沙弥也都有自己的劣势。为了一碗水端平,得吾禅师决定再缓缓,然后再做出最后的决定。到了宣布人选的时候,得吾禅师却没有动静,小沙弥们不明就里,但是依旧该念经的念经,该清扫的清扫,一副秩序井然的架势。
又过了两天,得吾禅师宣布小沙弥明一入选。要说这明一,还是最后进入禅寺的,比他的师兄明心、明德和明惠资历都浅许多。得吾禅师别出心裁地选择,让明心、明德和明惠都很诧异,立即按捺不住地向得吾禅师“讨”起了说法。
得吾禅师也不绕弯子,开诚布公地说,“你们一定想知道‘凭什么’,其实要我说,明一并不比你们强,甚至比你们还弱一些。然而,明一对这次进修机会很在乎,当我迟迟不做决定的时候,他找到我进行了及时的自荐。我与其选一个无动于衷的人,倒不如选一个积极主动的自荐者。可以预见,自荐者更能把握这次机会,从而让自己获得长足的进步。”
得吾禅师言至此,明心、明德和明惠心服口服,并开始商量热闹地欢送明一。
禅意:
把你的愿景喊出来,有了机会就站出来,不管是在激烈的现代职场,还是在禅修的小小的禅院之中,都是非常实用非常质朴的道路。不要担心别人知晓你的梦想,也不要害怕别人嘲笑你的梦想,你的大声宣告就是一种勇敢,你的毛遂自荐就是一种希望,生活不会无视那些高亢的宣言,也不会辜负每个努力的人儿。
自净其意
小K是俗家弟子,不用像僧人一般,日日在庙宇中,敲木鱼和诵经。
久居尘嚣,小K难免有心浮气躁之时,便来找一新大师来倾诉心结,“在平凡的日子里,怎么才能成功修行,最终参透禅宗奥秘。”
一新禅师淡淡地说,“不以恶小而为之,大的坏事不干,小的坏事也不做。所有大恶都来源小恶,小恶不断的累积,会让修行之人失去警觉和反省力,从而对大恶也失去了判断力,最终大恶不断铸成大错。”
不等小K表态,一新禅师继续说,“不以善小而不为,大的好事要尽力去做,小的好事也不可视而不见。善不论大小,凡在手边、在面前,需要做而能够做的,即应随喜、随分、随力、随时去做。”
这时,小K说道,“伟人曾经告诉过我们,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修行貌似要我们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可是这话说起来简简单单,做起来恐怕比登天还难吧?”
闻小K此言,一新禅师笑着说,“修行之人,无非是通过自觉的修持、断恶、修善行为来净化自己的思想意念。或许我们无法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却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最终才可以达到‘自净其意’的效果。”
禅意:
涅盘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真意,无非是引导终生避恶行善,或许穷其一生也不能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但是,对恶的排斥、对善的追崇是最基本的方向,足以让修行之人清静自己的意根,最终了悟禅宗并抵达心灵的至高境界。
最小的善行
阿峰的父亲是老禅寺的常客,阿峰也时常跟手跟脚地随行。
后来,阿峰忍不住问,“爸,你为什么那么爱去老禅寺,爱跟老禅寺里的禅师聊天?老禅寺里难道有颜如玉、有黄金屋,老禅寺里的禅师难道是个大圣人?”
阿峰的父亲摇摇头说,“空荡荡的老禅寺没有你说的那些,老禅寺里的禅师也不是圣人,但是却足以让我收获最大的正能量。”
阿峰好奇地问,“怎样的正能量?”
阿峰的父亲认真地说,“那就是与人为善,不吝于最小的善行,让善良成为人生的行囊。善良就是最大的正能量,可以让我们谦卑平和地生活,又可以让我们勇敢无畏地前行,最终抵达花艳草茂的目的地。”
阿峰还是略略有些不解,“那么最小的善行是什么呢?是扶起在街边摔倒的老人?是制止正在公交车行窃的小偷?还是为环卫工撑一把伞或者端一杯绿豆汤?”
阿峰的父亲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阿峰去找老禅寺的禅师求解。禅师意味深长地说,“善就是对他人的一份自然而然的友善,其实善行根本就没有大与小之说,如果非要说什么是最小的善行,比如恭敬别人、礼貌待人、随喜别人、宽心待人。
顿时,阿峰茅塞顿开,明白了父亲的选择,也明白了禅的真意。
禅意:
喇荣五明佛学院堪布、朗措玛寺住持达真堪布说过,“恭敬别人,这是一种功德;礼貌待人,这是一种善行;随喜别人,这是一种智慧;宽心待人,这是一种福报。”其实,不管是我们汹涌澎湃的人生,还是僧侣风轻云淡的参禅礼佛,都是从最低点出发、最小处着手,积累了细小末节的真的善的美的点点滴滴,最终才能收获人生或禅宗最美的风景。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一点禅意:慢慢禅2更新,第一章 树树皆菩提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