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来自星星的古代人 > 8 咸鸭蛋光芒照四方
  《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沈括早年间在海州(今连云港)当官。有一天晚上,肚子饿了,煮咸鸭蛋吃,却见证了一次奇迹的发生。

  要知道,咸鸭蛋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南北朝时期,苏州、扬州一带已大量腌制,当时的《齐民要术》中专门介绍过咸鸭蛋的做法:“浸鸭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卤咸则卵浮。”

  沈括这天晚上煮的咸鸭蛋,应该是事先腌好的。

  沈括的饭量不小,一煮就是好几个,煮着煮着,他发现其中有一个鸭蛋发生了变化,和其他的鸭蛋有明显的不同。

  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

  《梦溪笔谈》

  沈括发现,这个鸭蛋光灿灿的,通体透明如玉,发出荧荧的光亮,照得满屋子都明亮起来。

  这哪是鸭蛋啊,简直就是夜明珠。m.chuanyue1.com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如果说卖鸭蛋的想在鸭蛋上造假,恐怕所需成本比真鸭蛋还要高。更何况,再傻的小贩,也不会用夜明珠冒充鸭蛋卖。

  沈括把这只发光的咸鸭蛋拿出来,放到器皿中,过了十多天,这只鸭蛋臭烂腐败得几乎没有了,却更加明亮,发光不止。

  沈括说,同样的事,他连乔钱僧孺也遇到过。

  沈括并不能解释这件事的原因。不过,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足以解释类似咸鸭蛋这样的东西发光的问题,因为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当荧光素吸收了氧气和糖分子,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便发出了冷光。

  有些生物本身并没有荧光素,也没有荧光酶,是由于发光细菌的作用,这些发光菌体内含有荧光素,于是氧化后照样发出光来。

  也就是说咸鸭蛋本身并不含可以发光的元素,但下蛋的鸭子如果过多服用了含磷的东西,生出这种荧光蛋也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不过,沈括同时记录另外一件事,就很难用科学来解释了。

  他提到一个叫卢中甫的人,有一次早晨,天未亮就起床,看见墙面凸出的柱子下,有个在东西在闪光,走近去看,那东西像水在流动。

  卢中甫急忙用油纸扇把它舀起来,它就在扇中荡漾,就像水银一样,发出灿烂的光。再拿烛火照它,却什么东西都没有。

  可以用扇子舀起来的光芒,和咸鸡蛋的光芒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实质的区别,就是可以移动,并且,能够用容器盛放,似乎更有利用价值。

  如果能储存,就更好了。

  不是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续谈助》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古代的时候,桂林有一位姓韩的书生,他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喝两口。

  有一次,他的两个朋友和他一起出门旅行,相当于驴友,组了个团,出去自助游。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住在桂林的人,天天看也审美疲劳,也喜欢去远方。

  因为远方的山水甲一切。

  第一天晚上,他们还没走多远,就住桂林郊外的一座寺庙里。

  到了半夜,跟韩书生一起出来玩的驴友发现,这个韩书生不睡觉,而是抱着一个篮子,拿着一个瓢,在院子里坐着。

  大家很好奇,就去床上爬起来,出去看他干什么,就看见他用瓢,一勺一勺的就这么舀,舀一勺,倒篮子里一勺。

  大家特别奇怪:“你舀得什么啊?”

  大家凑近了仔细一看,不管是瓢里,还是篮子里,什么也没有。www.chuanyue1.com

  韩书生神秘兮兮地说:“嘘,我这是舀月光呢。”

  月光怎么舀?舀月光干啥?大家纷纷不明觉厉。

  “你们看,今天月亮多圆啊!”韩书生带着抒情地口气说:“月色多美啊!我怕过两天,天气会不好,晚上阴天没月亮,就先舀点月光存着。”

  虽然韩书生耐心地解释,但大家大家都不理解韩书生的行为。

  过了几天,当他们坐船到了一个地方,一起坐在江边的亭子里,弄了点酒菜,准备晚上开个PARTY。

  但是,很不巧,阴天,还刮大风,晚上伸手不见五指,风更大,灯和蜡烛都没法点,一点就被风吹灭。

  大家都很郁闷。有酒有菜,没光,只能“黑吃黑”。

  有个人就跟韩书生开玩笑:“你上次往篮子里舀的月光,现在还有吗?”

  韩书生一拍大腿:“多亏提醒,我差点忘了!”

  说完,韩书生走到船中,把篮子和瓢拿出来,舀一勺子,往空中一挥,立刻,白色的月光就出来了,飘飘荡荡,晃晃悠悠,缠绕在屋顶和柱子之间。

  韩书生连挥了十几下,亭子里月色阑珊,十分明亮,并且,非常有情调。

  韩书生干脆改名叫爱迪生算了。

  这么浪漫的月光晚餐,大家别提兴奋了,一兴奋就喝得多,一直喝到后半夜。散席的时候,韩书生还拿着瓢,把月光又舀回篮子里,天又黑了。

  酒都喝成那样了,韩书生还知道把没用完的月光再收起来,人家打包饭菜,他打包月光,说明古代人就有这种能源的利用和再利用意识。

  其实,这些事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古代人看来,光是宝贵的,也是神秘的。神秘的光往往会和神秘事件联系在一起。

  比如说,诸多不明飞行物的记载,都和光有关系。

  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大约发生在公元823年前后的唐穆宗时期:

  长庆中,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见林中光属天,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

  《酉阳杂俎》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有人在外面赏月,看到有片树林光芒万丈,像是一匹匹会发光的布,从月亮上泻了下来。

  大家赶紧迎着光过去看。看到树林里有一个大蛤蟆一样的东西,金色的背,卧在地上。

  这件事在很多书中也都有记载,据说当时的政府高官也都在谈论,纷纷怀疑是从月亮上掉下来的。

  要不然,怎么会在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出现在人间呢?

  最后,再回过头来,补充一点韩书生后来的经历。

  在桂林的民间传说中,这个韩书生会储存月光的事,被县官知道了。

  有一天,县官请了上司和本地的豪绅财主,在后园大吃大喝。

  他们从中午喝到黄昏,还没有喝尽兴,有人请示他是不是要点上灯,他摆摆手,说:“听说咱们这里不是有个姓韩的书生,会放月光吗?派人给我提溜过来,咱们也要感受一下月光晚宴!”

  过了好久,韩书生才来,而且,是被当差的绑了过来。

  县官说:“你们这是咋回事,怎么把人绑过来了?当着这么多领导和贵宾的面,我是请人家来放月光的,还不快松绑!”

  韩书生说:“我才不给你们放!”

  “那还是绑着吧。”县官大怒:“不放月光我就弄死你!”

  然后,就是严刑拷打。

  可不管怎样,韩书生就是不放月光。

  县官着急了,觉得挺丢面子的,这时候他发现韩书生的篮子被当差的从家里抢了过来,就琢磨着:“你不是用篮子往外舀吗?你能舀,我也能舀,不都是一样的月光吗?”

  接着,县官把篮子轻轻一倒,里面果然出来了白花花一片,但不是一样的月光,而是水。

  县官慌了,篮子一摔,结果里面的水决堤一样流出来,一下就把他的园子给淹了,所有的人都没了命。

  当然,除了韩书生。

  后来有人看见,韩书生坐在自己的篮子里,随着水飘走了。

  说不定韩书生嘴里还哼着:“一样的月光,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泪水,一样的日子,一样的我和你。”

  韩书生传说中的这个结局,说明了大家自古以来对官威和腐败的憎恨。韩书生的做法符合了大多数人的理想。

  是的,美丽的光,怎么能照亮丑恶的人呢?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来自星星的古代人更新,8 咸鸭蛋光芒照四方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