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教授来自公元1609年,这一年,在中国,是明朝的万历三十七年。在朝鲜的历史记载中,这一年有类似飞碟的记录,在中国,类似飞碟,或者说不明飞行物的记载,很早就有。
比方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可以载人的不明飞行物,叫贯月槎。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日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拾遗记》
这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在尧登位第三十年的时候,西海出现了一艘漂浮着的巨大飞船,每当夜晚来临,船就发出光芒,白天的时候,光芒就会熄灭。光芒时大时小,宛如从星月中出入一般。这艘飞船常年围绕四海漂浮,十二年绕天地一周,往复循环,被人们称作贯月槎,也称挂星槎。
贯月槎上有什么人呢?都教授这样的蓝血人?
错了,是一种“羽人”,长着白色的羽毛,远没有都教授那么帅。但是,这些人的能力比都教授还强。
我们知道,英俊的都教授拥有鹰的视力,顺风耳的听力,惊人的知识学习能力,能够冻结时间,还能瞬间移动,但是,这些能力在贯月槎上的“羽人”这里,弱爆了!
这些“羽人”“含露以漱”,将露水含入口中,漱过喷出,“日月之光则如暝矣”,日月无光,天地昏暗。
换句话说,这些小伙伴们早晨刷个牙,地球就雾霾了。
《拾遗记》上说,这艘飞船也就在尧帝时代出没,到了舜帝之后,就很少有人见到,更很少有人记录了。但是“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在游历四海的人们中间,仍然传诵着它的神秘奇伟。
就像一个黑帮老大,虽然已退出江湖,江湖上依然流传着他的传说。
那么,从尧帝之后就没有记载(当然,尧帝的时候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仅仅是传说,怎么会被记载到《拾遗记》上呢?要知道,《拾遗记》这本书是东晋时期的,推算一下,尧帝在位三十年的时代,大概是公元前2138年,《拾遗记》的作者王嘉卒于公元390年,近两千年的事,能有多靠谱呢?
给大家介绍一下王嘉这个人。这个和都教授有着相同的一项能力,就是了解过去,预知未来。
根据史料记载,王嘉陇西安阳人。是当时的一个方士,性格幽默,爱看玩笑。东晋时期战乱很多,所以隐士也很多,王嘉也找了个地方隐居,他隐居这个地方也很奇特,在山崖上凿出了一个洞,平常就住在洞里。
可能你会说,那王嘉平常买菜打水是不是不太方便?
不,太方便了。
因为根本用不着他买。
别看是隐居,王嘉有几百徒弟,都跟着他在洞里,估计每天买菜打水全都是这些徒弟干,顺着绳子上去下来,也能起到拓展训练的作用。
这样的日子没多久,战乱就蔓延过来了。王嘉只能换地方隐居,带着徒弟目标太大,他就一个人偷偷溜,溜到著名的隐居圣地——终南山,想在这里清静清静。没清静几天,徒弟们又来了。他又溜,溜到倒兽山(注意,不是叫兽山,此处在今陕西临潼新丰镇南)。
其实最需要王嘉的,并不是徒弟,而是皇帝。
比如前秦的苻坚大帝,多次派人请他出山。他一开始不同意,也不知道是真不同意还是假不同意,中国的隐士都特别讲究姿态,仿佛只有姿态才能让自己找到状态。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活在世上人来人往,形形色色模样,分不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大灰狼。林子很大鸟儿很多,不要迷失方向,人在江湖我行我素该装就得装。
但要切记,如果拿捏不好姿态,就特别容易变态。
王嘉拿捏的还不错。几次不同意后,就同意了。出山到了长安,住在宫中外殿。据说,王嘉“能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还没有发生的事,他说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所以,不管是皇帝还是各路公侯,纷纷到王嘉这里参拜,询问世事。
王嘉的好日子没多久,又战乱了。姚苌杀入长安,后秦取代了前秦。
姚苌这个人也挺仗义,不光继续用王嘉,还给王嘉加薪,对王嘉特别客气,当然,这种必要的客气之后,也是软中带硬,逼着王嘉继续跟随他,大事小事都问王嘉。
一次姚苌和人打仗,打之前问王嘉,你说,我能弄死对手不?
王嘉只说了三个字“略得之”。
姚苌急了,得就是得,略个屁啊!原话是“得当云得,何略之有?”
姚苌本来就是急性子,打仗又是大事,这次事关生死存亡,不想听这种含糊的话,一怒之下,就把王嘉给杀了。那意思就是我弄死不了对手就先弄死你。
后来,姚苌果然没有弄死对手,倒是后来,对手被姚苌的儿子给弄死了。他儿子叫姚兴,字略之。
所以,事实验证,王嘉说得没错,是“略得之”。
姚略之弄死对手的时候,为了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也许会骑着马感叹一句:“我爸,我刚弄死他”。
后来有个叫鸟叔的人大概从这里受了点启发。
所以,如果大胆地推测一下,《拾遗记》的作者王嘉,或许就是一名来自星星的人。
王教授乘坐的飞碟就是贯月槎。
他从尧帝时代来到地球,在地球上呆了两千年,身上的羽毛退化了,已经看起来和人类没有什么区别。就像都教授一样,在他快要离开地球的时候,能力减弱,结果被姚苌稀里糊涂的杀掉了。
这么说的话,王嘉也算是外星人里的烈士,生的挺伟大,死得也算光荣,没丢外星人的脸。最终还是预测到了后来的事,死后照样给外星人拔份。
为什么说王教授临死的时候,是快要离开地球了呢?
东晋关于贯月槎,还有这么一条记录: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
《博物志》
这段话所讲了这么一个个故事:
过去传说:天河和海是相通的,近代有个住在海中小沙洲上的人,每年八月份都看到一个漂浮的槎来来去去。这个人很好奇,就在槎上盖了个小阁楼,还准备了很多粮食,自己乘到槎上,跟着槎走了。
大家说,这个槎有没有可能就是来接王教授的呢?谁知道,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年年等,年年不来。结果,竟然上来了一个地球人。
这个地球人上了槎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
《博物志》
前十几天之内,他还看得到星斗日月,以后就飘飘忽忽,什么也看不清楚了。有点少年P的感觉,一直在奇幻漂流,幸好槎上没有老虎。
又过了十几天,来到一个地方。“有城郭状,屋舍甚严”,好像是有城墙的样子,里面一排排房子,十分整齐,往里面遥望,发现有很多织布的女子,还有一个男子在水边饮牛。
男子发现了他,大吃一惊,问他“何由至此?”
少年P赶紧说明情况,问这个饮牛的“你们这是哪嘎哒啊?”
男子告诉他:“你们蜀地,有个叫严君平的,你问问他就知道了。”
于是,少年P在站在槎上,没敢上岸。后来原路返回,如期而还。
回去之后,少年P就到了蜀地,问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牵牛星座。”
少年P一算这日期,果然是自己到天河的时间。
类似于这名少年P的奇幻经历,也并非独一无二。
比较有名的一个故事,记载在《荆楚岁时记》上。
这个故事最有名的地方,是因为主人公比少年P有名。
他就是出使西域的张骞。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为了寻找黄河的源头,乘槎飘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地方,也是看到了城墙郭舍,还看到一户人家,女人在织布,男人在饮牛。张骞也问:“这是哪儿啊?”
饮牛男子说:“你回去,问严君平。”
和少年P不一样,饮牛男子还送给张骞一块石头,就是用来支撑织布机的,张骞带了回去,也去找严君平询问。
严君平说:“某年某月,有客星侵犯牛郎织女星。”
那块“支矶石”后来也被东方朔识出。
后来诗人杜甫也写过:“乘槎断消息,无所觅张骞”。
看到这里,可能我们最纳闷的一个问题就是:严君平到底是个啥子人?
简单介绍一下,严君平本姓庄,本名庄遵,字君平,后来《汉书》忌讳汉明帝刘庄的名,才将其改名为严遵。
根据史料记载,严君平50岁后归隐、著述、授徒于郫县平乐山,91岁去逝后也埋葬于此处,在此山上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的预言,提前20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穿】
【书】
【吧】
当然,根据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史料,提前预测出这两个事件的人在当时不在少数,两汉之际谶学兴盛,包括王莽的国师刘歆都是谶学高手,荒诞的是,刘歆为了谋反,自己改名为刘秀,却最终难逃被杀的命运。
因为他不是真正的刘秀。
同样做出预测的严君平在汉朝,是一个能掐会算的人,后来越传越神,到了东晋,已经被传为了神。
成都的支矶石街,因街上留有“支矶石”而得名,相传就是张骞带来的“支矶石”。
新的疑惑又来了,严君平是汉朝人,怎么东晋的少年P也去问严君平呢?
严君平生活的时代和东晋隔了四百多年,差不多,也是都教授从来地球到离开的时间。
严君平也是来自星星?甚至说这条槎其实是严君平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偶尔借给了少年P和张骞一用?夶风小说
历史显然不能编剧,但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字,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宇宙一样的无限空间。
在唐代的《洞天集》中,严君平这条槎还一直传了下来。被唐朝皇帝置于麟德殿中,长约八十五米,宽约五十八米,不锈不腐,保存完好,敲击的时候,发出金属的声音。更神奇的是,唐武宗时,李丞相从槎上截下一段细枝,雕刻成道士模样,没想到这个道像竟然能飞来飞去。
谁知道,三十多年后,到了唐僖宗时,道像突然失踪了,槎也随之消失。
这事我琢磨着,就像是丢了手机,如果有人捡了不开机,就不可能找回来,李丞相截下的细枝,又雕刻成道士,相当于捡了手机的人搞自拍,一下就被网络定位了,所以外星人终于找到了这个遗留在地球上的槎,收了回去。
不管怎么样,乘槎总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对于地球人来说,能去天上看看牛郎织女,虽然不能合影,旅程也足够幸福。就连苏东坡都羡慕不已,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一抒胸怀: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其实,苏东坡虽然没有乘过槎,但也亲眼目睹过不明飞行物。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来自星星的古代人更新,2 神秘的贯月槎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