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当种子
一次,我来到位于南方的某间禅院,那间禅院的人气非常旺。
禅院之所以人气旺,是因为禅院的开明禅师声名远播,很多香客不远千里都要来参访。
这天,正好有一位北方的生意人来上香,满脸的失意像风暴袭来的天空。我暗暗猜想,这个生意人恐怕是经营失败了,而且欠了一笔很长时间都还不清的债务。
果然,生意人向开明禅师求助道,“大师,我曾经经营得红红火火的,就是因为错信了朋友导致破产。现在,不要说是何日能东山再起、重铸辉煌,就是还清欠款恐怕要用整整一生。”
开明禅师并不说什么,而是带着生意人走向禅院深处。正好,有小沙弥做着园丁的工作,将一些花籽埋进挖好的小土坑里。生意人激动地说,“大师,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活埋了,很快就没办法呼吸,最终只可能是窒息而死。”这时,连在工作的小沙弥都忍不住说,“种子从来都不怕被埋入泥土,因为那才是种子萌发生命的契机。”
接着,小沙弥还说,“我曾经经历过一次海啸,整个人被埋在厚厚的沙子中。可是,我却坚信自己可以抵抗灾难,最终会成长沙子中的一朵花。当别的灾民陷入绝望时,我却乐观地对抗着命运,用双手不停地拨开沙粒,最终等到了救援人员抵达的时刻。那次灾难死伤惨重,我却是唯一毫发无损的幸运者。”
小沙弥的话让生意人豁然开朗,于是由衷地说,“大师,您的弟子都如此大彻大悟,也难怪禅院有今时今日的兴旺。”
禅意: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总有一些挫折像海啸一般来临,没准我们也会像小沙弥一样,被厚厚的沙子重重地掩埋,仿佛时间末日就此降临。灾难来临时束手就擒,我们只会陷入不可挽回的绝境。如果将困局中的自己当作一枚种子,那么我们总能熬过一切的波折和坎坷,最终迎来破土而出的美丽新生。
蹦极
一次,通明禅师带着尚心比丘云游,他们不仅拜访了许多禅寺,而且在喧嚣的城市逗留。
那天,通明禅师在城市的街头看到一张海报,原来城郊的风景区有蹦极的活动。通明禅师童心和玩心顿起,于是拽着尚心比丘坐上了郊线车。很快,通明禅师和尚心比丘抵达蹦极现场,其实现场并没有太多的游客到来。不多的游客也只是在地面观望,敢于登上高台的寥寥无几。
通明禅师二话不说,就来到了40多米的高台上,并且穿上了蹦极必需的装备。这时,通明禅师大声地招呼尚心比丘,“来来来,跟着为师一起蹦极吧,那种感觉一定很美妙。”尚心比丘不住地摇头,“我看着都腿软了,更不要说来体验,我看大师您还是放弃吧,这蹦极的危险性太大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通明禅师也没有回头的打算。通明禅师在一片尖叫声中完成了蹦极,而那不绝于耳的尖叫声不是来自通明禅师,而是来自地面吓得瑟瑟发抖的尚心比丘。回到地面,通明禅师笑着说,“这蹦极其实非常安全,并没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你看为师都无惊无险地完成了,你何必要吓得像丢了魂。”
这时,尚心比丘才略略平复了些,心里的一粒石头终于落地了。
禅意:
佛家禅语说,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显然,我们容易将一些事情的难度系数无端地放大,作为局外人也常常会过度为别人操心。然而,我们没有办法为别人做选择,也没有必要过于牵挂别人的人生,适时地放手和安静地观望,或许才是最恰当的作为。
不那么完美
归雪禅师远近闻名,来找她开悟释疑的香客不少,而这又以女香客居多。
女香客的烦恼和男香客不太一样,她们在意的更多的不是成功,不迷恋财富、名气或权力。她们更希望人生更加完美,比如自己拥有更多异性的追求,或者渴望自己的另一半更优秀,自己的家人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日,归雪禅师接待了女香客志玲,志玲漂亮得像一朵春天的樱花,可是眉心却是浓得化不开的忧愁。当归雪禅师关切地问,“美丽的香客,你到底为了什么事而烦恼,归雪愿意为你分担一二。”
志玲郁闷地说,“婚后,我的追求者越来越少,爱人的职位原地踏步,小孩也不是班上的第一名。要知道,我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可现在完美离我遥不可及。”
归雪禅师不紧不慢地说,“你觉得哪个女人够格称得上完美?奥黛丽·赫本嫌弃自己脸颊太方、额发太少、鼻子太尖、眉毛太粗;玛丽莲·梦露嫌三围不够傲人,硬生生抽掉了两根肋骨;凯拉·奈特莉每张裸露上身的照片,胸部都要靠PS……她们是颠倒众生的女神,却依然认为不够完美。”
志玲显然被归雪禅师的广见博闻所惊叹,惊叹之余,被洗礼后的心灵也瞬间安静而恬淡了。
禅意:
禅师的意思显然是,让我们接受人生中的各种的瑕疵,也不拒绝人生中的各种遗憾,和真实的际遇热烈地拥抱。换一种方式去体验生活,换一种姿态进入生活,生活便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如果完美是可望不可即的真空地方,那么比完美更真实的不那么完美,却可以让我们活得优雅从容、无可替代。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禅房里,释心禅师和香客古生品茗交谈,像一对无话不说的老朋友。
实际上古生对禅寺非常支持,不仅每次进寺都会进逢香火钱,而且还支持禅寺的各种翻修工程。
古生直言不讳地说,“我之所以和禅结缘,是希望告别那个满身铜臭的自己,做一个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好人。”
释心禅师则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善的因子,如果我们种下的是善的因子,善因总会结善果,世界便是最美好的人间。”
古生委婉地说,“不得不承认,我的心底也有恶的因子,如果控制不住它的生长,我岂不是要走进万劫不复的歧途。”
释心禅师继续说,“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每个人难免会有些坏念头,包括我们参禅之人也会有恶念。恶念起,并不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但是就怕我们的觉悟来得太迟,恶念就会成为糟糕的实践了。反之,如果我们能早早觉悟,恶念就会被及时地制止,那么善念也就应运而生了。”
古生恍然大悟,“看来,我选择常来禅寺走走是对的,和善的人、和常起善念的修禅之人在一起,我就会聚集更多的善念,最终成为一个更合格的善人。”
禅意:
每个人的心底都种着善,同时也种着恶。做一个善人或恶人,只在于我们念起后的觉悟,觉悟就像一辆跑车的油门或刹车,善念起踩油门、恶念起踩刹车,这样才会有一次完美的旅程。当然,控制恶念也是需要技巧的,近朱者赤是一种最简单的修为,而更深刻的自我反省和鞭策是更不可或缺的修为。
不怨不憎,不记不挂
禅寺是开放的,但是老禅师很少迎接香客,总在那间神神秘秘的禅房里打坐。
禅寺里的香火很旺盛,来参拜的香客络绎不绝,但是见过老禅师的却寥寥无几。
这天,禅寺来了个愁眉苦脸的年轻人,脸色就像大雨降至的灰暗天空,让看到的人也不由得心情黯然。
香客们都挤在禅寺的大堂里,上香的上香,祈愿的祈愿,年轻人却独自在庭院里漫无目的地行走着。
这时,久不露面的老禅师,在水井边清洁面容,在盈盈的水波中,看到了年轻人的脸。
老禅师轻言轻语道,“小伙子,到底是何事,让你愁眉不展,让你心思凝结?”
小伙子懊恼地说,“他是我的发小,我们一起穿开裆裤长大,一起念书一起闯事业,在我和我们的公司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不管不顾地单飞了。”
老禅师笑着说,“你的烦恼,无非是你怨你憎,你记你挂。”
小伙子疑惑地问,“大师,此话何解?”
老禅师认真地说,“你怨憎这没坚持到最后的友谊,你记挂这劳燕分飞带来的伤楚。”
小伙子继续问,“那我如何解脱?”
老禅师拍着年轻人的肩膀说,“不怨不憎,不记不挂。”
小伙子仿佛悟到了一些什么,脚步顿时也变得轻盈多了。
禅意:
曾经的友谊也好,过去的时光也好,我们要学会禅意地对待,那些扑面而来的苦与痛,我们应该学着不怨憎、不记挂,用最清澈的心去迎接当下,这是对人生最好的理解和尊重。
定义自己
有一段时间,善缘禅师爱上了微博,140字里道禅意说佛理,也是一种蛮愉快的体验。
很快,善缘禅师拥有了不少粉丝,那些粉丝常常跟他互动,有时是转发评论微博,有时是微信发来私聊的内容。
一天,一个女粉丝发来微信,“为什么我的同事总爱对我指手画脚?我可一点也不稀罕他们所谓的高屋建瓴。”
隔一天,这个女粉丝又发来微信,“为什么我的上司总爱对我指指点点?我需要领导的指点,但可不是指指点点。”
善缘禅师只回了这么一句,“那么,亲,你是怎么定义自己的?”
女粉丝不解地问,“定义自己?我为什么要定义自己?我到底该怎么定义自己?”
善缘禅师继续回复,“你都没办法定义自己,难怪别人会对你指手画脚,会对你指指点点了。”
后来,女粉丝没有再发微信。
再后来,善缘禅师发了一条微博,“如果你不畏惧迷路,从不停止探索的脚步,也就不会畏惧一双双胡乱指路的手,因为你的方向就在你手里、你心里。”
这条微博很多人点赞,其中就有发私信的女粉丝。
禅意:
人生路上,有许许多多赶路的人,走得太急不仅误了风景,也会弄丢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定义自己,是给风雨兼程的自己一个停泊的机会,一个自我面对、自我反省并自我提高的窗口。不管是纷杂的舆论,还是重要人士的开悟,都只是我们启迪人生的参考,最终我们走什么样的路,抵达什么样的目的地,都是由我们最美的初心决定,甚至不可被任何外力动摇或改变。
放下即拥有
李局到了退休年纪,从局里回到了家里,进入安度晚年的阶段。以前,李局家门庭若市;转眼,李局家门可罗雀。以前,别人一口一个“李局”喊得甜,现在“老李”、“老李”喊得欢,就连“李老”也成了稀罕的称呼。
老李整天都郁郁寡欢的样子,没有心思跟着老头们练太极,也不愿意陪老伴去跳广场舞。更多的时候,老李会待在自己宽敞的书房,有时奋笔疾书不知道写着什么,有时又可以发呆整整一个下午。
老伴劝老李,“多出去走走,别把自己憋坏了。”老李感叹道,“多怀念上班啊,这退休的日子真难熬。”老伴又去找自己的伙伴了,老李像关在笼中的鸟,渐渐地,忍耐不了清冷的时光。
后来,老李来到了熟悉的老禅寺,拜会了熟悉的老禅师。老李还是李局时,就时常来禅寺里静修,和老禅师有过不少的交流。老禅师微微含笑道,“李施主来了,看你眉心紧锁,仿佛愁云在胸。”
还是熟悉的老禅师,还是熟悉的那句“李施主”,可是老李却不再是曾经的心境。老禅师显然立即了然,“李施主,你正值退休之年,每日赏赏花、遛遛鸟,不愁吃不愁穿,儿女也成家立业,到底为何事而苦恼。”
在老禅师面前,老李道出了实话,“人走茶凉,我现在只是一个孤独的老头儿。”老禅师笑着说,“我送你两个字——放下,所谓放下即拥有。”
纠缠了老李许久的困惑,转瞬就被老禅师的两个字给化解了。
禅意:
佛语有云: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管我们的行程到达什么阶段,如果背负太多的心理负担,只会让我们疲累和紧张,从而无法从容地行走和呼吸。
放下纠缠,我们就会绕过一些不必要的痛苦;放下贪欲,我们就可以平和地面对暂时的不富足;放下权力,我们就可以低姿态地进入生活,又高姿态地面对自己。人生虚虚实实,没有永远的大权在握,也没有永远的拥戴,但是我们却可以适时潇洒地放下,换得实实在在的一份自在,一份人生至高境界的自在。
放下只是一个动作,拥有却是一种永恒。
减法人生
在一趟飞驰的列车上,一位腰缠万贯的大富豪,遇到一位睿智的老禅师。
窗外,时而是青翠的树木,时而是高耸云天的山峰,时而是干涸的河床和庄稼,时而是狂风暴雨袭来的城市。老禅师的脸始终是淡然的,完全不被窗外的环境和车厢里嘈杂的气氛影响。
或许是旅途的疲惫,或许是本来就有心事,大富豪的脸色一直阴沉沉的。本来邻座的年轻人百无聊赖,想跟大富豪搭搭讪打发时间,也被那“生人勿近”的架势给镇住了。年轻人转而跟老禅师聊天,老禅师的精妙言语让满车人信服,也让欢声笑语塞满了车厢。
这时,大富豪也忍不住跟老禅师讨教,“大师,我现在有三家规模不小的公司,各地的别墅和商品房也买了不少,可是我每天过得一点都不快乐。”大师好奇地问,“先生,您为何不快乐?难道您拥有的还不够多?”大富豪说,“我拥有的怎么叫多,比我有钱的人可多了,我顶多就是个小小的商人,比起富豪榜上的那些大企业家,我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老禅师淡淡地说,“你要给你的人生加上更多的财富、名气和地位,殊不知,人生其实应该做减法的。”大富豪吃惊地说,“做减法,就我这样,还能减掉什么?”老禅师非常认真地说,“不是要减掉你的公司和别墅,而是要减掉你不断滋长的欲望。追求财富是没有尽头的,如果不适时减掉你的欲望,你只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欲望到哪里,你的包袱就会背到哪里,关于名气和地位的欲望也该减一减。”
列车继续飞驰,大富豪的心显然平静了许多,开始专注于窗外不断变幻的风景。
禅意: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想要得太多而烦恼,却不知减法人生才是最具禅意的人生。当我们减掉了人生的欲望,就会减掉许多不该有的烦恼,人生会恢复本该有的清澈明朗,不管富或贫、名扬四海或寂寂无名、年轻或苍老,都能从容而淡定地面对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美好。
静能量
小沙弥掌治进入禅寺,三年有余。
三年,禅寺前的桃树从摇摇欲坠的小苗,变成了开花挂果的大树。
三年,禅寺里的樱花树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来赏花的香客来了又走,留下许多欢声笑语,摄影师拍摄的大片和作家写的美文,让樱花树的美名一再远播。
三年,禅寺里的德云禅师皱纹更深了、白发更多了、背更驼了,但是他对禅宗佛法的研究,却一日比一日来得深刻、来得精湛。
掌治忍不住问德云禅师,“三年了,我感觉自己还是从前的我,时间荏苒我却两手空空。”
德云禅师问,“禅寺前的桃树,是不是安静的?”
掌治说,“桃树是安静的,就算狂风暴雨,那也是风和雨的声音。”
德云禅师又问,“禅寺里的樱花树,是不是安静的?”
掌治又说,“樱花树是安静的。”
德云禅师再问,“那为师我,是不是安静的?”
掌治再说,“禅师也是安静的,除了偶尔地教诲,禅师安静得像桃树和樱花树。”
德云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世人都喜欢喧嚣,殊不知,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特别是禅寺之中的我们,学会安静就是学会修行,学会跟自己心、跟禅宗的亲近。”
一向心浮气躁、爱疯爱闹的掌治,顿时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
禅意: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意是,我们只有懂得停下来才能稳定,而在稳定之后才能冷静思考,冷静思考之后才能平和安然,而平和安然之后才能周全考虑,周全考虑之后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安静也是一种能量,不仅适合禅修的僧人,其实也适合喧嚣的世人。安静让世人最终平复情绪,清心静心地将日子活成一朵美丽的花。
苦是甜的种子
小沙弥行云进入禅寺一年有余,在禅修方面并没有大的进步。
一日,老禅师忍不住问行云,“你到底有没有参禅的决心,如果不想在禅寺里有所作为,你一年前何必要坚持剃度呢?”
行云红着脸说,“我对禅修有非常大的渴望,可是我不知道禅到底是什么,而自己何时又能真正参透?”
老禅师耐心地说,“禅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参透禅需要的是契机,更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耐心。”
行云一脸无奈地说,“然而,禅寺里的日子太清苦了,清苦的我都快坚持不住了。”
老禅师笑着说,“苦是甜最初的一粒种子,如果连种子都没有种下,也怎能期盼开花结果的时刻。”
听闻老禅师此言,行云顿时幡然醒悟,禅修的劲头也大了许多。
禅意:
其实,禅修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验过汗水滑落脸庞的滋味,甚至感受过伤和痛的那种苦,才能享受最后冲线的那份甜。
生活中的我们,一路抱怨着前行,感慨幸福是那么的难以捉摸,却不知一切其实可以尽在掌握之中。我们总是在品尝了甜才感谢苦,却不愿意当苦是甜的种子,让一切美好的发生成为必然。
苦是甜的种子,苦在甜的尽头等着我们,苦过的人生才有力量,而最后的甜是人生最重的分量。
漂母饭信
马先生富甲一方,别人常说有钱人为富不仁,他却偏偏乐善好施。
马先生帮助过很多人,他甚至能娓娓道来,那些他帮过的人的情形。
马先生也帮助过本地的禅寺,每当本地的禅寺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马先生是禅寺里尊贵的座上宾,慈心禅师总是亲自接待,道谢感恩的话说了一箩筐。
一次,慈心禅师见马先生愁眉紧锁,忍不住问,“马施主,为何事心事重重?”
马先生直言不讳地说,“我曾经帮助过很多人,可是他们受之理所当然,不仅没有感恩的念头,连‘谢谢’都不愿意出口。”
慈心禅师笑着说,“你应该听说漂母饭信的故事吧?韩信成功之前,穷困潦倒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一个靠给别人洗衣服为生的老妇人,却天天将自己的饭分一半给韩信。后来,韩信派人四处寻觅老妇人,打算以千金相赠,却被老妇人拒绝。老妇人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同情、痛惜当时的韩信,分饭给韩信并不曾指望回馈。”
马先生疑惑地说,“施恩不图报,难道连‘谢谢’都不该期待吗?”
慈心禅师耐心地开解,“施恩是一种善举,更是自我完善的追求,这些比道谢或回报来得更给力。”
禅意:
施恩不图报。最美好的施恩,不是以恩求报,而是忠于内心地给予。当然,佛也说,凡施恩于众生,必有福报。福报不一定是得到帮助的人的感谢或者回报,福报更应该是喧嚣后内心的充盈和淡定,是不愧于人更不愧于已的自信和骄傲。
平淡是真
一个年轻人来到山顶的禅寺,指名要见大名鼎鼎的天霖禅师。
结束打坐的天霖禅师,款款地从禅房里走了出来,脸上是和蔼的笑容。m.chuanyue1.com
天霖禅师笑着说,“小施主,你到底为何事来找贫僧?是工作不顺心,还是恋爱不成功,还是事业遇到了阻滞?”
年轻人使劲地摆手,说,“这些都没有,只是我的生活太平淡了,平淡到让我觉得乏味。”
天霖禅师和气地说,“你听说一首歌吧,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充满幸福的真实,你应该做的是珍惜而不是抱怨。”
显然,天霖禅师的话并没说服年轻人,年轻人依旧一副闷闷不乐的神情。
这时,天霖禅师命新来的小沙弥端来一杯水,放在面前空荡荡的禅桌上,这杯水满得不能再满了。
可是,年轻人指着这杯水说,“我的生活就像这杯水,看上去满满当当的,可是在安静的禅桌上,他是那么地平淡无奇。”
天霖禅师很认真地说,“可是,你要知道,如果这杯水放在飞驰的列车上,必定会水花四溅。如果这杯水放在颠簸的轮船上,那么它不仅水花四溅,恐怕整个杯子都会倾覆。”
年轻人若有所悟,“守住平淡,也就是守住了一份真,守住了一份幸福。”
禅意:
平平淡淡,是人生最好的风景,也是最大最好的幸福。生活并不是总平平淡淡的,许多不期而遇的波折说来就来,也许命运里的大起大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但是也会将我们的快乐摧毁,甚至留下难以抹灭的伤痕。
顿珠法师说过,平淡中活出最真实的自己,平凡中也有最庄严的绽放。在平淡时享受平淡,在平凡中坚守平凡,相信这不仅是人生的诗意,也是佛林禅门中的真理。
浅人生
了空禅师云游时,遇到了一位失意的中年人。中年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按说日子过得应该很是舒坦,可是了空禅师看到的却是一张愁容。
了空禅师直言不讳地说,“这位施主,我听说您是本地的成功人士,很多人都以您为榜样,您为什么一点都乐不起来?”
中年人一脸郁闷地说,“我不像老A拥有众多的红颜知己,我也不像老B拥有规模庞大的连锁超市,我更不像老C不仅财富惊人而且是市长眼里的红人……表面上,我好像看上去谁都幸运、比谁都幸福,实际上我缺的还很多很多。”
了空禅师并没说什么,而是将中年人带到了沙场,城市里许多建筑工地需要的沙子,都是从这里运走的。这时,两辆运沙的卡车先后开出,一辆车子显然是超载了,沙子堆得像一座小山,另一辆车子却装得刚刚好。了空禅师指这两辆车说,“装得太多的车子摇摇晃晃的,而适量装载的车子却稳稳当当的。人生何尝不是一辆卡车,我们何必要装得太满,浅一点,压力反而更小、幸福反而更浓。反倒是装得太多,没准会在每一个路口倾覆,那样损失和痛苦就大了。”
中年人若有所悟,至少忧愁慢慢散了一些。
禅意:
浅风月,浅名利,会让我们的烦恼也浅浅的。浅浅的人生,浅人生,不是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追逐,而是用低姿态和平常心也迎接生活,和风云莫测的生活坦诚相对。浅,不仅是一种人生姿态,更是一种充满禅意的智慧,最终我们的人生由浅转浓,从而书写专属于自己的传奇。
曲折也是养分
翰林禅寺,位于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峰之上,沿途山路崎岖荆棘密布,这给香客的参访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翰林禅寺的一德禅师声名远播,纵使是山长水远依旧阻挡不了香客的脚步,常常有香客跋山涉水也要求一德禅师开示。Μ.chuanyue1.℃ōM
一日,翰林禅寺院门刚刚打开,就进来一个风尘仆仆的男人,男人显然是走了很远的路,而且整整一宿都没合过眼。
刚刚梳洗完毕的一德禅师接见了男人,把男人请到自己一尘不染的禅房,还命寺内的小沙弥奉上点心和清茶。
等男人用完电信和清茶,一德禅师温和地说,“施主不顾路程遥远,披星带月彻夜赶路,到底被何事困扰?”
男人答非所问地说,“大师,您这禅寺修得也太高耸云天了,不仅离县城有不短的距离,这上山的路也难走得不行。我一路上走了不少弯路,登山的时候割破了手和腿,还没到禅寺就早已心情大坏了。”
一德禅师依旧平和地说,“现在,你得意果腹,又能在高山之巅感受禅的力量,难道不是人生一件快事吗?”
男人依旧有些不甘地说,“现在当然是心旷神怡的,可是之前的曲折却让人不愉快,就像我的生活总是有躲不开的蜿蜒和崎岖。”
一德禅师意味深长地说,“没有一路的曲折,又何来现在的愉悦,其实曲折便是人生的养分。你当下抱怨着的种种的不如意,都会促成你未来的蓬勃的人生。”
禅意:
人生就像赛道,在赛道上行进的选手,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曲折,不畏惧一时的挫折和伤痛,便会成就明天那个更好的自己。今天所有的苦,都会孕育为明天的甜,这不仅是人生最美妙的轨迹,也是禅宗最简单的脉络。
苔花
那一年,钳工小东迷上了写作,工余就不停地码字。小东还将自己写的文章,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到远方的杂志社去。可是,那些投稿就如一块块石头沉入大海,然后再就没有任何音讯了。朋友们都笑话小东,“整天写啊写的,这不都是白忙活吗?还不如陪我们踢踢球,或者索性玩一下四川麻将。”
渐渐地,小东开始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该不该将写作进行到底。可是,身边的朋友整天都快活着,仿佛青春是怎么也用不完的时光一般。没有人特别关注笔耕的小东,更没有去管小东正在写什么,笑话过小东的朋友慢慢地甚至都懒得嘲笑他了。
小东知道郊外有个丛林中的禅寺,禅寺里有一位十分睿智的无为禅师。于是,趁休假的日子,小东便风尘仆仆地赶往了郊外,找到了那间丛林中的禅寺。见到无为禅师,小东编急匆匆地将自己的情况和盘托出,然后又紧张地询问无为禅师,“大师,我到底该怎么办?我要不要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无为禅师没说什么,而是将小东带到了禅寺的后院。无为禅师在墙角蹲了下来,小东也跟着蹲了下来,原来是一丛丛湿漉漉的苔藓。再仔细看,几乎没有一丝阳光的照耀和呵护,在极度恶劣的生长环境之下,苔花竟然也从容地灿然开放了,这让小东震撼不已。
这时,无为禅师说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虽然你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微弱的能量释放出来,并开出一朵朵不一样的花瓣。”豁然开朗的小东大步流星地离开了禅寺。
在他一年又一年笔耕不辍的坚持下,终于成为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
禅意:
在喧嚣的尘世,我们常常渺小如苔藓,但是只要拼尽全力,依旧能如牡丹般绽放。不管花朵小如米或大如盘,不管花期绵长或短暂,一朵花最美妙的是绽放的刹那,绽放就是花朵最好的修行。
提醒幸福
阿桐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女人,她的不幸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可以写成几部长篇小说。
久而久之,阿桐的朋友不爱聆听阿桐的故事,没有人愿意当别人情绪的垃圾桶,毕竟阿桐的情绪垃圾“倒”得太频繁了些。
后来,阿桐选择去禅院找慕心禅师开解,每次带着满满的委屈和落寞而去,见到慕心禅师便倒豆子般和盘托出。
慕心禅师是江浙人,说话轻声细语,又带着一份温柔。慢慢地,慕心禅师和阿桐也非常熟悉了,甚至对她的情况了若指掌。
一天。
阿桐说,“我的前夫好像又换了女朋友,他的新女朋友比我漂亮多了。”
慕心禅师说,“你现在的先生没换女朋友就行,你自己的婚姻既甜蜜又稳定,难道这不就够了。
又过了几天。
阿桐说,“我已经差不多三年没加薪了,我是不是要考虑跳个槽。”
慕心禅师说,“比起那些跳槽后找不到工作的人,你是不是应该庆幸自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又是几天过去了。
阿桐又来说,“妈妈生了点小病,我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她,我的压力大到快要爆炸了。”
慕心禅师耐心地说,“妈妈的病很快就会康复,而且比起那些无法尽孝的儿女,你能够相伴左右真是幸运又幸福。”
……
后来,阿桐对慕心禅师说,“其实,我知道自己的不幸不算什么,而您总是及时地提醒我很幸福,让我不必陷入不必要的失落中,最终拥有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禅意:
禅的魅力,其实就是一份切到好处的及时的提醒,提醒我们永远拥有向善的心灵,提醒我们那些被忽略的幸福和美好,最终让我们走向圆满,走向充实,走向快乐。
无趣与有趣
入寺三年,小沙弥慧能有些倦了,常常会躲在寺庙一隅,一言不发。
老方丈问慧能,“你到底有怎么样的心事,说给为师听一听,或许能为你排解。”
慧能无精打采地说,“寺庙的日子真的好无趣,我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
老方丈耐心地问,“你是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吗?如果你真的想还俗,为师决定不会阻拦你。”
慧能赶紧摆摆手说,“我并没有脱离佛门的意思,只是禅修难道就该是枯燥无味的吗?我们在探索禅宗玄妙的同时,难道不能让自己过得有趣一些?”
老方丈笑着说,“相对五彩斑斓的生活,禅修的体验确实是无趣的。但是,禅修也可以用放松的心态去进行,你可以接触一些标新立异的佛门导师,你可以读一些禅宗佛经以外的书,你还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禅修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天苦着脸去参禅,倒不如欢天喜地,不停找着乐子来开悟。”
老方丈接着说,“禅修的过程,也是从无趣到有趣的过程,你现在对禅宗半懂不懂一知半解,很容易对禅修禅寺厌烦的感觉。但是,等你禅修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禅宗真正的魅力,那个时候,就算我要逐你出寺门,估计你都会坚持不走了。”
老方丈一语惊醒梦中人,慧能紧绷的脸顿时松驰了。
禅意:
无趣与有趣,这是人生迥然不同的两面,两者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很多时候,有趣不一定躲在无趣背面,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实际上,无趣也是可以走向有趣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便有望抵达更高更好的境界。
希望之路
年轻人章生很失意,走南闯北许多年,依旧是两手空空。
两手空空的章生,从终点回到了起点,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家乡。
在章生的家乡,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禅寺,里面住着一群小沙弥,和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
好几次,章生都想去拜访大师,希望大师给自己指点迷津。
可是,章生又有些踌躇不前,不敢直面大师的威严。
一天,章生在乡间行走,大师突然迎面而来,脸上带着慈祥的笑意。
章生鼓足勇气问大师,“大师,希望之路在哪里?”
大师抬抬手,指向远方。
没走几步,章生遭遇了一片泥泞,不仅弄得裤管一身泥水,心情顿时也变得灰暗了。
章生立即回头找大师,“大师,我的希望被泥泞困住了,希望之路到底在哪里?”
大师仍然只是抬抬手,指向远方。
章生不得不硬着头皮趟过泥泞,可又遇到了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河面上只有一个摇摇晃晃的吊桥。
章生又回头找大师,“大师,我的希望被大河拦住了,希望之路到底在何方?”
大师还是默不作声,只是指了指先前的方向。
章生再一次趟过泥泞,又迈过了摇摇欲坠的吊桥。
接着,章生又面对一座巍峨的大山,山路像环绕着山峰的腰带。
这一次,章生没有再回去找大师,而是大声地说,“谢谢大师,我终于找到希望之路了。”
说完,章生一边在山路上攀登,一边将手指向了远方。
禅意:
希望之路,其实不仅仅在大师的指尖,甚至也不仅仅在或近或远的前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是僧人参禅礼佛,还是平凡人逐梦人生,除了需要高人适时的指点,更需要坚定前行的毅力。或许僧人无法彻底地开悟,平凡人无法抵达梦想,常常并不是没有付出努力,只是在努力地过程中轻易地回头,轻易地否认了自己,轻易地陷入了不必要的迷茫。
一生只做一件事
这是一场象牙塔的禅宗讲座,天谦禅师是讲座的特邀嘉宾。
讲座接近尾声时,到了学生和特邀嘉宾交流的时间。
许多学生对禅寺的生活,对佛法的知识很感兴趣,还提出了许多与禅寺、佛法有关的问题,天谦禅师都耐心地一一作答。
然而,有个男生提出的问题却是,“大师,我非常投入地做了很多事情,可是为何我快毕业了还一事无成?”
天谦禅师问,“那你到底做了些什么事?”
男生说,“念大学前,我非常热爱打篮球,还代表学校打过比赛;大一,我不再打篮球,开始学习围棋,但是棋艺进展不大;大二,我不下围棋了,又开始经营一间网店;大三,我开始想自己能不能当个作家;大四,……”
这时,天谦禅师打断了男生的话,说,“你想得太多,做得也太多了,这样你如何能达成自己的梦想?”
男生不解地问,“想得多,做得多,难道也有错?”
天谦禅师摇摇头说,“最终能够接近梦想的人,大多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事事都想做,事事都做做,最终事事都没有办法深入,事事都半途而废了。”
禅意:
数学家陈省身一生只钻研数学,其它的学科都没有兴趣,甚至连人际关系都懒得搭理。教育家杨叔子一生只搞学问,一辈子都不曾在家里开伙,一日三餐全部在食堂解决。或许在有些人看来,他们的一生是残缺的,甚至是了无趣味的。然而,他们的趣味就在学问上,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
这一点,不仅值得我们芸芸众生学习,实际上也是参禅者可以效仿的经验。
知识的来源
德智方丈游学途中,经过了一座小山庄,那是一座落后的小山庄,里面住着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除了叫卖的商贩,很少有生人入村,德智方丈的出现,让老人和孩子都很惊奇,不约而同地围过来。
老人们有许多问题请教德智方丈,德智方丈都用佛学的道理,一一给老人们解开了心结。
孩子们也有孩子们的烦恼,德智方丈不仅是耐心地开导,还蹲下来,和孩子们平等地交流,像真正的朋友一样。
有个孩子说,“我隔壁的小松,他自己不买书看,天天来我家‘蹭’书看,要我说啦,他有什么了不起,他的知识都是借来。”
德智方丈顿时被逗乐,“小施主,朋友之间就应该学会分享,分享你的书不光朋友快乐,你也应该快乐啊。”
孩子还是嘟着嘴,不做声。
德智方丈抚摸着孩子的头说,“知识的来源并不重要,好学的人收获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变得聪明和强大,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孩子反应得也快,“谢谢大师,不管小松还来不来借书,我都要好好地阅读买来的书,让知识来武装我自己。”
此时,德智方丈立即欣欣然,笑了。
禅意:
通往禅有一百条道路,通往知识的路亦是如此。知识的来源其实并不重要,就像不管是像僧人一样在寺庙里修行,还是像俗家弟子一样边生活边领悟,只要最终体味到禅的真意,那都是一切值得欢欣的事情。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一点禅意:慢慢禅2更新,第二章 浅人生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