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都市小说 > 一点禅意:慢慢禅2 > 第五章 人情淡始长
  百味皆甜

  一次,无为法师周游列国,途径某韩国友人所在的城市。韩国友人邀请无为法师做客,并腾出了家里最好的房间。

  为了招待好无为法师,韩国友人和他的夫人专门买了素食菜谱,每天还早起采购最新鲜的各种食材,只希望为无为法师做出最好的斋菜。由于韩国友人和他的夫人疏于下厨,而且又要考虑中韩饮食之间的差异,做起每一道菜都非常费神和辛苦。常常为了一道菜的盐淡,他们加了盐又加水加了水又加盐,三番五次才能煮出过得去的菜肴。

  显然,无为法师是走南闯北的人,舌尖上的灵敏度也高于一般人。可是,每当韩国友人和他的夫人询问菜品如何时,无为法师总是竖起大拇指说,“甜,这菜肴实在是香甜得很。”韩国友人总是一脸抱歉地说,“大师,您这是谬赞了,我们还需要提高厨艺。”无为法师只是淡淡一笑,却是那么真挚和满足。

  韩国友人知道自己和夫人的厨艺,而且厨艺还处于非常不稳定的阶段。有一次,韩国友人知道那顿饭是做砸了,非常诚恳地向无为大师致歉。没想到,无为大师依旧竖起大拇指说,“甜,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甜的斋菜了。”韩国友人再也忍不住说,“大师,菜的味道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何必要每次都说甜,这样会让我们很惶恐。”

  无为法师非常认真地说,“其实,在我看来,真的是百味皆甜,那份甜不仅是舌尖上的甜,更是一份友谊、一份真心带来的心底的甜。”

  禅意:

  我们可以挑剔一份菜谱的好与坏,但是我们无法挑剔扑面而来的真心。比菜品更香,比菜品更甜的其实是人心,是人心带来的那一份实实在在的暖。

  不可不圆,不可太圆

  这天,禅寺里来个年轻人,一看就是职场新鲜人。

  年轻人对怀风禅师说,“我虽然是办公室里的新人,但是工作干得比谁都出色,老板对我也非常赏识。”

  怀风禅师却仿佛早已了然于心,直截了当地问,“既然如此,你心事重重是为何?”

  年轻人苦笑着说,“我在办公室里却没有朋友,大家好像都不愿意亲近我,更不要说和我成为交心的知己。”

  怀风禅师笑着说,“你为人处世是不是不够圆润?新人难免棱角分明,这样会让别人避之不及,久而久之,也就造成自己没朋友的局面。”

  年轻人非常坚定地说,“圆滑的人让人嗤之以鼻,那岂不是让我自己变得更讨厌?”

  怀风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不可不圆,不可太圆。”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极有分量地冲击着年轻人的心房。

  禅意: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不够圆润、圆滑的人很难与人交际,把棱角分明当作个性,实际上却伤人又伤己,最终让自己一事无成。然而太过圆滑的人惹人生厌,那些假意的真诚和赞美极易被识破,最终将潜在的友谊拒之千里。外圆内方,方圆有度,不可太圆,不可不圆,正确掌握这个交际中的尺度,方能在处世中游刃有余,并拥有最真挚的友谊和最广阔的未来。

  不语

  乾真禅师海外佛学交流归来,他的许多朋友都来拜访学习,其中也包括他的挚友坤为禅师。

  乾真禅师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海外见闻,特别是海外禅寺的有趣故事,非常吸引禅友们的关注。乾真禅师的许多朋友一边听一边应和,时不时还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一时间,乾真禅师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焦点,现场的气氛也空前地热烈。

  要说坤为禅师可是乾真禅师的挚友,甚至算得上是最好的朋友。然而,坤为禅师只是面带笑容地听,然而由始至终都不发一言。于是,有禅友就问坤为禅师了,“乾真禅师的分享不可谓不精彩,大师为何始终不语,难道是有不同的看法?”

  坤为禅师笑着说,“不语并不是没有共鸣,不语并不是没有收获,不语只不过是没有语言。有时候,语言甚至是多余的,那么最真切的赞赏,相信乾真禅师能懂,相信每一个互通的心灵的会懂。”

  分享结束,乾真禅师留禅友们吃斋菜,不语的坤为禅师上席入座。

  禅意:

  很多时候,不语甚至胜过长篇大论,禅者也好,众生也罢,没有比心灵的互通更让人欣慰。无声胜有声,适时让语言“让位”,让心灵愉快地碰撞,也是一份充满禅意的幸福和幸运。

  沉默的石头

  一辆豪车上了车,停到了禅寺的大门外,款款下车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男人衣着很考究,身上还有好闻的古龙香水的味道,一边走进禅寺一边还大声地接打着手机。不难得知,男人做的是一分钟几十万上下的生意,半山的别墅又进行了一次翻修,还有男人的第三任夫人是90后……

  直到男人走到了董智禅师的面前,他才放下了一直在通话的手机,并将音量调到了静音的状态。找董智禅师的香客多多少少都有困惑、有烦恼,这个男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外。不等男人开口,董智禅师先开了腔,“这位施主,您最近是不是是非不断,经常和人发生争执?”男人非常惊奇地问,“大师,我都没有开口,您何以知道我的问题?”董智禅师笑一笑,并不作答。Μ.chuanyue1.℃ōM

  男人得不到答案,也不太在意这个答案,便抛出了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大师,不知道何故,平时我很少跟人结仇,可是来我这里找事的人却不少,常常还会发生比较大的冲突。”大师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恐怕还是跟你平时的显摆有关,成功的人士满街都是,可是很多成功人士却少有事端。或许你的高调只是一种习惯,并没有伤害任何的用意,但是实际上,却总有一些人有那么一点点看不惯和不服气。”

  男人焦急地说,“那我该怎么办?”董智禅师笑着说,“施主,做一块沉默的石头吧。”男人一脸困惑,“为什么我要做一块石头,而不是别的什么呢?”董智禅师继续解释道,“没有人会对一块石头大喊大叫,因为石头的沉默让对方没有挑起事端的兴趣,而会去找一些更有挑战欲望的聒噪的对手。”男人显然有些心有不甘,董智禅师进一步补充道,“沉默的石头,也会茁壮成一座巍峨的青山,没有对手无端的冲击或摧残,你依旧可以日复一日地强大。”

  禅意:

  沉默是金,很多时候成功者的静默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和果断。与其将时间花在与对手不必要的周旋,但不如在沉默中默默成长,最后在沉默中默默爆发。

  善缘

  某地佛教协会举办佛法大会,每间禅寺都为部分香客准备了邀请函,佛法大会要求香客凭邀请函参加。

  佛法大会举办的日子到了,这是禅宗界的一大盛事,许多香客信者纷纷前往,自然是人手一份邀请函。

  这时,当地著名的富二代小钟也来了,小钟的老爸是当地的首富,许多女孩子甚至暗地里称小钟是“市民老公”。

  小钟刚要进入佛法大会的现场,一位负责查验邀请函的僧人拦住了他,“不好意思,这位香客,请出示您的邀请函。”

  小钟一脸诧异地说,“你还要我的邀请函?你知不知道我是谁?你快去请你们佛教协会的主席来见我。”

  这位僧人笑着说,“我知道你是小钟,我也知道你是富二代小钟,一些女施主还叫你‘市民老公’。”

  小钟面露喜色地说,“那你还不快放我进去?”

  僧人摇了摇头说,“我知道你是谁,不代表我可以放行,这次大会只认邀请函不认人,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破这个例。”

  小钟恼羞成怒地说,“如果你坚持这样,我让老爸再也别给你们捐款,真是不识好歹的出家和尚。”

  僧人依旧从容地说,“善款也是善缘,施主与禅寺或佛学的缘分,不光在源源不断的捐赠,更在于对禅宗佛法的理解和尊重。”

  小钟不再争辩,而是若有所思地离开了……

  禅意:

  善缘不仅是施主跟某间禅寺或某地佛教协会的缘分,更是与博大精深的禅宗佛法的一种互通和包容。禅从来都不是让人收获一份特权,而是让人人平等成为一种可能,让真善美成为最简单、最通用的规则。

  朋友是一本无字书

  那年,朗至进入了寺院,拜庆云方丈为师。朗至对庆云方丈说,“别的年轻人胸怀大志,有的想当作家有的想做明星,有的还怀揣着政治家的梦想,而我只是探索禅宗的奥秘。”

  寺院是修身养性之所,寺院也是寂寞清苦的地方,朗至时常都会感到孤独,偶尔还会跟庆云方丈抱怨,“禅修之人难道就不能拥有朋友吗?我每天孤独的都快要爆炸了,”

  庆云方丈微笑着说,“连个朋友都没有的人不是个完整的人,敞开你的心扉去接纳来自他人的友好,你自然就会拥有真挚的友谊。”

  朗至仍然不解地说,“确实有一些寺院内外的参禅之人向我示好,虽然他们有某一些方面的爱好或长处,但是却并不是我要的那一种朋友。”

  庆云方丈耐心地说,“朋友,就是禅宗里的机缘,人生会有很多不同的机缘。不同的朋友就像一册风格迥异的书,每本书总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

  朗至若有所悟地说,“朋友是一本无字书,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

  这时,方云方丈满意地连连点头。

  禅意:

  清代文学家涨潮在他的《幽梦影》中写道: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好的朋友就像是一本好书、一个好向导、一间好学校,每个朋友或许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值得我们像品书一样珍惜友谊,珍惜生命里呼啸而来的机缘与美好。

  平等的香客

  禅寺的地理位置偏僻,来禅寺的香客并不多,每月都来的就两个人。

  这两个人的地位很悬殊,一个是拿着微薄俸禄的衙差,一个是富甲一方的商贾名流。

  对于这两位香客,禅寺的比丘得能摆出的是两幅面孔,衙差来他是一张冷冰冰的脸,商贾名流来他的脸上开出了花。

  后来,禅寺的远志住持看不下去了,问得能说,“都是禅寺的香客,都是月月进香从不中断,你对他们的态度却迥然不同?”

  得能理直气壮地说,“衙差送来的那点香油钱少得可怜,倒是商贾名流每次都出手大方。”

  远志住持叹息道,“以香油钱来区别对待香客,岂不是让佛门净地钻了铜臭味,别人会骂我们只认孔方兄。”

  得能有些理亏,也就不再辩驳。

  远志住持认真地说,“小小衙差俸禄微薄,他能拿出的是剔除家用开支后的全部。商贾名流家大业大,这点香油钱对他却是九牛一毛。”

  得能试探地问,“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善待衙差,而对商贾名流要少一分热情?”

  远志住持淡淡地说,“我们的每个香客都是平等,唯有将这份平等牢记心头,才能真正地领悟禅、分享禅。”

  禅意:

  佛门净地也是心灵的净土,如果轻易地沾染了铜臭味,禅的淳朴和纯粹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虽然在禅寺之外,活在喧嚣的城市之中,但是也应远金钱近心灵近友谊,近那个最真实最简单最初的自己。

  情生智隔

  大和寺里,沙弥们都知道德云方丈有个偶像,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延参法师。

  延参法师出了许多畅销的禅书,还在网上开通了个人的微博,这些都是德云方丈所关注的。

  沙弥们一直鼓动德云方丈去河北拜访延参法师,还说百闻不如一见,面对面的交流必然更有启发。

  延参法师经常在海外和内地参加一些活动,沙弥们也游说德云方丈去现场看看。

  可是,德云方丈却总是摇摇头说,“不了,不了,偶像并不需要过于接近,远远地眺望才是最好的距离。”

  有一次,延参法师都了大和寺所在的县城,德云方丈依旧无动于衷,继续在大和寺里忙碌着。

  有沙弥就说了,“师傅,我看您不是真的喜爱延参法师,法师都到了眼皮底下,您怎么会毫无反应。”

  德云方丈淡然地说,“情生智隔,热爱也应有度,不然热爱变成错爱,反而不利于更好的禅修。”

  沙弥慢慢回味德云方丈的话,突然就明白了好多一直没明白的道理。

  禅意:

  情是美好的,然而太浓太重的感情,却会让我们失去理智的判断。比如热烈的爱恋会让深陷其中的男女降低智商,比如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厉害,然而真实的状况却轻易地被忽略。李敖曾经为巫启贤写过一首歌——《只爱一点点》,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愫,正确地控制情感的萌发和滋长,才能保证不会阻碍智慧的产生。夶风小说

  人情淡始长

  空灵禅师声名远播,经常受邀开展一些禅修讲座。

  一次,空灵禅师来到了某高校的淑女班,和一群青春洋溢的女大学生交流。比起平常接触的时尚信息,空灵禅师娓娓道来的禅意,让女大学生们有了别样的收获。

  禅修讲座末尾,和其他的讲座一样,大家可以问嘉宾问题。空灵禅师笑着说,“大家提问不必拘泥于禅宗,任何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探讨。”

  果然,女大学生们的问题千奇百怪,而空灵禅师都一一细致地回答。空灵禅师还笑着总结,“大家的生活貌似离禅宗很远,其实都能从禅宗里找到解答。”

  讲座眼看就要结束了,空灵禅师也准备离开,一个女大学生走了过来。显然,她是有疑惑求解答,又不便在讲座上公开发声。

  女大学生小声对空灵禅师说,“我有许多很要好的闺蜜,以前好得像连体人,现在虽然还是时有联系,但是再也找不回亲密无间的感觉。”

  空灵禅师笑着说,“热情其实也不是无穷尽的,如果彼时耗费了太多的热情,此刻就只会有清浅的冷对。如果你要避免将来的落寞,当下就不要挥霍全部的友好。”

  本来还残留在女大学生眉心的愁,被空灵禅师这么一开解,顿时也就彻底散尽了。

  禅意:

  友谊是一生最美的行囊,可以陪我们穿越风、穿越雨,可以陪我们在得意时欢笑,也可以陪我们在失落时忧伤。然而,一时一刻的友好易求,一生一世的温暖难得。“友如画梅须求淡”,人与人之间的交情要恬淡如水才能悠远绵长。在享有友谊的时候,还能克制自己不要放纵,这是最具禅意的收与放,这是最得佛理的长与久。

  山海与咫尺

  悟德是个云水僧,如云在天,如水在瓶,日子过得潇洒从容。

  悟德每到一间寺院,就会追随寺院德高望重的禅师。有时候跟禅师一见面就立即开悟,悟德会选择小住一宿便释然离开。有时候,追随禅师长达数月甚至数年都不得其法,便会心无旁骛地安心禅修直到了然。

  后来,悟德来到了天名禅寺,遇到了他敬仰的红玉法师。习惯了云游四方的悟德,决定从此追随红玉法师,不再无休止地东奔西走。红玉法师对于悟德的到来很欢迎,在禅修方面,也对悟德给予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时间久了些,悟德开始结交了一些附近的朋友,有些朋友还算是志同道合,有些朋友虽然也跟着参禅礼佛,多少有些心术不正的嫌疑。红玉法师不无担心地说。

  “悟德,难道你原先就没有朋友吗,为何现在择友如此随意?”

  悟德毫不隐瞒地说,“我也知道眼下的有些朋友不咋地,可是曾经的那些好朋友都在远方,就算是我们再志同道合,也难得有一起畅聊抒怀的机会。近处的朋友不管好与坏,最起码见面要方便得多,也能打发禅修之余的寂寞。”

  红玉法师摇着头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悟德不再言语,显然陷入了沉思……

  禅意:

  地理的远与近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友谊是发自内心的美好,不应被现实的距离而轻易地左右。好朋友天涯咫尺,坏友谊咫尺天涯,不敢是参禅之人还是尘嚣里的你我,都不应该轻易地被寂寞打败,让寂寞扭曲我们的正确认知。

  善心不生恶

  小王的父亲大王是当地的富豪,大王不仅生意做得蒸蒸日上,而且他乐善好施、不与人争的美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小王是大王唯一的孩子,大王常教育小王,“穷不失志,富不癫狂。要做一个谦卑低调的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助别人。”

  大王的生意越做越大,大王的慈善事业也跟着“水涨船高”,本地和本省的新闻都时有报道。

  可是,小王虽然也身体力行,为慈善奉献了很多心力,但是却很少有媒体关注,甚至本地老百姓也少有赞美之词。

  一次,大王邀请德一禅师来家里吃素材宴,小王第一次和德一禅师相见。

  用完素菜宴,小王逮住机会,向德一禅师请教,“为什么我倾尽心力做慈善,却得不到一星半点的肯定?”

  德一禅师笑着说,“慈善是不求回报的,内心的安定就是最好的回报。”

  小王还是大惑不解,“那么,行善到底为了什么?行善对自身又有什么好处?”

  德一禅师认真地说,“地上种了菜便不会长草,心中有了善便无从生恶。”

  大王听到了小王和德一禅师的对话,拍着小王的肩膀说,“大师说得如此清楚,你难道还没领悟。”

  这时,小王点头不止地说,“谢谢大师,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禅意:

  慈善是不求回报的,如果做了好事惦念索取,只会让自己离快乐远远地。就像德一禅师说的,种了菜的地不会长草,有了善的心无从生恶。生命里每一次美好地投入,就像一次重要地培植计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总能召唤善,而美也总能聚集美。

  守嘴与守心

  宏明禅师声望很高,许多香客跋山涉水,都希望求得他的开示。

  然而,宏明禅师却是言语极少之人,常常香客长篇大论地求助,禅师却总是廖廖几字回应。

  一次,一个混迹于官场的三十过头的男人,来到禅寺向宏明禅师求教,“我在官场也近十年,自认为虽然时常滔滔不绝,但是说话还是很有分寸的。可是,我在官场不仅没有顺风顺水,甚至渐渐还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这个男人明明是急切切求教,宏明禅师却不紧不慢“挤”出三个字,“要守嘴”。

  男人有些不服气地说,“只要言语得当,多说几句少说几句,又能有多大的区别?再说了,仕途的进与退,不应该是守嘴这么简单,恐怕还有其他的奥妙?”宏明禅师淡然地说,“守嘴不惹祸。还要守心,守心才能不出错。”

  男人依旧不解,“守嘴,我懂了,那守心又是什么?”宏明禅师,“走多远,都得不忘初心。”

  没有更多的开示,却让眼前男人茅塞顿开。

  禅意:

  言多必失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可是我们常常却守不住自己的嘴巴,言语有时候像和暖的春风,有时候又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我们常常惹了祸也不知情。我们常常出发了很久,逐梦逐了很多年,却开始陷入无比的迷茫,这不是因为找不到前路,而是因为忘记出发时的最火热、最清澈的心。

  思亲不如探亲

  有个叫延嵩的小伙子,是方正禅寺的常客。

  香客需走过荆棘密布的漫长的山路,才能顺利地抵达山顶的禅寺,这不仅需要非常大的毅力,同时也需要非常好的体力。

  其实,延嵩没有太多需要开解的地方,他只不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时不时都会思念远方的亲人。

  每次,延嵩来见方正禅寺的广德禅师,都是“分享”自己心头的那份思念,广德禅师会静静地相伴。

  一次,两次,三次……

  一年,两年,三年……

  有一次,禅寺一位叫品信的比丘说,“既然施主这么思念亲人,为何不抽点时间回家看看?”

  延嵩说,“我的家人不在家乡,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遥远的距离让我每每驻足。”

  品信继续说,“我们的禅寺你来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是一趟辛苦无比的行程,可是你从来没叫累更没嫌远,一个有亲人的大洋彼岸,你为何不能说走就走呢?”

  一番话说得延嵩哑口无言,然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广德禅师。

  此时,广德禅师也说,“施主,思亲不如探亲,或许有一些经济或时间上的阻碍,可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你最终和亲人在一起,你会庆幸你的选择。

  后来,延嵩过了很久才来禅寺,脸上不再是思念的忧愁,而是一抹淡淡的幸福。

  禅意:

  我们习惯了在微信里为父亲过节、为母亲过节,我们习惯了在空间里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我们习惯了把一份份量最重的思念挂在嘴边,我们也慢慢习惯了将思念停留在言语中。对于父母,对于家乡,对于我们在乎的人,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别,走向他们比思念他们更有力量。

  所谓教养

  在一趟南下的高铁上,虚怀禅师在靠窗坐的座位端上,静静地看着窗外飞速回退的风景,偶尔又会眯着眼睛小寐一阵。

  在虚怀禅师的后面,坐着几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本来虚怀禅师并没多留意,但是嘈杂的说笑声不停地灌进耳朵。

  慢慢地,虚怀禅师没了睡意,疲倦地靠在座位的椅背上,几个中年人的谈话内容,也就听得清清楚楚了。

  中年人甲说,“怎么样才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觉得教养是从学堂里来的,不进象牙塔会离教养很远。”

  中年人乙说,“教养跟财富一样,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无可匹敌的能力,那么它自然属于少数的强者。”

  中年人丙说,“教养跟学历、跟金钱、跟地位都无关,教养是人的另一张脸庞,有教养的人就算衣衫褴褛,也会有挡不住的光芒。”

  “……”

  “……”

  “……”

  这时,坐在虚怀禅师身边的乘客丁起身说,“各位先生,教养不是你们有多么多么好,而是不轻易去打扰别人的安宁。”

  中年人甲、乙、丙看到丁一身修禅人的装扮,刚才还叽叽喳喳的嘴巴立即停了。

  虚怀禅师给了丁一个肯定的眼神,然后用非常轻的声音对丁说,“一了,看来这次陪为师远足修禅,你倒是领悟了不少真意。”

  禅意:

  或许教养有一部分是通过教育而养成的,但是不管是僧人修禅或俗人生活,最有教养的表现都是不轻易打扰别人。有教养的人并不会刻意吸引旁人,更不会用高谈阔论去征服别人。那种贯穿始终的美好的素养气质,是由内而外的、是自然的散发,像禅寺里安静的花、安静的草,从来都不喧宾夺主,从来都不恣意喧哗。

  相信爱情

  有个比丘尼,法号水冷,她是在一场情伤后入庵的。

  在尼庵内,慧敏禅师和其他比丘尼对水冷很是关怀,而且耐心地帮助水冷学习禅理、研究禅理。慢慢地,水冷就放下曾经的那一段感情,也不再恨那个伤了自己的男人。

  水冷对禅修的兴趣非常大,她总是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全身心地投入到经书之中,而有不懂的就会找慧敏禅师讨教。有尼庵的比丘尼问水冷,“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不会重新选择一个男人,开始一段更加圆满的感情。”水冷很笃定地说,“或许我是因为情伤才来尼庵的,但是现在我爱上了尼庵,也喜欢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相信什么样的感情也换不走我现在的恬淡和禅意。”

  再后来,有个叫小雨的女香客为情所困,本来准备找慧敏禅师进行开解。慧敏禅师却安排水冷接见小雨,希望水冷能够给小雨最好的开解。小雨见到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水冷,着实有一点点吃惊,当她得知水冷是因情伤入庵,更是要差点惊掉了下巴。小雨平复了情绪,一本正经地问,“水冷师傅,这已经是我第八次失恋了,那我还要不要相信爱情,是不是要跟你一样入庵?”水冷淡淡地说,“八次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只要你用心去寻找爱情、经营爱情,你一定会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真爱。”

  水冷的话安抚了小雨的情绪,却也激起了小雨的好奇,“既然水冷师傅那么相信爱情,为何不脱离尼庵去寻找爱情,却甘愿在庵内忍受寂寞和清苦呢?”水冷笑了笑说,“我相信爱情,就跟我相信这世间一切的美好意愿,我笃定所有的美好都会光顾每一个善良的人。至于我自己,因为情伤和佛结缘,和禅意结缘,这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缘分,没有什么比佛、比禅有更大的感召力将我从尼庵带走。”

  水冷的话让小雨心服口服,也让慧敏禅师对水冷刮目相看。

  禅意:

  禅修之人应该是四大皆空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不该相信爱情。相信爱情,不是说禅修之人要去投入爱情,而是对一切美好的尊重和笃定,从而帮助信者脱离思维的误区,进入更加美好、更好真实的人生轨迹。

  笑脸与责难

  虚镜禅师有一个叫满空的弟子,满空进入禅院已十年有余。

  满空禅修多年,认识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大师,也结交许多热爱禅宗的朋友。

  可是,朋友遍天下的满空过得并不开心,常常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

  一日,虚镜禅师的朋友一诺禅师来访,也目睹了满空的一张苦瓜脸。

  一诺禅师打趣道,“满空,是谁欠了你几千块,还是虚镜禅师要逐你出门?”

  满空忙不迭地说,“一诺大师,我苦恼的是朋友多多,为什么快乐少少?”

  一诺禅师说,“难道你的烦恼来自朋友?”

  满空郁闷地说,“很多明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他们的言语却像秋风扫落叶,字字句句都伤着我的心。朋友难道不是要给对方带来快乐的吗,他们为什么给我带来的是责难,常常让我感到尴尬与难堪。而有一些,明明都算不上是我的朋友,却对我的态度却温和得多,甚至时常都是挂着春风般的笑脸。”

  一诺禅师拍了拍满空的肩膀说,“俄罗斯有句名言——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你还分得清朋友和敌人,说明你还不是无可救药,好朋友是一生的财富,真敌人是前进的阻碍,唯有及时的甄别和取舍,方能享受友谊的甘甜,并参透禅宗的奥妙、悟得佛教的精髓。”

  禅意:

  我们常常容易分不清敌友,不知道哪些是好朋友,哪些又是真敌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本着友爱态度责难我们的朋友,其实便是我们人生中最好的贵人。选择笑脸与责难,需要的是禅的智慧、禅的气魄,禅会让我们厘清是非,最终做出最好的选择。

  友尽

  有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春日,不顾山路蜿蜒崎岖,毅然来到山巅的老禅寺。

  达度禅师一眼就看出男孩满脸的情愁,然后安慰男孩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男孩苦着脸说,“大师说的道理我也懂,可是我跟女孩相处得好好的,一直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女孩却无缘无故跟我说‘友尽’。”

  达度禅师起初有一些不解,“你再讲一次,女孩跟你说什么?”男孩大声地说,“友尽,友谊的友尽头的尽,她岂不是说我们的友谊走到了尽头?”

  达度禅师沉默了片刻,拍着男孩的肩膀说,“我要恭喜你,你少了一个女性朋友,却多了一个女朋友。”

  这让男孩,也让禅寺里的比丘们大吃一惊,一个个脸上都是硕大的问号。

  达度禅师微微一笑说,“友尽,是一个非常令人玩味的词语。一对亲密无间的男女,确实是走到了友谊的尽头,然而友谊的尽头不一定是冷漠,也可能是另一段关系的开启,是感情一次美妙的升级和升华。”

  男孩心满意足地走了,回去后给达度禅师打来电话,“谢谢禅师及时的点拨,我本以为我失去了友谊,原来我收获了爱情。”

  而刚刚通过网络搜索“友尽”的比丘跟禅师说,“师傅,没想到您连这么新鲜的网络用语都了解。”

  没想到,达度禅师说,“我很少上网,这个不必靠搜索引擎,只需用心解读就能明了。”

  禅意: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解读,然而言语的本身只有一个真意。所以,聆听需要我们有一颗冷静的心,甚至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淡然,才不至于遗憾地会错意,最终失去了到手的幸福和甜蜜。

  与书为伍

  天立禅师游走四方,是个潇洒的云水僧人,他最爱交朋结友,常常跟旅途中遇到的人相谈甚欢。

  一日,天立禅师遇到一位当地很有声望的中年人,按说中年人有地位有美妻亦有乖儿,在当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左右逢源,实在不该有什么烦恼。可是,天立禅师看到中年人时,他的眉目之中却少有欢喜之色,多的是淡淡的不得意或不如意。

  最初,中年人和天立禅师都是礼节性的寒暄,交谈也都不过是蜻蜓点水的内容。慢慢地,中年人感受到天立禅师的魅力和光芒,于是便有了交出隐秘心事的决心。原来,中年人虽然在当地过得顺风顺水的,但是他感觉日子还是少了趣味。天立禅师笑着说,“你希望拥有的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生活,可是你周遭不过是有权有势却平庸之辈?”中年人点了点头,又求助道,“大师,您认为我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天立禅师说,“与其成天跟无趣的人在一起,倒不如选择与书为伍,沉醉一片书的海洋里。”中年人惭愧地说,“我家里什么都有,唯独缺的就是各类书籍,看来我需要的不仅是一间大房子,还需要的满屋子的书香。”

  天立禅师各地游走了一圈,再次回来中年人所在的地方,已经是两年多以后的某一天。中年人见到天立禅师像见到亲人般,“大师,您看看现在的我,到底有怎样的变化?”天立禅师说,“第一,你变得比以前有气质了;第二,你变得比以前快乐了。”听闻此言,中年人的眉目之中都是欢喜,那是一种简简单单却意蕴绵长的幸福的滋味。

  禅意: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我们心灵最好的营养,拥有书籍的房子是最有品位的房间。当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周遭的人都平庸无趣时,其实也映射出自己某一方面的单薄粗浅,与其抱怨自己的朋友或者自己所处的环境,倒不如让自己接近书籍,从书籍中吸取精华,最终让自己成长到想象中的样子。

  再见

  宗哲禅师常跟他的弟子们说,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惠音禅师。

  宗哲禅师有个弟子,法号一心,一心半信半疑地问,“惠音禅师名扬四海,怎么可能是您的朋友?”

  宗哲禅师说,“十年前,我跟惠音禅师在一起禅修,两人常常秉烛夜谈。而且我们还有共同的爱好,比如都喜欢下围棋或看古书,有时间还会一起骑马远足。”

  一心好奇地问,“十年了,您为何不去探望惠音禅师?马车星夜兼程也不过半月时间,您可以再见久违的朋友啊。”

  宗哲禅师摆摆手说,“我不是没有穿越山水的勇气,只是不想打扰惠音禅师的清净。”

  一心不解地说,“朋友不是就要多走动吗?朋友来访,怎么会是一种打扰?”

  宗哲禅师笑着说,“不打扰也是一种真挚。自自然然的再见,像山间的泉水,像岁月里的风,会让友谊自自然然地回归。”

  又过了十年,宗哲禅师才和惠音禅师再见,彼此的友谊丝毫不受时空相隔的影响。

  仿佛昨天就在一起、仿佛明天还要相聚,宗哲禅师和惠音禅师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第二天,宗哲禅师和惠音禅师告别,甚至没有约过再见的日期。

  此时,一心一脸羡慕地说,“我也要拥有一份这样的友谊,或许并非日日相见甚至再见无期,但是友谊却不会消减半分。”

  禅意:

  朋友不在于刻意的相聚,真正的友谊不在言谈中,不在温热的茶水和丰富的斋菜里,不在有力的相握和热烈的拥抱之间。友谊在浮华深处淡然的心底,就算岁月将彼此推远,那份真挚的情谊日久弥新。

  乍见之欢

  一天,有位95后的小男生陪长辈来到禅寺,参加志新禅师公开的禅修讲座。

  讲座结束后,参加禅修的许多香客都纷纷发问,向志新禅师讨教一些禅和生活的疑问。本来,小男生没有讨教的想法,甘愿做长辈的陪客或随从而已。但是,见大家都问得很踊跃,而且志新禅师的回答也非常到位,于是也有了找志新禅师开示的想法。

  等大家问得差不多了,小男生凑了过去,小声地问志新禅师,“到底什么是喜欢,什么又是爱?”志新禅师笑着说,“其实,这非常简单,喜欢是乍见之欢,而爱是久处不厌。”“大师,言之有理”,小男生一边这么说,一边又忍不住质疑,“大师应该是六根清净之人,怎么会把喜欢和爱分得那么清?难道有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故事?”

  志新禅师一本正经地说,“我没有经历过男女的情情爱爱,从孩提岁月就开始在禅寺里生活。但是,我相信男女的喜欢和爱,跟俗世里其它的喜欢和爱一样,都是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的。比如一个修禅之人,仅仅喜欢禅只会三分钟热度,只有真正爱上禅才会矢志不渝,哪怕寂寞比水还深还长也会无畏无惧地追求到底。”

  小男生豁然开朗,“不要随随便便言爱,喜欢不是真正的爱,唯有爱席卷心灵,我们才能拥抱真挚的感情。”

  禅意:

  乍见之欢是我们最常见的姿态,久处不厌却是我们最难的坚持。如果喜欢是愉快而甜蜜的,那么爱则是痛并快乐着,是不会轻易结束的旅程,是不会随便中止的热情。禅也好,生活也好,贯穿始终的坚定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当我们懂得了喜欢和爱的区别,就不会轻易迷恋片刻的欢愉,而会更在意持久甚至永恒的美好。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一点禅意:慢慢禅2更新,第五章 人情淡始长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