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这是美国最著名的诗人艾米丽·狄金森大约在1864年写的一首诗歌。

  在这首诗里她写道:

  我无法买到,它是非卖品——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我的是唯一的一份

  ……

  在诗里诗人写到为了找到她失去的它,哪怕走多远的路程耗尽所有的财富都不介意。在今天的我读来,这个非卖品似乎正是艾米丽·狄金森本人的标签。

  在今天的女性看来,艾米丽·狄金森是如此另类。

  她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当时还是小镇的艾默斯特。她17岁在祖父创办的艾默斯特学校接受完中等教育毕业后,在离家不远的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不足一年,即告退学。从25岁开始,她就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作。

  她绝对地遵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独立思考并独立行事。在女子学院,她就从当时学校基督教徒老师办的基督教学习班退学,一直到她去世,她都没有加入基督教会。这在她来说一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她的家人都是基督教徒。

  当她从20岁开始写诗,她并不愿意为了发表而顺应流俗、任人随意修改!她认为:不可使人的精神蒙受价格的羞辱。

  正因为如此,她坚持自己的真实抒写,直到她1886年5月离世,她的妹妹才在她床头柜的一角,发现了她写的1775首诗歌。

  在生前她只发表过10首诗歌,而且还被改得面目全非。她离世后的30年内,亲友们整理、结集、陆续出版了她的诗歌。她的诗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和越来越高的评价,直到今天,狄金森不仅仅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不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读者的珍宝。

  狄金森活着的时候,是别人眼中的园丁师。狄金森从小就是在花园里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她还曾经拥有一个温室。她母亲对烹饪和植物花卉的热爱遗传给了她。她精心地照顾花园里的植物花卉,就像她在给霍兰夫人的信中写道:“我们已经到了九月,可我的花仍像六月一样怒放,安默斯特已经变成了伊甸园。闭上眼睛就等于旅行。”在她少女时代就制作了大量的植物花卉标本。她给朋友的信中也常常别上一朵小花。

  大自然总是把最美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注视它的诗人看见。仔细观察,精心呵护,静等花开。在狄金森的诗歌和书信中,出现了玫瑰、丁香、石竹、旱金莲、洋地黄、秋牡丹、雏菊、风信子……在她留下来的1775首诗里,关于大自然及花草树木,一年四季、日出日落、风雨雷电的就有数百首之多!《蜜蜂对我毫不畏惧》《如果知更鸟来访》《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有一种花,蜂蜜爱》《没有人知道这朵小小的玫瑰》《小草很少有事可做》《受伤的鹿,跳得最高》《泥土是唯一的秘密》,在她的诗歌里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只鸟每一寸的土地,都在她的细心地观察之下有了更特别的自我和存在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她的诗歌在题材和象征意义上,具有了永恒的选择和存在的意义。

  大自然就是诗人每天阅读的书,在这里她细心观察,细致品味一年四季的变化,日出日落、花鸟虫鱼、风雨交加皆可以为诗歌。

  诗人在一首《请回答我,七月》写道:

  请回答我,七月——

  蜜蜂在哪里?

  干草在哪里?

  羞红的脸在哪里?

  啊,七月说——

  种子是在哪里?

  蓓蕾是在哪里?

  五月是在哪里?

  请你,回答我——

  嗯,五月说——

  让我看雪飘——

  让我听风铃——

  让我看蓝鸟——

  蓝鸟问道——

  玉米在哪里?

  迷雾在哪里?

  坚果在哪里?

  年说,都在这里——

  艾米丽·狄金森家是艾默斯特的名门世家,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毕业于哈佛大学,都是当地有名的律师。虽然全家人都笃信宗教,但是也非常包容狄金森的个性。也许唯有这样坚定自己的信仰而又包容别人的信仰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充满个性又具有自我肯定和创造性的孩子。

  她还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面包师,她烤制的面包参加过当地的博览会并拿过大奖;在日常生活中,她是父亲的面包师,她的父亲只爱吃她做的面包。父亲去世后,母亲缠绵病榻,她和妹妹拉维妮亚又是母亲的体贴护士。在日常的生活中,她更多的是一名负责任的女儿,可敬的姐妹。在日常的生活中,她用心体验生活的滋味。她写道:

  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醉——

  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

  不多不少,整整一生——

  他们说,这是市价。

  他们称了称我的分量——

  锱铢必较,毫厘不爽,

  然后给了我生命全部的价值——

  一滴,幸福的琼浆!

  狄金森就是在这样的日常中写出了这样的隽永的诗歌。

  她没有读万卷书也没有行万里路,却走出一片属于自己名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诗歌,在这个世界里,她的日常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化成诗歌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的繁忙与劳累中,写诗成了她最爱最喜欢的事情,劳累一天后的夜晚,是她仔细推敲、认真书写的时间。在她离世前三年,她一身白衣,几乎都不走出自己家的大门。尤其是在1862年她一年写了366首诗歌,她探索在诗歌的国度里。就如爱默生所说,诗人,代表美的君主,美的艺术目的不是模仿而是创造。她愿意孤独地前行,以诗为伴。Μ.chuanyue1.℃ōM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把门紧闭——

  神圣的多数对于她——

  从此再也没有意义——

  ……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年少的时候是充满理想、诗意,还有远方。随着社会化的进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为生存奔波,努力经营的自己,努力融入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渴望别人的认同胜过自己对自己的认同,我们很少关心大自然的变化,我们关心别人的脸色胜过自己周围的花草树木日出日落。

  一个人如果往外寻找,是可以看到无限的世界;一个人如果向着内心去寻找,也可以感知到一个无限的世界。

  在狄金森的笔下,一切都变成了一种属于生命的永恒,她发现每一次日出的不同,她写道:“太阳出来了,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车辆来去匆匆,像报信使者,昨天已经古老。人们在街头相遇,都像有一条独家新闻要报道——大自然的风姿丽质,像巴蒂兹的新货刚到。”我们读狄金森的诗歌就好像看到了印象派的画作,重新发现创造出一种属于文学的美。在这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大自然重新赋予了新的色彩和韵味。ωWW.chuanyue1.coΜ

  在狄金森的诗歌里,一切都是身边所见,一块石头、一朵玫瑰、一只小鸟、一场暴风雨、玉米穗、草莓、蜜蜂、一年四季、太阳月亮……诗人就像她自己写的“我没有时间去恨”,诗人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属于自己的身边的一切。这一切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一切就像爱一样先于生命而存在,比生命更长久永远。

  诗人从不介意自己是一位无名之辈。在她那里,哪怕做一块小石头也是一块快乐的小石头!

  小石头多么快活

  独自在路上滚着

  从不介意荣辱浮沉

  从不畏惧危机发生——

  他朴素的褐色衣裳

  为过路的宇宙所穿上,

  像太阳一样独立

  成群或单独,都会发光,

  以不拘礼的淳朴

  履行绝对的义务——

  在诗人的眼里小石头也有独自的快乐,独自存在的意义。

  在诗人的世界里,爱情在她的眼中也像别的女性一样,爱情的眼睛里只有对方,别的都视而不见了。她写道:“我碎步急走过堂屋——我默默跨出门洞——我张望整个宇宙,一无所有——只见他的面孔!”爱情至于她更多的是诗歌中的倾诉,爱情在她的生活中并不一定是必需,就像她写道: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爱并不需要日常的相伴,就好像“风从不要求小草回答,为什么他经过,她就不能不动摇……闪电,从不询问眼睛,为什么,他经过时,要闭上——因为他知道,他说不出——有些道理——难以言传——”

  在诗歌的世界里,诗人用心去爱与痛,忧伤与离别,记忆与遗忘,时间与死亡……就像她1862年4月25日给希金森信中写到:你问我目前的伴侣——小山——先生——落日——还有一只狗——像我一样大,是我父亲为我买的——它们比人好——因为它们知道——但是不说——池塘里的响声,在中午——比我的钢琴更动听。

  她和她的诗歌、通信今天读来是如此让人安静与遐思;就像她自己写的一本书比一艘船航行得更远,不是吗?她的诗歌、她的思想和她本人的存在对于今天我们来说依旧就像我们看到的大自然一样,像夏天雨后,一切都是那么绿意盎然,一切却是如此历久弥新。

  就用她的诗歌慰藉我们的人生:希望像只鸟儿,栖在心灵的枝头。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1954年,当海明威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却谦虚地说到,得此奖的人应该是那位美丽的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

  海明威和卡伦·布里克森都用自己的笔描述了美丽广阔的非洲大草原。如果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今天享誉世界的作品,那么卡伦·布里克森写的《走出非洲》不仅仅是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卡伦·布里克森自己的故事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她的故事激励每一个不肯失败的人,激励着那些一无所有、不服输、不甘心失败的后来者。

  卡伦·布里克森离开非洲的那一年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她变得一无所有。一连串的厄运等待着她:她苦心经营的咖啡农场被大火烧了,长年亏本再也无力经营下去;她深爱的英国情人飞机失事,再也不会有自己爱的人陪伴自己;她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丈夫不仅花心无情,更要命的是还把梅毒传染给她,令其终生不能生孩子。

  当她回到丹麦老家的时候,苦心经营的一切都没有了,没有事业没有工作没有家庭,也没有丈夫和孩子,就连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都没有。她住在自己母亲的屋子里,那是她童年生活过的老屋。

  这一年她已经快50岁了。半生归来,又穷又病。

  命运的残酷和无常深深地折磨着她。在她11岁的时候热衷政治的父亲自杀,并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接下来她和母亲便过着四处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在哥本哈根学习绘画,虽然一早就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但还是遵循于家人的安排嫁给了远房的亲戚,取得了贵族夫人的称号。她29岁就远赴非洲,积极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中,而等待她的却是一无所有地离开。

  在身心痛苦不堪的状态下,写作让她忘记了命运的残酷无情。

  1934年,她用艾莎克·迪内森为笔名,写了一本《七个歌德式的故事》,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就像被命运之线控制的木偶,每一个女性的命运都非常悲惨。也许一直在阴暗忧郁的冬天写作,也许是自己的无助无解,她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诡异的遭遇。这部小说在丹麦没有人愿意出版,也没有人欣赏和认可。她又辗转去了英国,同样也遭到了英国出版商的拒绝。卡伦·布里克森心灰意冷地回到了丹麦。

  卡伦·布里克森的哥哥突然想起来在一次旅行中认识一位美国女作家,他把这部小说寄给了这位女作家,女作家又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自己的邻居,邻居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出版商。出版商认真读了这部作品,毅然而然决定为卡伦·布里克森出版这本小说。这部小说在纽约一出版,就好评如潮,还被图书俱乐部推荐为重点图书。当消息传到丹麦,丹麦的记者四处打听这个艾莎克·迪内森是谁。

  成名以后,卡伦·布里克森说起这部成名作,她说她仿照歌德;用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交给魔鬼;作为承诺,把她的一生的经历写成了故事。

  接下来,她写出了享誉世界的作品《走出非洲》,如卡伦·布里克森自己写道:“地球是圆的,所以我们总是看不到路的尽头。”

  正如米切尔的《飘》,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也是自己真实的人生,这部作品和《飘》不同的是:《飘》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走出非洲》是作者散文体的写作文本。真实地书写自己在非洲十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写出一个美丽不服输爱慕虚荣的女性变成了一个勇敢坚强而有主见的女性;非洲的一草一木哪怕是非洲的野生动物在她的笔下都有了灵魂。在非洲,她不仅爱上非洲的一草一木,也爱上了当地淳朴的人们。在书里,卡伦·布里克森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岁月里:骑上马,拉开弓;这儿没有贫穷也没有奢侈,有的只是最自然最真切的回忆和情感的自然流露:站在高原极目远眺,尽收眼底的景物都是伟大、自由和无比高贵的情感状态。

  在这里,温柔善良的卡伦收养了羚羊鲁鲁;善于发现的卡伦,慧眼之下帮助一个在族群里受歧视的卡曼坦无师自通成了天才的厨师和神医;最后离开变卖家产也要给自己多年相处的铁匠换回一个红宝石。这是卡伦,善良充满爱心的卡伦,非洲让她的世界变得更宽广且更美丽了。

  在卡伦的笔下,非洲的日出日落都有了自己的意义。在非洲高渺的天空下,作者写道:“你尽可自由地呼吸。你的心境无比轻松,充满自信。在非洲草原,早晨一睁眼,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啊!这一切都是这样美好,我在这里,在我最应该在的地方。”

  在这里大自然呈现出她本来的样子,天空是如此清晰如此高远辽阔,空气仿佛变得更加干净透明,风仿佛都有了翅膀;每一棵树都有自己渴望长成的样子,每一种动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奔跑、行走;太阳的日出日落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都真切地让你感受到一天的来临与告别。所有的一切,无论月亮还是星星都充满了仪式感和幸福感。

  在这里卡伦遇到了自己心仪的情人。有一次,在卡伦外出时,在狮子的口中救出卡伦的英国人丹尼斯;他们俩彼此欣赏彼此惺惺相惜。本来打算和卡伦相爱生活一生的丹尼斯却因为飞机失事去世了。

  丹尼斯送给卡伦的礼物是一支钢笔和一次飞行。

  多年后,卡伦·布里克森用笔写下了这一次飞行,在飞行中,他们俩一起看非洲大地的辽阔,一起享受风的轻抚,彼此的手与手握得更紧。

  卡伦并没有被无情的命运打倒,相反她坚强地把命运曾经的赐予用笔书写下来。她勇敢地反思命运,把一切美的善良的都书写成为永恒。

  在书中,她写道:“就这样,我成了最后一个意识到自己不得不离开庄园的人。当我回首在非洲的最后岁月,我依稀感到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先于我感知到我的离别。那一座座山峦,那一片片森林,那一处处草原,那一道道河流,以及旷野的风,都知道我们即将分手。大地景观对我的态度也开始变化了。在那之前,我一直是其中一部分:大地干旱,我感到发烧;草原鲜花怒放,我就感到自己披上了新的盛装。而这会儿,大地从我这里分开,往后退着,以便我能更清楚看到它的全貌。”

  在重新回忆和书写中,卡伦·布里克森写出了非洲的魅力,非洲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魅力,这个世界没有被商业没有被速度效率污染,它的每一丝空气每一阵风都如此清新。卡伦·布里克森在写作中治愈了自己,也给读者带来了对大自然的感动。

  正如后来的某位评论家这样评价卡伦·布里克森,经过遥远的旅程被派出的信使,来告诉人们的世界,还存在着无限的希望。

  从绝望的黑暗深渊中,卡伦·布里克森笑对命运的安排。只要有笔,她就能够度过漫漫的黑夜。《走出非洲》出版后,卡伦·布里克森成了全世界都有名的女作家。丹麦把她和安徒生视为自己国家的国宝。丹麦政府还出资把卡伦·布里克森当年卖掉的庄园重新买回来,作为卡伦·布里克森博物馆送给了非洲当地的肯尼亚政府。这也成为现在著名的人文旅行地。

  在卡伦诞生一百年的时候,电影《走出非洲》上映了,这部电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项,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欢和热爱。影片中浪漫混合着典雅,无奈中蕴含着深情,伤感中交汇着壮丽,朴素舒缓的音乐无处不在,伴随着非洲大草原的美丽成长。人生的甜酸苦辣悲欢离合,让她破茧成蝶凤凰涅槃似的成长了!

  非洲异域的景色固然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景色中的人更让我们感动得流连忘返。

  在卡伦·布里克森的身上我们再次看到: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做一个灵魂独立而丰富的女子更新,第三章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