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罗斯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美丽无比/漂亮的长筒靴/美丽无比/最香甜的冰淇淋/记录着花季记录着花季记录着花季/……/多才多艺多才多艺多才多艺/充满活力和一个象征充满活力的字眼或赞誉或/敬礼敬礼敬礼”
“一个人一些人肯定在追随的人是一个有十足魅力的人。一个人一些人肯定在追随的人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人一些人在追随的人是一个有十足魅力的人。一个人一些人在追随的人肯定是一个有十足魅力的人。”
这样的句子一定会给读到它的人留下强烈独特的印象。
就像一幅画,它被强烈直观地表达着一直存在的永远。
这是女作家格特鲁特·斯坦因的作品。尤其是第二段的文字是她对毕加索重复而又严肃的点赞。就如同毕加索画中的斯坦因立体突出的前额、严肃锐利的目光和自信坚定的内心。两位天才彼此欣赏彼此认同,无论是在毕加索画里的斯坦因,还是斯坦因文字里的毕加索,他们都是如此另类、卓尔不群。
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欣赏信服的人一样,天才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自己欣赏信服的天才。这些天才在见到她之前,除了梦想和才华似乎是一无所有,在见到她之后,赢得了世界广泛的名声,可谓名利双收。
因为她广泛的阅读与见识,因为她睿智的眼光和卓越的鉴别力,她可以很敏锐地发现一个人、一件事情独特的价值。这就是这些男神都欣赏她信服她的原因。
斯坦因自信地评价自己:我拥有这样一种激情,只要我和对方一席谈,我就能发现他们心中的基石,他们如何被塑造成眼前这般模样。这种激情,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自己,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所以她的寓所,成了许多新兴的画家、音乐家、诗人、小说家、戏剧家经常出入的文艺沙龙。她总是乐于助人、诲人不倦。他们是毕加索、马蒂斯、艾略特、海明威、庞德、菲茨杰拉尔德……她的教诲和提携,让他们流连忘返。
在毕加索还在住破木板房的时候,她就持续不断地购买收藏他的作品。1905年,她花150法郎买下的毕加索的《拿花篮的女孩》,在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拍出了7.32亿人民币的天价,因为画和天才一样无法复制。
在海明威23岁的时候,她已经可以严肃而肯定地指导他学习如何像一个男人一样去写作;他当时就是坐在她的脚边,如饥似渴地倾听她的讲述。就像她随口一说,经历了二战的年轻人,就像“迷惘的一代”,海明威便如获至宝,把这句总结性的描述用在了自己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直到今天,年轻人常常都被长辈戏称为:迷惘的一代。
就像每一代年轻人都曾经迷惘一样,斯坦因也有自己的迷惘的时代。当她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她跟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兄弟)学习。有一次格特鲁德·斯坦因在威廉·詹姆斯的考卷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詹姆斯教授:真抱歉,我今天实在是一点儿都不喜欢这份考卷。”而对方也这样回复她:“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自己也常会有类似感受。”在打分那一栏,詹姆斯竟然给了斯坦因满分。这也许可以理解成为一个天才总会遇见充分理解她的天才老师。
就像她自己作品中写的那样,一个人的生活和写作最终造就了一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当有些人质疑她作品读不下去的时候,甚至有人嘲笑她的肥胖时,斯坦因自信地书写:美国文学创造了20世纪,而我创造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
肥胖又怎么样呢?午夜的巴黎,斯坦因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大群文学艺术家们!在他们眼中,斯坦因是如此聪明智慧有趣。毕加索画她的画,去了她那里八十多次,是真的画不好,还是想多与天才有相处的时间和机会?当毕加索画她的时候,她却在构思她的作品《三个女人》,这也是她的成名作。天才之间的交往总是互为欣赏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她的作品一扫传统的文学形式感,更多地描述生活中她看到的女性角色,让她们的生活场景客观真实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用文字去掩饰生活的黑暗与迷惘、困顿和失败。这样的作品读起来总是不美好而扎心,但是它真实而有力量。
海明威说斯坦因对他自己的写作给予的影响最深,投入最多。海明威说:“我只从斯坦因一个人那里学会了如何写作。”
斯坦因,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女性的形象,她既不谋生也不谋爱,她轻而易举就取得了自己文学写作的地位。她的性格、她的选择、她的敏锐、她卓越的判断力和远见,似乎让她注定成为一个高瞻远瞩之人,一个给天才们巨大影响力和促进对方向上的先驱人物。
勇敢地做自己,对自己总是能够清醒地认知和坚持,就像她自己写道:“我一生只有三次见到天才,他们是毕加索、海明威,还有我自己。”
如果一个人注定无法平庸地生活,那又何必介意做天才们的女神呢?不是每一个胖女人都能完成这一种人生的成功。
斯坦因不仅仅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她活出了女性独自与男性存在的意义;她不必锥子脸丰胸翘臀,她不必不吃不喝饿瘦自己,还要健身练出马甲线人鱼线;她不必时时刻刻或酷或妩媚或性感,赢得男人的想入非非。她以自己广博的见识、睿智的思考、敏锐的洞见,有趣热忱的生活,在这些天才般男人们的面前她是人生导师、专业教母、金钱的支持者、还是人生的知己!在他们经历了漫漫人生之路就像斯坦因预见得那样灿若星辰熠熠生辉之后,她是他们最美好最永恒的记忆!而且在记忆中:她永远都是聪明的、有趣的、预见性的、建设性的、温暖的、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一个人。这样的人生,夫复何求呢?
我愿意舍弃一切,去拥抱她的天赋
1936年6月30日,对于小说及小说的出版历史来说,有一部打破所有出版纪录的作品问世了,那就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写的《飘》。
小说空前畅销,日销售额曾创下了5万册的纪录,年终就销售到140万册。标价3美元的书,被炒到60美元,而当时美国的一家不错的旅店月租费才30美元。1937年,这部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1949年,米切尔逝世时,《飘》已经被全世界40多个国家购买版权销售达到800万册。被《出版商周刊》评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可以说很多人,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是读着《飘》长大的。
《飘》问世不久,就被好莱坞电影公司以当时的5万美元买走了电影版权,电影公司请了数位编剧来改编,就连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都参与了改编剧本;拍摄中电影还三次改换导演,尤其是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可以说是在当时的英美等国家进行了一轮轮“海选”。1939年12月15日首映时,也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最辉煌的见证,仅仅只有30万人口的亚特兰大,突然间涌进了100万人。这部电影获得了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项奖项,几十年来都是电影院最卖座的电影,1977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美国十大佳片之一”,可以说现在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数以亿计。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后来的电影达到这样的制高点。
今天这部小说,还有这部电影展现出来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女主角郝思嘉一诞生就是闪亮出场。电影中费雯丽光彩照人的人物塑造更是与小说原型相得益彰。费雯丽本人也非常喜欢小说的作者米切尔,她认为娇小美丽的米切尔是如此充满神秘感和力量感,这部小说和作者对于她都如此充满吸引力。
小说中的郝思嘉单纯而复杂,她是一个活的美人,她时而清纯时而狡黠时而热忱时而冷漠时而优雅时而粗鲁时而善解人意时而自私刁蛮。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看见她变得越来越独立、坚强、果断,烟火战争生死离别把她从一个爱撒娇的小女生变成了独当一面的女主人;让她从自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妞变成了一个坚强的爱家园爱土地的女子;最重要的她还那么美丽光彩照人,她是一个打不死的“女小强”!
不仅男人们喜欢郝思嘉,女人们也喜欢郝思嘉。
小说开放式的结尾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小说结尾处的“明天将是新的一天”成了一句永远的经典励志句子。
米切尔以缓慢的而又坚定的方式诉说着女性独特的力量。
虽然《飘》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美国的南方被北方洗劫殆尽,一切都化为乌有,随风飘去,充满了女性的伤感。但是南方的历史风土人情,那些美好的人与事却被米切尔的小说永远地铭记下来了。
现实生活中的米切尔也是一位俏丽而独立的女性。
现实生活中,一位女作家写的小说畅销后,尤其是小说中的女主角拥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这一个人物和作者联系在一起。
米切尔,1900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她有一位饱学多才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曾经担任亚特兰大史学会的会长;她的母亲是一位天主教徒,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主人,是父亲最得力的支持者也是父亲精神上的依靠。但是米切尔的母亲不幸早逝,所以米切尔不得不中断大学的学习回到家里当起了管理一家人的小女主人。
米切尔从小就听到祖母讲起很多关于南北战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亚特兰大被战争中大火点燃的凄惨场景。从小米切尔就被南方各种具有英雄气概的故事深深地打动。
米切尔的感情经历也与小说中的郝思嘉有惊人的相似的地方。
米切尔18岁的时候结识了一位青年军官克里福特·亨利少尉。亨利外貌英俊,个性中带着忧郁的诗人气质。米切尔个子娇小,秀气活泼,她被亨利深深地吸引,犹如小说中郝思嘉被卫希礼深深地吸引一样,但是亨利在战场中牺牲了。
米切尔身边从来都不缺乏喜欢的人,有两个男人还是好朋友:一个叫厄普肖,一个叫约翰·马什,但是两个人个性完全不一样,一个狂放不羁、一个温文尔雅。米切尔不顾家人的反对,在19岁的时候嫁给了厄普肖,而约翰·马什则成为了婚礼的伴郎。在蜜月期间,厄普肖就酗酒出轨,而且还对米切尔施暴。结婚不到三个月,这段婚姻就结束了。
就像米切尔小说中写的:她从来没有理解过她所爱的那两个男人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她,两个都失去了。
厄普肖的冷酷无情,导致这一段婚姻的结束,也给米切尔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和屈辱感。
默默爱着米切尔的约翰·马什成为她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欣赏她、鼓励她、安慰她的最贴心的人了。他不仅在生活中、情感上给予米切尔支持,而且是他把米切尔推荐到《亚特兰大新闻报》当记者,因为他坚信米切尔的天赋和才华完全能够胜任,并且一定会干出好成绩来。
米切尔果真不负其望,小巧玲珑的她干起活来一点儿不比报社的一大帮男人差。她为了写好高空作业者的报道,把自己吊在60米的高空体验他们的工作状态;为了写好历史人物,她可以在图书馆查一个星期的翔实的资料。她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报社有人专门为她把座椅各锯掉7厘米,免得她脚够不着地面。当报社记者四年里,她以佩琪·米切尔的署名写了129篇专题文章,85篇新闻报道。更重要的是,在1925年,她和约翰·马什结婚了。
命运似乎总是在按自己的轨迹行走,米切尔婚后第二年脚受伤,上班不方便,于是她辞职回家。米切尔可以说在约翰·马什这里是一个被深爱的妻子,有着当时罕见的自由。她和约翰结婚后,他们住的房门上一边写着米切尔,另一边写着约翰·马什。米切尔在婚后保留了自己原来的姓氏。可以说就是希拉里也没有保留自己的姓氏,可见当时米切尔的作风非常特立独行。
此时的约翰·马什是亚克兰大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的经理,每天都是很忙碌的;但是为了米切尔在家里过得有意思,他总是抽出时间去图书馆一次次借书回来给她看。他理解她的苦衷,也懂她内心所想。有一天他给她建议为什么不自己写一本自己的小说呢?他的建议勾起了米切尔童年的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要成为一名文学家。谁知道,年轻时候轰轰烈烈的爱情,风风火火地结婚离婚,感情受伤后拼命地工作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秀,把这个童年的梦想不知不觉遗忘在心灵的最深处。
约翰·马什读懂了米切尔,重新唤醒了米切尔的梦想。
当米切尔开始构思写作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手,她时而激情四射,时而信心不足。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都是约翰·马什耐心化解开导鼓励她。因为第一次就写一个鸿篇巨制的小说,背景宏大,米切尔简直不知道怎么下手,约翰·马什就告诉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确也是如此,最开始写的章节最后成书的时候变成了最后一章。
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日子里,约翰·马什白天在广告公司上班,晚上哪里都不去,回家有很多事情等着他。他既是米切尔的第一读者,又是她第一位编辑;既是他的良师益友,又是她的秘书助理。可以说约翰·马什在今天都是爱情和家庭中的楷模。
当朋友问他累不累,他说:我愿意舍弃一切,去拥抱她的天赋!
他们俩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1935年春天麦克米伦出版社的编辑哈德罗·拉瑟姆在全国组稿,到了亚特兰大。有人热心地建议他,米切尔写的长篇小说应该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稿子。当拉瑟姆找到米切尔的时候,她却拒绝了,因为她不相信南方人对南北战争的看法北方人会感兴趣。但是,就在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前一天,米切尔把五英尺厚的打印稿子交给了拉瑟姆。拉瑟姆看了稿子非常激动,7月份的时候通知米切尔要出版,接下来米切尔花了半年时间反复核实小说中涉及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当然这中间少不了约翰·马什的帮忙。
《飘》的出版让米切尔一夜成名,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她所到之处受欢迎的程度比美国总统罗斯福还热烈。但米切尔骨子里是一个喜欢工作、喜欢安静的人,突如其来的声誉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有人要求拜访她,有人要求她签名,有人要求她捐款,有人要她去演讲……而这样的时候,都是约翰·马什帮她处理这些对于米切尔感到麻烦无比的事情,他还帮她代理各种版权事宜。所以,米切尔写给朋友的信中却说:“早知道一个作家的生活是这样,我宁愿不当作家。”也许只有像米切尔才有资格写出这样的信。事实也是如此,从1936年到她突然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之间,她都再也没有写过第二部小说。读者出版社影视公司都希望看到《飘》男女主人公的未了的命运,纷纷要求她再写续集,米切尔断然拒绝,认为故事已经“自然而合适地结束”了。可以说,在今天看来,米切尔的坚持具有特别伟大的意义,因为就小说的艺术构造来说,仍是续书者难以超越的。这一点上,米切尔的《飘》可以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有一样的效果。夶风小说【穿】
【书】
【吧】
如果没有米切尔就不会有《飘》;但是作为一名女性,很多人一定明白如果没有约翰·马什的爱和理解,就不会有这个独一无二的米切尔。
我无法买到,
它是非卖品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做一个灵魂独立而丰富的女子更新,第二章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