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都市小说 > 一点禅意:慢慢禅2 > 第三章 和时间智慧较量
  把时间弄丢了

  林隐寺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住持老方丈,还有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和尚。最初,林隐寺只有老方丈一人,这些小和尚是陆陆续续剃度的。和时下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这些小和尚也有自己的愿景,有的希望成为像老方丈这样的住持,有的希望深刻领取佛理精神,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将佛理精神传播出去。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些小和尚看破红尘、与世隔绝,慢慢地没有了七情六欲,但是年龄相仿的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天马行空地聊聊天、吹吹牛,一天很容易就混过去。老方丈让他们打扫庭院、抄写经书或冥思苦坐,他们个个都会觉得时间难捱。一旦是让他们去山野摘菜、采药,时间很快就会淹没在欢声笑语中。很多时候,他们甚至感慨地说,“寺庙之中,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寂寞,日子也可以过得有声有色的。”

  偶尔,老方丈会提醒这些小和尚,“你们可别忘了最初的梦想,时光易逝青春易老,梦想不知不觉就弄丢了。”不知道小和尚们是真的忘了梦想,还是已然陶醉于闲散舒适的日子,根本不把老方丈的话放在心中。除了寺庙里繁琐的日常事务,他们就像出行的旅人一样,每天都给自己找乐子。寺庙收藏的经书被束之高阁,高高大大的佛像灰尘弥补,也很少有人找老方丈讨教佛理事宜,失望的老方丈不由得摇头不已。

  十多年过去了,仿佛一转眼,一群小和尚由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许多本来很有趣的乐子也开始无聊,而且心底也开始泛起一丝丝的空虚滋味。老方丈在寺庙组织了一次佛法大会,很多知名寺庙的住持方丈和和尚都来参加。跟这些僧人同道交流时,林隐寺的和尚们立即感觉出差距,自身的浅薄让他们常常接不上话,或者在同道面前不经意就露了怯。

  和尚们大惑不解地问老方丈,“同样是参禅礼佛,为什么我们比人家差那么多?”和尚们这样说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是羞愧的神色。老方丈淡淡地说,“其实,你们的领悟能力并不比他们差,只是您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弄丢了一件非常宝贵的东西。”当和尚们一再追问,老方丈认真地说,“你们弄丢的是时间,你们可知时间去哪儿了?”

  面对已然不知去向的时间,和尚们开始懊恼自己的蹉跎。

  禅意:

  其实,时间是跟我们同行的好旅伴,不论我们去往哪里、有着怎样的险阻,时间都不会离开我们、放弃我们。可是,时间又常常不被我们时刻重视,就像出行的家长疏忽大意弄丢了小孩。

  时光之水一直潺潺流动,我们却常常充耳不闻,不是与时光随影随行,而是任意挥霍着当下的分分秒秒。时间一直在我们的身边,而等到我们寻觅时间为时已晚,我们能掌握的永远只是眼前的光阴,那些不知去向的时间是我们心底的伤,是无法挽回的生命的疼和痛。

  别人没时间

  那天,小智第一天来寺院,还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头发也是最潮的发型。

  小智是下定决心要剃度的,显然这也是经过反复思虑的。电话里,明心禅师劝了又劝,但是一点用也没有。

  迈过门槛时,小智被绊了一下,双脚朝天脸朝下,结结实实摔了一跤。

  小智的嘴角有血,正火辣辣地疼,想到大家都看着自己,顿时窘得脸红通通的。

  很快,明心禅师就安排比丘为小智剃度,还为小智找来一套合身的僧衣。

  剃度前,小智问了明心禅师一个问题,“一来就跌惨了,我恐怕会成为大家长期的笑料吧?”

  明心禅师并不表态,而是让剃度的比丘回答。这个比丘说,“当时,我倒是在庙堂念经,可是并没注意到你跌倒啊。”接着,明心禅师又问了其他几个比丘,大家对小智的跌倒并不印象。

  小智有些生气地说,“禅修之人竟然对别人漠不关心,这实在是让我太失望了。”

  明心禅师说话了,“并不是禅修之人没有同情心,只是大家真的没时间,所以就没留意到你的跌倒。”

  小智接着小声地说,“生活中,我常常觉得别人瞧不起我,无时无刻都有人在嘲笑我,现看来别人不一定有时间。”

  明心禅师会心一笑,不再说什么,而小智的剃度也提前结束,因为他打消了入佛门的念头。

  禅意:

  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我们总以为,会遭受别人多多的嘲笑和冷眼,殊不知别人并没那么多时间。更多的时候,别人的目光并没落到我们身上,而是在推进着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我们与其时时刻刻惦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倒不如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然后努力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测量时间

  转眼,沙弥了易在寺院修禅已十年,青葱少年也变成沉稳青年了。

  了易很感慨地对老方丈说,“大师,十年光阴匆匆而过,这到底是怎样的十年?”

  老方丈并不接腔,而是叫来沙弥了智,说,“了智,你记得自己来寺院几年了吗?”

  了智一脸茫然地说,“大师,我还真不知道自己来了多久?难道这个问题很重要吗?”

  ……老方丈笑而不答。

  了易顿时笑开了说,“连自己来了多久都不知道,你到底是萌得可爱,还是蠢得可怜?”

  还不等了智发火,老方丈就语重心长地说,“重要的不是你是否记住了时间,而是你有没有好好地把握它。”

  听老方丈这么一说,了易陷入了片刻的思考,然后就脸红,“大师,我错了,这十年,了智确实比我勤勉得多。”

  了易又说,“了智‘遗忘’的十年过得更精彩,而不是像我就算时刻铭记光阴,但是却仍然没有改变蹉跎的事实。”

  了易接着懊恼地说,“我实在是了悟、醒悟得太晚太晚了,恐怕难有参透禅宗的那一天。”

  老方丈温和地说,“用十年明白一个道理,和用一生去钻研禅宗,这跟地质人员测量世界一样,本来就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过程。”

  了易豁然开朗,本来郁郁寡欢的他,又像装满风的风帆,有了走向禅修第二个十年的勇气。

  禅意:

  龙应台说过: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段时间;钟表的时针嘀嗒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寺院里、市井中,你或我到底用什么测量时间,用日以继夜的不松懈的坚持,还是用无节制的嬉闹和幻想?你用什么测量时间,时间就会给相应的惩罚或回报,如果我们想要未来不懊悔,那么现在就不要用蹉跎测量时间,如果我们要未来站得更高,那么现在就用脚步去测量时间。

  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只顾风雨兼程,用时间去测量时间,用心去测量时间,用勇气去测量时间,那么你迟早会安然抵达,抵达时间最美的另一端。

  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稻一是年轻的行脚僧,他的偶像是云游四方的徐霞客。

  稻一渴望像徐霞客一样,走向祖国的天南地北,走向广袤世界的最远处。

  旅行也好,修行也好,对于行脚僧稻一来说,都是一件非常煎熬的事情。

  总有那么些时候,稻一有了走不下去的感觉,甚至想放弃最初的理想。

  一次,稻一寻访山顶的老禅寺,励心禅师接待了稻一。

  励心禅师虽然掌管偌大的老禅寺,其实他的年纪也不是特别大,只不过略略长了稻一几岁而已。

  当稻一道出自己的心结时,励心禅师念出了一句诗,“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稻一兴奋地说,“想不到,励心禅师也喜欢汪国真的诗,我也是汪国真忠实的读者呢。”

  说完,稻一认真地朗诵完汪国真的这首《走向远方》,“……走向远方,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穿书吧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励心禅师笑着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稻一一边说“我也是”,一边拍着脑门说,“禅师,我懂了,我完全明白了。”

  禅意:

  走向远方,不仅是诗人笔下最好的诗意,更是参禅者心底最好的禅意。远方有多远?天知道地知道,匆匆的时光知道,唯独在路上地我们不知道。然而,脚踏实地地迈出每一步,就算我们地青丝变白发,就算从星星走向夕阳,只要我们从来不放弃初衷,便一定有希望希望抵达远方,抵达那个曾经遥不可及最后却潇洒抵达的美好世界。

  第二十五小时

  小沙弥东明入寺一年多,僧衣都穿坏了几件,但是禅修却原地踏步。

  东明有些不解地问老方丈,“是我不适合禅寺,还是禅寺不合适我,为何仍不解禅意?”

  老方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对东明说,“我交给你一份任务,完成大约只需半小时,但是你必须在今天完成。”

  东明马上答应,“一天有24小时呢,这点任务我保证完成。”

  领了任务,东明却没有马上投入工作,而是继续在禅寺东逛西逛,还和一个新来的沙弥,起劲地聊着香客们的着装。

  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东明没有行动……

  一下午的时间过去了,东明没有行动……

  一晚上的时间眼看就要过去了,东明依旧没有行动……

  到了午夜零点时,一天转眼就要过去了,没有行动的东明睡意朦胧。

  直到次日清晨,东明才慢腾腾地开始行动,把老方丈交代的任务给完成了。

  当老方丈询问东明,“我交给你的任务是何时完成的?”

  东明自知瞒不下去,便实话实说,“任务是今天才完成的,就当我昨天找今天借了一小时,我在昨天第二十五小时完成的。”

  老方丈怒其不争地说,“你可以找今天借一小时,你也可以找明年借一天,但是你可以向生命借一个小时吗?”

  禅意:

  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生命结束的时候多一秒都是奢望。拖延的人总习惯向未来“借”时间,其实没有时间是可以借到的,拖延的都是不可追回的光阴,拖延的更是人生美好的愿景和登顶的时机。

  和时间智慧较量

  老禅师对新来的小沙弥说,“天治禅寺很偏远,香客少香火不鼎盛,你每天要做的就是清扫和禅修。”

  小沙弥疑惑地问,“难道我每天的工作就这两件事而已,这岂不是太轻松了些?”

  老禅师笑着说,“做好两件事,也需要动脑筋,也需要和时间智慧较量。”

  小沙弥每天忙里忙外,时间转眼就过去几月,可是整体的进步却不大。

  于是,小沙弥再次请教老禅师,“虽然每天忙得很吃力,两件事都没漏掉,但是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自己的成长?”

  老禅师认真地说,“就像工作是需要统筹协调的,你在禅寺的清扫和禅修,也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做事情最好选择先易后难,要给困难的事情多留点时间。可是,你每每清扫时却爱拖延,别人一个多小时可以干好的活,你却要半天甚至更久的时间。等到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禅修部分,你却因时间不足而草草了事。如此一来,你想要成长、进步,实在是痴心妄想。”

  小沙弥顿时茅塞顿开,清扫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辛苦的禅修也显得从容了。

  禅意:

  很多时候,我们握着大把的时间,却不懂得正确使用时间。对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是对时间最好的管理,也是和时间智慧的较量。时间是公平,对于每个人都是等量的,等量的时间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事倍功半。

  活在当下

  一位得道高僧和他的几个小沙弥生活在一间清冷的禅寺里。

  高僧对自己要求极高,容不得自己犯下丁点错误,也不允许自己浪费时间。

  禅寺里的小沙弥们受高僧的影响,个个对自己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生怕蹉跎了光阴或耽误了修行。

  禅寺里,有一个叫启智的小沙弥,眉心里仿佛一直写着个“愁”字。

  一天,高僧约启智在禅寺后的竹林谈心,“启智,修行是用禅宗丰富生命的过程,你既然决定了参禅礼佛,何故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启智苦恼地说,“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不知道怎么才能离禅宗的真意更近,离内心的浮躁和慌乱更远?”

  高僧淡淡地说,“无非四个字——活在当下。”

  启智依旧苦恼,“难道我不是活在当下吗?清风拂面不是当下的清风?细雨湿身不是当下的细雨?大师解惑难道又不是当下的大师?”

  高僧笑着说,“清风、细雨和为师我都在当下,可是你的心却在过去和将来。你无时无刻不拿当下和过去比,然后又心心念念着未来的光景,这岂能是真真正正地活在当下?”

  这次谈心后,启智眉心里“愁”没了,连敲木鱼的劲头也足了。

  高僧也忍不住说,“启智,前途可期。”

  高僧还说,“活在当下,胜过许多的丰功伟绩,也胜过无数的春秋大梦。”

  禅意:

  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地活在当下,我们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摇摆,一边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事,一边又畅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然而,活在当下是最睿智的选择,当我们真正地活在当下,也就真正地停了下来、清静了下来。唯有停下来、清静了,我们才能更听得见自己的心,才能感受得到自己的步伐,最终抵达最初梦想的地方。

  今日事,今日毕

  老方丈圆寂了,孜求和尚成功“补位”。

  后来,寺庙里又补充了“新鲜血液”,来了一批青葱年华的小沙弥。

  小沙弥们不知天高地厚,对于当了方丈的孜求和尚,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甚至还在私底下说,“孜求何德何能坐上方丈的位置,在我们看来,他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和尚罢了。”

  孜求不理会小沙弥们的指指点点,每日还是该念经就念经,该拜佛就拜佛,该打坐就打坐,日子过得波澜不惊的。有小沙弥就说了,“看看孜求就知道,禅寺是一个得过且过的地方,天天混日子的人还能方丈。”还有小沙弥说,“要说这寺庙里的方丈,还是应该大家一人一票来选。”

  后来,孜求找来几个小沙弥说,“这样好了,我让你们中的某一个做方丈,试运行一周的时候。我对你们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今日事,今日毕。”原来,孜求每日都有一份列有详细规划的表格,而且还严格要求自己“今日事,今日毕”,就算是不吃不睡也绝不把事情拖到第二天。

  小沙弥们选出一个代表顶替孜求的位置,按照孜求列出的规划来进行对应的工作,每天都忙得团团转。更要命的是,每天总有一些工作的尾巴做不好,本来想拖一拖留给第二天完成,但是孜求却不依不饶的架势。还不等一周的试运行结束,“代班者”已经忙得喘不过气来。

  重新掌管寺庙的孜求诚恳地说,“我并不是故意用繁重的事务来压迫顶替者,这些分配到每一日的琐碎的工作都是必须完成的。今日事,今日毕,是我给自己下达的不可违背的指令,如果一日日将工作的尾巴积累、积累、再积累,最终我们只会离禅的圆满越来越远,离最好的自己越来越远。”

  禅意:

  时不待我。我们不该被时间狠狠地甩在身后,应该和时间从容地相伴而行,甚至努力走到时间的前面去。今日事,今日毕,简简单单的规则,却可以让参禅者的禅修,芸芸众生的生活,变得有条不紊、积极、不拖沓。

  明天的明天

  紫云禅寺位于深山老林之中,要徒步走出这片深山老林,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片山林不仅道路陡峭,而且荆棘密布,行走其中不是迷了路,就是被刺得全身伤害累累。禅寺的云天禅师和一众小沙弥,一般没事都不会轻易选择外出,外出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次放风和观光的好几次,简直就是一趟实实在在的苦旅。

  可是,紫云禅寺并不能真正和外界隔离,为了维护禅寺基本的日常运作,为了禅宗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还是需要一条连接深山老林跟山外的路。修路,顿时变成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云天禅师召集一众小沙弥开了很多会,最总敲定了修路的具体规划和安排。修路的技术环节由有开山垦荒经验的普心负责,而其他的沙弥们先除禅寺门前的草,先把一路的杂草杂枝清理完毕后,再去山坡上挑回适合铺路的石子,最后大家在普心的带领下,采取最先进的技术、最快捷的办法,把通往山外的路修好。

  然而,禅寺里的小沙弥都闲散惯了,而且习惯了没路可走的日子,于是修路的热情也没那么高。过了一天,云天禅师看门外的草依旧,再过一天,云天禅师看草依旧没少,又过一天,云天禅师看着丝毫未少的草就有些生气了。云天禅师找小沙弥们兴师问罪,“我交代给你们的活,你们到底准备什么时候完成?”小沙弥有些慌,慌完,便答,“明天,明天一定除草,明天一定除草。”可是,再过一天,云天禅师等来的还是一句,“明天一定除草。”

  后来,云天禅师又去问普心的进展,没想到,活儿最轻松、只需动动脑的普心,同样也没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当普心同样一再推托“明天”时,云天禅师不客气地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天是今天的明天,而明天的明天却不是没有期限的,明天的明天不过是后天而已。如果你们再选择拖延,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明天的明天,那我只能让你穿越这深山老林,再也不要回到紫云禅寺好了。”

  云天禅师发了一顿脾气,一种小沙弥才开始忙活起来。没几天,不仅禅寺门口的杂草除得差不多了,普心的设计方案也很快宣告成功了。当云天禅师再问进展时,他们说,“不是明天,也不是明天的明天,从现在起、从这一刻起,我们会马不停蹄地抓紧除草、挑石和铺路。”

  禅意:

  明天的明天并不遥远,明天的明天其实是后天,与其在两天之后,再次把工作推到明天或明天的明天,倒不如积极地面对每一个今天,让明天的明天成为收获颇丰的一天,而不是一事无成、两手空空的一天。

  你每天几点起床

  一次,德智禅师接待一位迷茫的年轻人,年轻人苦恼地说,“为什么别人事业有成,而我却总是一事无成,甚至都看不到任何崛起的希望?”

  德智禅师语气平静地问,“小伙子,你每天几点起床?”年轻人回答说,“工作日,我七点起床,赶公交、赶地铁去公司,差不多就是踩着时间点打卡。若是双休日,我一般都会睡到日上三竿,甚至有一直睡到吃晚饭才起床的纪录。”德智禅师好奇地问,“工作日,你为何不提前一个小时起床,比如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至少上班也不用那么赶?双休日,你为何不照常早起,而是无节制地昏睡呢,难道双休日不该干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吗?”年轻人不好意思地说,“习惯成自然,这就是我的生物钟,要改变好像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德智禅师直言不讳地说,“小伙子,你的问题无非是两个字——懒惰。”年轻人羞红了脸说,“大师,那我如何远离懒惰,最终成就更好的自己呢?”德智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树立过于远大的目标,首先试着学会每天早点起床,做一个和朝阳赛跑的有活力的年轻人。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时光是格外美好的,早起无疑让你拥有了宝贵的时间,而不至于输在每日的起跑线。”

  年轻人紧锁的眉头顿时施展,脸色也如雨后的天空开始放晴……

  禅意:

  懒惰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东西,会让我们以为懒惰是安逸、是小憩、是福气,殊不知,它会让习惯进取的我们无聊、倦怠和消沉。当我们甘于沉沦,将懒惰当成一种习惯,我们就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甚至失去弥足珍贵的友谊,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时间是良药

  寺门刚开,便进来个哭得梨花带雨的姑娘,姑娘的面容憔悴得让人生怜。

  新来的小和尚见状,马上将姑娘领到了佛堂,然后去请梳洗完毕的老方丈出来。

  慈眉善目的老方丈见到姑娘就问,“女施主,你因何事而伤感落泪?”

  姑娘泪水不止地说,“我和他青梅竹马,从小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从来都不曾分开过。可是,现在他却要离我而去,还说要娶比我更好的女生为妻。就算我苦苦哀求,让他给我一点时间,我会证明自己比那个女生更好,但是他却无情地拒绝了。”

  老方丈不言不语,只是继续安静地聆听。

  姑娘向老方丈求助道,“大师,我到底该如何治疗这情伤?情伤到底有没有药可以医?”

  老方丈幽幽地说,“时间,唯有时间是良药。”

  姑娘一听“时间”二字,情绪有一点点激动,说,“如果时间是良药,为何不能医治我们的爱情?”

  老方丈笑着说,“女施主,如果你有心,三年之后,可以再来一次禅寺。”

  三年的时光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转眼就过去——

  一位女施主来到禅寺,见到更老的老方丈说,“我没有忘记三年之约,我来了。”

  老方丈淡淡地说,“三年,你明白了什么?”

  女施主开心地说,“三年,我有了疼我的爱人和可爱的宝宝。我明白的是,或许时间真的无法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原来纠结于心的问题,现在想来一点都不重要了。”

  老方丈笑着说,“那么,时间是良药,你信了吗?”

  女施主非常认真地直点头。

  禅意:

  当我们获得“时间是良药”的开示,常常会以为是禅师的敷衍之辞。其实,当我们真真正正趟过时间这条河,当汹涌的岁月被甩到身后,便会明白时间的伟大之处,在于让我们学会了放下那些曾经以为永远放不下的部分。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老家有一间很小的禅寺,禅寺里有不多的小沙弥,还有一位中年禅师。

  禅寺很萧条,离市区有不短的距离,我和我的家人很少前往,想必其他市民去得也少。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家乡,到远方的城市学习、生活。渐渐地,也将那间本来就很少去的禅寺遗忘了。

  前不久,陪一个参禅的朋友回家乡,当他得知我的家乡有间小禅寺,坚持说要去好好参访一下。

  朋友小小的要求我自然不好推却,而我也想趁机故地重游一番,于是迅速约定好去参访的时间。

  当我和朋友最终抵达禅寺,目光所及,禅寺历经岁月的洗礼,越发显得破败不堪。一凋敝众小沙弥早已褪去青涩,甚至有了中年人的疲态。

  走向禅寺深处是,我听到沙弥甲说,“昨天的夕阳真美,真是让人无限留恋。”

  沙弥乙说,“我倒在意美好的未来,希望未来早一点降临。”

  “昨天和明天纵使再美好,又怎么比得过汹涌澎湃的今天”,这是一个有份量的声音……

  当年的中年禅师“惊艳”露面,我有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岁月仿佛不曾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他还是那年的中年禅师,茁壮而沉稳,从容而淡然。

  我忍不住问,“大师,岁月已变鬓毛不衰,到底是什么让您赢了岁月?”

  大师淡淡地说,“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大师短短八个字的一句话,顿时折服了我、我的朋友还有沙弥甲、沙弥乙。

  禅意:

  不管是芸芸众生,还是参禅之人都敌不过岁月,在岁月的面前轻易地凋敝。其实,人生应该是一趟轻松的旅程,不必纠缠于追不回的昨天和触不到的明天,或许不一定真的赢了岁月,至少可以在时光的打磨里更淡定、更从容。

  惜时

  冬日之下,几个小沙弥围坐在禅寺的院落里,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打着瞌睡。

  很快,一上午的时间就匆匆溜走,小沙弥们回饭堂用膳。

  用膳时,老方丈问小沙弥们,“一上午,你们除了晒太阳打瞌睡,到底干了些什么?”

  沙弥一说,“我读了几页经书。”

  沙弥二说,“我抄了几篇经典的妙文。”

  沙弥三说,“师傅,难得有一个晴日,我自然要好好享受阳光的抚摸。同时,我还要和师兄师弟们海聊一番,没什么比随意地聊聊更没压力的。”

  老方丈摇摇头说,“可是,当时光流转,转眼从清晨到晌午,你收获了什么呢?”

  沙弥三顿时接不上话,也羞红了脸。

  老方丈语重心长地说,“表面上看,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大把大把的。可是,时间就像我们要念的书,书到用时方恨少。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懊恼时间不够用,责怪自己当初不惜时。”

  沙弥三惭愧地说,“师傅教诲得是,我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一上午一点正事没干。而且,我也浪费了师兄师弟的时间,让他们少读一些经书,少抄了些妙文。”

  此时,老方丈和蔼地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禅意:

  鲁迅说过,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文学大师的话看上杀气腾腾,其实更说明时间的宝贵,惜时的不可或缺和紧迫性。不管是僧侣禅修还是我们凡人拼事业,需要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付出,时间看上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然而惜时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最终在时间深处迎接那一抹丰盈。

  新的眼泪

  蒙阔禅师有一只非常喜爱的花瓶,这个花瓶是香客为答谢蒙阔禅师的开示,特地从香港的拍卖市场拍回来的。

  比丘清韵曾经问蒙阔禅师,“师傅,您这么喜爱这个花瓶,是不是因为它价值不菲?”蒙阔禅师摇摇头说,“我从来没有过问过它值多少钱,真正的喜爱跟价值无关,而只关心底的那份欢喜,没有比欢喜更让人着迷的。”

  一天,蒙阔禅师禅修时,一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花瓶裂成了小片小片的。平时乐呵呵的蒙阔禅师,竟然抱着碎片掉了几滴泪,让比丘清韵感到不可思议,“这花瓶到底有多大的魅力,竟然值得您为它黯然神伤。”蒙阔禅师认真地说,“每一份陪伴都是值得珍惜的,对一只花瓶生出一份情谊,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次日,比丘清韵去禅房找蒙阔禅师。没想到,蒙阔禅师眉目中都是喜悦,正透着窗户看着初升的太阳。蒙阔禅师见比丘清韵来了,拉着他说,“快看,今天的天空是多么美。”这时,比丘清韵大胆地问,“您不再为昨日打碎的花瓶而难过了吗?”您不是非常非常喜欢那个陪伴您的花瓶吗?”

  蒙阔禅师淡淡地说,“何必为打碎的花瓶一再地哭泣,再多的哭泣也不会让花瓶复原。昨天已逝,今天又是新的一轮明媚,我们不该为了昨天的难过,再去搭上今天新的眼泪吧?”

  禅意:

  时光像一趟飞驰而去的列车,昨天和昨天的悲伤、难过和坎坷,最终都会成为追不回、不必追的过去。与其为了昨天的悲伤、难过和坎坷,再次贡献今天的新的眼泪,倒不如把今天当作新的起点,踏踏实实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用放大镜看时间

  在山顶的孔林禅寺,住着一位老禅师和一群沙弥。沙弥志云来孔林禅寺已多年,可是他却一直都潜不下心来研习经文,甚至连老禅师要求的抄写《心经》20遍,他也迟迟未完成。老禅师不止一次对志云说,“当你把《心经》抄写20遍,很多你参不透悟不来的道理,都会立即豁然打开迷雾顿消。”志云却调皮地说,“不急,不急,我还要在孔林禅寺待10年、20年,甚至是长达一辈子的时间,时间有得是,我又何必急于一时一刻。”于是,志云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心经》连一遍都没有抄完过。很多时候,志云的觉悟甚至还不及香客,这很是让老禅师失望。

  一日,老禅师从山下买回一幅放大镜。回到禅寺,老禅师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故意拿着放大镜在志云面前晃来晃去。老禅师一会拿着放大镜去看花、一会看树,一会又去看放生池的乌龟。最后,老禅师躺在一张陈旧的躺椅上,拿起放大镜对着明晃晃的天空,神情格外地严肃和沉静。志云再也按捺不住好奇,忙不迭地问老禅师,“花花草草有看头,这空空如也的天空,又有什么看头?”老禅师微笑着说,“我不是在看天空,我在看时间,要不,你也来看看。”志云接过放大镜,却遗憾地说,“那明晃晃的光线是时间吗?时间应该像大朵大朵的春天里的花。”

  老禅师认真地说,“时间可不是大朵大朵的春天里的花,时间是在空气里安静地细若游丝的流转。时间不在放大镜的另一面,时间在我们的掌心之中。如果透过放大镜去看时间,那么我们无法了解时间的本质,最终只会蹉跎了光阴、辜负了岁月。”

  手握放大镜的志云恍然大悟,对时间的理解瞬间就加深了。此后,志云参禅的态度就变得积极多了,一有时间,便认认真真地抄写《心经》。【穿】 【书】 【吧】

  禅意:

  时间就在我们眼前、眉间或手心,我们常常打量着属于自己的时间,却无意识中选用放大镜去看时间——本来瘦瘦的时间不再骨感、开始丰富,时间的长度也被镜片拉长。当我们被虚假的时间的表征所迷惑,我们就会被时间左右,成为时间的奴隶,让拖延成为糟糕的习惯。

  其实,我们要学会搁下放大镜看时间,准确地掌握稍纵即逝的时间,才能做时间的主人用好时间。

  有多远走多远

  法号觉音的僧人,一直梦想着参透禅宗的奥秘,可是纵使他身处禅寺之中,日日参禅礼佛,却依旧觉得自己参不透、悟不清。

  一日,觉音跟给老禅师说,“我想明白了,经书我看了许多,可是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我想只有走出去,行走于名山大川之间,朝拜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禅寺,向更多的得道高僧请教,我才能离禅宗的真意更近。”老禅师并不阻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师绝不会限制你的行动,只是你不管走多远、走得有多累,都不要忘却自己心底最初的愿景。”

  于是,觉音开始了一路“苦修”的生活,为了表达自己一颗绝对虔诚的心,他没有向老禅师申请更多的物质。为了抵达一个又一个的禅寺,觉音不得不一路辛苦地化缘,以期募得最基本的费用。很多天过去了,觉音跋山涉水,住过旅馆,也借宿过民居,甚至在夏夜里露宿过。觉音穿越了几个省,去了大大小小十来个禅寺,也拜见了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禅师。觉音听闻了许多新的禅宗知识,对禅宗的理解多少有了一些进步,可是他依旧觉得自己进步不大,离自己想象的境界还很远。

  渐渐地,觉音厌倦了没完没了的行走,开始眷恋原来的禅寺。交通的发达,让觉音转瞬之间就得以回归,曾经的风雨兼程顿时恍若隔世,哪怕禅寺依旧清苦和枯燥,觉音还是觉得是那么地安逸。可是,很快,未竟的愿景却让觉音苦恼,于是再次找老禅师请教,“虽然我没有行足万里路,千里路肯定也是有了,为何感觉不到明显的提升?”老禅师许久不语,最后才加重语气说,“有多远走多远!”

  觉音半晌不说话,然后轻声地说,“师傅,你这是要我滚的意思?”老禅师顿时笑了,“我这不是要赶你走,而是说为了梦想,有多远就走多远,有梦不怕天涯远。别说你走了千里路,就算是行足万里路,如果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开悟,那你的前行也不可停,更不可以轻易地折返。”

  觉音立即幡然醒悟,再次坚定地踏上了走向远方的旅程……

  禅意:

  梦想无法轻易地抵达,就像禅无法轻易悟透。记得诗人汪国真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不管我们事业和梦想的进步,还是修禅之人体悟的提高,都不是能简简单单一蹴而就的。有多远走多远,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是走下去、坚持下去的勇气。也许未来真的是未知、不可预测的,但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是自始至终的坚定,这份坚定会让我们无怨无悔,并有望去迎接最后的绚烂。

  最重要的一天

  小沙弥恒知来禅院转眼三年了,三年是一段非常漫长的时光,有些果树三年就可以挂果了,有些人三年可以圆一个很大的梦。可是,恒知的三年却如流水般来去无踪,除了嘴角多出的一小抹胡须,好像和来时并无大的区别。这一切,禅院里的释正禅师看在眼底,急在心底。

  一次,禅院里的早膳刚刚吃完,释正禅师和小沙弥们在院外的山坡上小憩。这时,释正禅师把恒知叫到了一边,说想跟恒知好好地聊一回。最开始,释正禅师和恒知闲聊了一阵,并没有立即就进入谈话的主题。

  聊了一会,释正禅师问恒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恒知问,“今天是咱们建院纪念日?”

  释正禅师说,“非也。”

  恒知又问,“今天是禅师您的生日?”

  释正禅师又说,“我的生日早过了。”

  恒知问,“今天是什么伟人去世的纪念日?”

  释正禅师说,“没有什么伟大在这个日子离开我。”

  恒知又问,“那么,过去的某年的今天,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释正禅师又说,“据我所知,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大事。”

  恒知问,“既然禅师特别提起,今天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天。”

  释正禅师连忙点头,说,“今天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天,甚至是不可取代的一天。”

  恒知再问,“今天是XX年X月X日,这个日子到底如何重要呢?”

  释正禅师再说,“正因为今天是XX年X月X日,所以它才格外格外重要。”

  这时,恒知有一点点开悟了,“XX年X月X日是非常独特的一天,也是不会重新来过的一天。”

  恒知接着还悟出,“这个日子最重要因为它是今天,比起那些飘然远去昨天和虚无缥缈的明天,今天才是最实实在在的一天,是忘掉一切烦恼和创作一切辉煌的一天。”

  释正禅师会心一笑,然后拍了拍恒知的肩膀说,“忙去吧,珍惜这眼前的今天,这最重要的一天。”

  禅意:

  我们无需记住太多的纪念日,也无需为昨天和明天纠结,最重要的一天就是扑面而来的今天。再多的禅修,再多的学习,再好的体悟,都不及对今天的重视,因为今天是一切美好的源头,今天是一切奇迹的源头。

  昨天已去

  光言住持派至空和尚下山办点事,并嘱咐至空禅师早去早回,万万不可留宿山下,因为第二天还有其他事情。

  可是,至空和尚一去不复返,进晚膳之前他没回,夜幕降临之时他没回,直到寺门关闭他也没回。

  第二天,接近晌午时分,至空和尚才匆匆忙忙赶回来,僧衣上又是水又是泥,狼狈不已。

  一见到光言住持,至空和尚就连忙解释,“昨天下山时,我遇到了一场大雨,躲雨就花了两三个小时时间,然后我赶紧前往目的地办事……”

  光言住持打断至空和尚说,“现在先别说这些,你和至远去对面山头采点金银花,现在天干物燥大家都需要降降火。”

  可是,至空和尚的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住,“昨天,我到了目的地,本来想加快办事速度,可是对方的主人却不在家……”

  光言住持再次打断至空和尚说,“现在寺内急需金银花,你和至远今天必须采回来。”

  至空和尚却还“停留”在昨天,“昨天,我不得不留宿在山下,又没办法联络您。但是,昨天我反省过了,以后做什么事一定更有准备、更有计划,绝不会出现办事拖沓的情况。”

  这时,光言住持有些生气了,“昨天已去,现在你赶紧去采金银花,不然明天你又要为‘昨天’辩解了。”

  这时,至空和尚才不言不语,去约至远尽早出发了。

  禅意:

  佛说,昨天已去,明天如谜,面对今朝我们必须倾尽全力。昨天总会有一些些遗憾,甚至有一些些过错,然而纵使昨天的记忆像勋章一般深刻,那些已然过去的追不回的记忆,绝对比不上扑面而来的今天的每一刻。唯有抓住了今天的每一刻,我们才能不重复昨天的失败,让明天不再为今天的蹉跎而懊恼。

  最美的樱花

  这座城市的某个象牙塔里,有大片大片的白的绯红的樱花,每年三月就会一树一树绚烂地绽放。

  吟风禅师和雪韵禅师是许多年的朋友,但是更多的时候她们在不同的禅寺里忙活,一年到头都难得碰一面。后来,她们有了一个美丽的约定,当每年樱花开得正艳时,他们一起在樱花树下呆一天。一年又一年,吟风禅师和雪韵禅师年年来,年年都收获了樱花的那一缕馨香,还不忘在樱树下感受樱花雨的浪漫。

  又是一年,由于气候的关系,樱花的花期拖延了。吟风禅师和雪韵禅师到来时,每年都盛大无比的绽放盛况并没到来,许多樱树的枝头只有少少的花瓣,没有大片大片的白的绯红的樱花,只有星星点点的待放的花苞。吟风禅师有一些失落地说,“比起以往,今年今日的樱花不够美,真是辜负了我们一年一度的相聚。”

  这时,雪韵禅师开腔了,“年年樱花都相似,今年樱花却不同。虽然花期延迟,花朵并没有恣意开放,但是这含苞待放何尝不是一种美,何尝又不是我们与樱花的一份机缘。看过了灿烂的樱花,欣赏过了漫天飞舞的樱花雨,今时今日的樱花花苞是独特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心头最美的。”

  闻此言,吟风禅师豁然开朗,也不再抱怨,“来的不是时候”。

  禅意:

  最好的时光,不是逝去的光阴,不是追逐的明天,而是手心里的当下。最美的风景不是一成不变的绚烂,而是只属于当下、不可复制的美,这份美或许有些特别,但是特别就它最值得珍藏的韵味。

  最后时刻

  比丘尼心慧是个拖延症患者,不管是大事小事都爱拖,“等会做”、“明天一定做”或“时间不是还早吗”,这些都是心慧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光是尼庵的心怡禅师常常批评心慧拖拖拉拉,连一起禅修的比丘尼们也不忘提醒心慧。

  可是,心慧还是能拖就拖,总是将重要的工作往后推。心慧爱拖的原因是没误过事,常常拖到不能再拖的最后时刻,她总能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心慧还得意地说,“最后时刻是最好的时刻,小尼在最后时刻常常有超常的发挥,一些本以为完成的工作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心慧吹得神乎其神的,心怡禅师颇是担心,其他的比丘尼也抱着怀疑的态度。

  后来,尼庵邀请市民参加一个禅知识普及的座谈,希望借此机会让市民走近禅、了解禅、热爱禅。座谈开始之前,心怡禅师交代心慧,“尼庵门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泥坑,你一定要在座谈开始前,用石子把泥坑填满了。”心慧毫不含糊地说,“师傅,知道了,我一定好好完成您交代的工作。”

  说归说,心慧还是选择了拖延,她盘算着在讲座前夜,再去找石头填泥坑。天有不测风云,讲座前夜风雨交加,心慧撑着伞到处找石头,未遂。后来,只好找了两块木板,横在泥坑之上。讲座当日,雨势略减,市民纷纷前往尼庵,一位女士踩着泥坑上的木板,不料木板承担不起重量折断了,这位女士跌入泥坑并伤了鼻梁。

  受伤的女士满脸鲜血,救护车随后也到了,尼庵的讲座却泡了汤。虽然心怡禅师并没责骂心慧,但是其他比丘尼却说,“若不是心慧的拖延,好好的讲座也不会泡汤,市民也不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禅意:

  把最后的时刻当成最好的时刻,没准最后的时刻真的成了终结——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汗水被拖延终结,所有的憧憬、所有的梦想被惰性终结。

  很多事,貌似拖得,其实拖不得,拖到最后糟糕的时刻只会成为岁月的伤疤。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一点禅意:慢慢禅2更新,第三章 和时间智慧较量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