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也是一门技术活,是很讲究技巧和策略的。办事技巧高明的人,总是可以使自己赢得主动,左右逢源,轻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办事缺少技巧的人,却总是坐失良机,处处受限,寸步难行。
能否将事顺利办成,关键在于如何让对方放松心理戒备,对你言听计从,心甘情愿地为你办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了解对方,以己之强,攻彼之弱,抓住对方的软肋,就能使自己处于强有力的地位,方寸不乱,稳操胜券,再难办的事情也能办成。
先入为主,开宗明义促下决心
面对犹豫踌躇的人,在与他们办事的过程时,经常需要提出你的意见,甚至替他们作决定。此时,明确地说出答案可以当成说服的手段。
例如,在服饰店镜子前比画许久的女士,常为该买这件还是那件衣服而伤脑筋,销售小姐如果能具体地提出意见:“长裙能表现出飘逸的美感,牛仔裤呈现潇洒的帅气。”往往能促使顾客作出决定。倘若仍无法选择时,不妨再告诉她:“你身材修长,穿牛仔裤更合适。”顾客或许一下就被你的话点醒立刻买下,这是高明的销售手法。
用简单而又令人惊讶的“断定法”来操纵对方,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某男子对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说:“除了我以外,再也无人能让你幸福,只有我才最合适你。”老练的刑警在审讯犯人时,会在语气中偶尔插入这样的话:“你迟早要说出真相!落在我手上的人,没有一个能隐瞒住真相!”刑警重复地将这个信息灌输到犯人的脑海中,让他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我一定躲不过”的印象,而最终吐露实情。
另外一种促使对方下决心的方法是给人以绝处逢生感。
在说服的时候,如果仅指出对方的做法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就会使他因绝望而放弃自己的想法。相反,如果你在对方泄气的时候,给他指明一条出路,他肯定会十分高兴地采纳。
一位父亲就是利用人绝处逢生的心理来劝说儿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父:“孩子,好久前你就想买球棒,妈妈给你买了没有?”
子:“没有!”
父:“为什么不自己想想办法呢?”(引起对方的需求欲)
子:“可是我没有钱呀!”
父:“这样吧!从明天起,爸爸每天给你1元钱。你存1个月后,该有多少钱了?”
子:“30元呀!”
父:“两个月以后你就有60元了,60元可就够买球棒的了。不过,这两个月中,你必须不花钱买其他东西。”
子(高兴地):“那我就不用等妈妈买了。”
父:“是呀,你以前没有球棒,当时感觉怎么样呢(使对方产生绝望感)?现在你把零用钱储蓄起来,就可以买到新的球棒,你的朋友看到你有了新球棒会怎样?你有没有必要存钱呀?”
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凭的是他的问题,而不是他的回答。”的确,要想给人以绝处逢生感就得把问题提好。这类提问,不仅能使你有条不紊地诱导对方,而且还有助于对方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投其所好,巧下诱饵见机收网
要想通融事,必先通融人。不先把人搞定,就无法把事搞定。而搞定人的方法有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怕对方不上套,就怕对方没爱好。”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办的。所以,与其苦心孤诣地琢磨事,不如尽心尽力地琢磨人。把人搞明白了,事情也就搞清楚了,把人搞定了,事情也就搞定了。
战国时的张仪,学了一套“纵横术”,带了几个乡人到楚国去求富贵。但事与愿违,在楚国穷困得无以聊生,生活异常拮据,同去的人挨不下去了,便怨气冲天,都嚷着要回家去。
张仪说:“你们是不是因为穷了,享受不到什么快乐就要回去呢?这样吧,再挨几天,不是我夸口,只要见到楚王之后,我保管大家吃喝不愁,否则的话,你们可敲碎我张仪的门牙!”
那时候,楚王正宠爱着两个美人,一个是南后,一个是郑袖。
张仪那天见到了楚王,楚王十分不高兴。张仪就说:“我到这里很久了,大王还不给我一点事做。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话,请准我离开这里,去晋国跑一趟,到那边碰一碰运气!”
“好吧,你只管去吧!”楚王巴不得他赶快离开,便一口答应。
“当然,不管那边有没有机会,我还是要回来一次的。”张仪说,“但请问大王,需要从晋国带些什么吗?譬如那边的土特产,您若喜欢,我可顺便带一些回来。”
楚王冷冷地扫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金银珠宝、象牙犀角,本国多的是,对于晋国的东西,没什么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欢那边的美女吗?”这句话像电流一样击中了楚王,他眼睛一亮,连忙问:“什么?你说的是什么?”
“我说的是晋国的美女。”张仪一本正经地说,还做起手势向楚王解释,“那真是妙呀!漂亮极了!晋国的女人,哪一个不似仙女一样?粉红的脸颊,雪白的肌肤,头发黑得发亮,走起路来如风吹杨柳,说话娇娇滴滴,简直比银铃还清脆。正所谓比花花枯谢,对月月无光,云鬓压衡岳,裙带系湘江……”
这席话引得楚王的眼珠一直跟着张仪的手势转,连嘴巴也合不上。“对!对!对!本国是一个荒僻地区,我从未见过晋国的那些小娃儿,你不说,我倒忘了,那你就给我去办,多带些名贵的土特产回来吧!”
“不过,大王,没货款办事可就难了。”
“那还用说,货款是少不了的。”楚王立即给了张仪很多银子,让他尽快去办。
张仪领到银子后,又故意把这消息传开,直传到南后和郑袖的耳朵里。两个人一听,大为恐慌,连忙派人去向张仪疏通,告诉他说:“我们听说张先生奉楚王之命到晋国去买土特产,特地送上盘缠,给先生做个路费!”因此,张仪又得了一笔钱。
张仪要去晋国了,他在向楚王辞行时,装出依依不舍的样子,说:“我这一次到晋国去,路途远,交通不便,不知哪一天可以回来,请大王赐我几杯酒,给我壮壮胆吧。”
“行,行!”楚王客气地叫人赐酒给张仪壮胆。
张仪饮了几杯,脸红起来,又装模作样地拜请楚王,说:“这里没有别的人,敢请大王特别开恩,叫最信得过的人出来,亲手再赐我几杯,给我更大的鼓励和勇气。”
“可以,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早日完成你的使命!”
楚王看在“土特产”份上,特别把最宠爱的南后和郑袖请了出来,轮流给张仪敬酒。
张仪一见,连酒都不敢饮了,“扑通”一声跪在楚王面前,说:“请大王把我杀了吧,我欺骗大王了。”
“为什么?”楚王惊讶不已。
张仪说:“我走遍天下,从未见到有哪个长得比大王这两位贵妃漂亮的。过去我对大王说过要去找‘土特产’,那是没有见过贵妃之故,现在见了,觉得把大王给欺骗了,罪该万死!”
楚王松了口气,对张仪说:“我以为是什么呢,那你不必起程了,也不必介意。我明白,天下就根本没有谁会比得上我的爱妃,是不是?”又连忙向左右两个贵妃献殷勤,做了个怪样。
南后和郑袖同时眨两下眼、嘴角一撇:“嗯!”
从此,楚王改变了对张仪的态度,张仪也落得个岁岁平安。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楚王的弱点就是爱女色,而南后和郑袖的弱点则是害怕有人夺去她们的地位。张仪正是抓住这些人的弱点,从他们身上赚取了许多银两。当然,张仪日后的发达比这个要大得多,这只是张仪小试了一牛刀而已。但给了我们很大启迪,那就是不一定非要认识有权势的人才能办好事,只要稍微动点脑筋,照样可以把难办的事情办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投其所好,并让对方认可,这样才能很轻松地求得有权势的人帮你把事情办好。
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在做决定时,如果过早地行动,会让我们悖于道义、有违良心而陷入被动的处境。所以智者做事不会操之过急,他们懂得“欲擒故纵”的道理,通过放任对方,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自己,然后再把他捉住会更加容易。
等其恶行引发众怒后再擒拿敌手,最后水到渠成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求人办事,千万别心急,用点心机,欲擒故纵,反而更容易有成效。
郑庄公的母亲姜氏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就是庄公,老二叫共叔段。姜氏对共叔段特别偏爱,几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武公都没有同意。
武公死后,长子继位,是为郑庄公。姜氏见扶植共叔段的计划失败,转而请求庄公将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了。
郑国大夫知道后,立即面见庄公说:“分封的都城,它的周围超过三百丈的,就会对国家有害。按照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将京邑封给共叔段,不合法度。这样下去恐怕您将控制不住他。”
庄公答道:“母亲喜欢这样,我怎么能让她不高兴呢?”
大夫又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想办法处置,不要使她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了就很难解决,就像蔓草不能除得干净一样。”
庄公沉吟了一会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姑且等着吧!”
其实,郑庄公心里早已有了对付共叔段的方略。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共叔段又有母后的支持,要除掉共叔段还比较困难,不如先让他尽力表演,等到其罪恶昭著后,再进行讨伐,一举除之。
共叔段到了京邑后,将城进一步扩大,还逐渐把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据为己有。
公子吕见此情形十分着急,对庄公说:“国家不能使百姓有两个君主统治的情况出现,您要怎么办?请早下决心。要把国家传给共叔段,那么就让我奉他为君,如果不传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回答说:“你不用担心,也不用除他,他将要遭受祸端的。”
此后,共叔段又将他的地盘向东北扩展到与卫国接壤。此时,子封又来见庄公,说:“应该除掉共叔段了,让他再扩大土地,就要得到民心了。”
庄公都说:“他多行不义,人民不会拥护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但一定会崩溃的。”
共叔段见庄公屡屡退让,以为庄公怕他,更加有恃无恐。他集合民众,修缮城墙,收集粮草,修整装备武器,编组战车,并与母亲姜氏约定日期让她作为内应,企图偷袭郑国都城,篡位夺权。
庄公对共叔段的一举一动早已看在眼里,并有防备。当他得知共叔段与姜氏约定的行动日期后,就命大将子封率领二百乘兵车提前进攻京邑,历数共叔段的叛君罪行,京邑的百姓也起来响应,反攻共叔段,共叔段弃城而逃,后畏罪自杀。他的母亲姜氏也因无颜见庄公而离开宫廷。
郑庄公运用“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谋略,很轻松地除掉了王位竞争对手。他考虑到共叔段毕竟是自己的弟弟,如果一开始就对共叔段大加讨伐,别人会说他不讲亲情,在道义上他会站不住脚。所以他先让共叔段坏下去,让大家都看清楚了是非曲直,才顺理成章地出兵。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亦是同理。比如大家关注度较高的情场,男人最钟情的女人是那些会吊自己胃口的女人,欲擒故纵、若即若离才会让他的感情升温。
采用欲擒故纵这一策略时,立点在“擒”,故“纵”时应积极地“纵”,即表面上不动声色,让对方觉察不到自己的真实意图,自己暗中做好“擒”的准备。
巧言激将,树怕剥皮人怕激气
中国有句话叫:“请将不如激将。”为了让对方动摇或改变原来的立场和态度,利用一些略带贬损意义的、不太公正的话给对方罩上一顶“帽子”,而对方一旦被罩上这顶帽子,就会激起一种极力维护自我良好形象的欲望,从而用语言或行动表明自己不是这样的,自动地改变原来的立场和态度。求人时,尤其是求助于人的时候,就得摸透对方的心理,不妨采用一下激将法,让他尽力帮你把事办好,以显示其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唐天祐年间,叛臣朱全忠用计诱骗五路兵马反叛驻守太原的晋王李克用。叛军中有一员猛将高思继异常勇猛,善用飞刀,百步取人首级,后来被李存孝生擒。李存孝本想留他在帐前听用,高思继执意要回山东老家过田园生活,以此改恶从善。后来,李存孝被奸臣康立君、李存倍所害。朱全忠闻李存孝已死,又发兵来犯,其帐前王彦章不仅勇猛盖世,且智谋过人。晋王将士皆哑然相对,无人请战。晋王见状,痛哭一场,长子李嗣源说道:“昔日降将高思继闲居山东郓州,何不请他迎敌?”晋王闻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东求将。
李嗣源来到山东郓州,直奔高家庄寻高思继。提起前事,高思继说道:“自勇南公存孝擒我,饶了性命,回到老家,‘苦耕三顷地’,与世无争,今已数年,早把兵家争战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见,别谈这些。”李嗣源见高思继已无出山之意,于是在心里暗暗琢磨良策。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将激之。对高将军好言相求,难以奏效,必须巧用激将之法,激其就范。于是,李嗣源编出一通谎言,说道:“天下王位,各镇诸侯,皆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称羡不已。我与王彦章交兵败下阵来,我对王彦章说:‘今日赶我,不足为奇,你如是好汉,且暂时停战。我知道山东浑铁抢白马高思继,盖世英雄,有万夫莫挡之勇,待我请来,与你对敌。’王彦章见我阵前夸耀将军,愤然大叫,‘就此停战,待你去请他来,不来便罢,若到我这宝鸡山来,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酱!’”高思继本是勇武之人,生性直爽豪放,经此一说,不禁激得心头火起,口中生烟,大叫家丁:“快备白龙马来,待我去生擒此贼!”遂披挂上马,辞家出山,向宝鸡山飞驰而去。夶风小说
高思继和李嗣源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唐营,不但晋王喜出望外,三军将士亦是异常振奋。第二天,王彦章又来挑战,晋王引高思继出马迎战,高思继与王彦章厮杀起来,连斗三百回合,难分胜负,直战到天黑。双方见天色已晚,才鸣金收兵。这次战个平手,却是唐军出师以来的第一次,军威大振,信心大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日再战。
高思继本来已经看破沙场红尘,决心弃武从耕,安度田园生活。李家虽对他有再生之恩,但正面动员其出山,他以“与世无争”相拒。然而,当李嗣源借用谎言激他时,他却毅然披挂上马,重返战场,一斗就是三百回合。可见,激将励志确是游说的一个重要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此法时,要诱导对方自己说出自己意愿,这样你才能有的放矢,确定激将的角度。
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对方感情冲动,从而去做一些他在平常情况下,比如请求他或同他商量时可能不会去做的事。激将者还可以激起对方的愤怒感、羞耻感、自尊感、嫉妒感或羡慕感等,这样,被求者在激动之中来不及考虑太多就答应下来。
激将法是求人的一种高超技巧。它的妙处就在于,使用激将法会造成这样一种结果:这些事不是你求他而是他自己要做的。
旁敲侧击,拐弯抹角点破心思
生活中,为人求情、代人办事常常会遇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这时可以采取从侧面的方式,用其他相关的事例或问题来委婉含蓄地表达,旁敲侧击,启发对方下意识地领会你的观点,为你办事。
战国时,孟尝君田文住在薛邑,遭到楚国人的进攻。淳于髡为齐国出使楚国,返回途中经过薛邑。孟尝君亲自到郊外前去迎接淳于髡。淳于髡来到薛公住处,双方分宾主坐定。薛公对淳于髡说:“楚国人正在攻打我的薛邑,请先生不必担忧,只是我以后无再法侍奉您了。”淳于髡说:“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回到齐国,淳于髡把出使楚国的情况向齐王禀报。齐王问:“您对楚国有何见解?”
淳于髡回答说:“楚国非常强大,可是薛邑却很不自量力。”齐王说:“此话怎讲?”淳于髡说:“薛邑不考虑自己的实力而为威王建造清庙,楚国很强大并决意攻打薛邑,先王的清庙必定处于危险之中。所以我说薛自不量力,楚国很强大。”齐王顿时脸色大变,说道:“哎呀!先君的清庙那儿呢!”立即派兵救薛。
淳于髡运用的就是旁敲侧击的方法。他的本意是要请求齐王出兵救薛,但考虑到齐王同孟尝君父子的过结,直接请求齐王发兵有可能遭到拒绝。于是淳于髡没有直截了当地陈请救援之事,而是趁着齐王询问楚国情况的时机,借助薛邑所建造的齐威王清庙,一举刺中了齐宣王的痛处,促使其下决心发兵救薛。
运用旁敲侧击的论辩技巧,还可以假托他人的形象、假借别人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图,以达到说服对方同意你的观点为你办事的目的。
1933年1月,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后,疯狂地推行法西斯政策,并开始着手研究核武器残酷迫害人民,特别是犹太人,爱因斯坦一大批犹大科学家不得已流亡到美国。
为了防止德国提前研制出原子弹,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尽快研制原子弹,还一致推荐总统的密友、经济学家亚历山大·萨克斯前去游说总统。罗斯福却因不了解艰涩的科学论述而没有对这项意见产生兴趣。出于对朋友的歉意,总统邀请他共进早餐。没有等他开口,罗斯福便申言不许谈论爱因斯坦的信。
“是的,一句也不谈。我只想讲一点历史。”亚历山大·萨克斯说,“英法战争期间,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此时,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建议这位法国皇帝,砍断战舰上的桅杆,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上钢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海军的战斗力。可是我们这位伟大的科西嘉以为这简直是笑话,船没有帆能航行吗?木板换上钢板能不下沉吗?拿破仑想也没想,眉头一皱,把富尔顿轰了出去。总统先生,如果当时拿破仑稍稍多动一点儿脑筋,郑重考虑一下富尔顿的建议,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
说完,萨克斯用深沉的目光注视着罗斯福。罗斯福沉默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斟了个满杯,递给萨克斯,说:“你胜利了!”
上述故事中,科学家亚历山大·萨克斯巧借历史经验,旁敲侧击地评说时事,最终打动罗斯福的心,说服罗斯福改变主意,作出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定,从而扭转了人类历史的轨迹,改写了人类的命运。
运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意在言外,贵在含蓄,忌在直露,这种方法如果能运用得恰到好处,旁敲侧击,往往能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窥伺软肋,以己之强攻彼之弱
人们常说“没有平平凡凡的成功”。这话一点儿也不错,真正的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到成功的突破点,若能抓准对手最脆弱的时刻,竞争中制胜就要简单得多了。
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天空中有鸟飞。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就能把鸟射下来。”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不一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应声栽落到地上。魏王惊叹道:“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魏王问:“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一直处于一种害怕的心情中,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听鸿鸣而知其伤,弹弓而落飞鸟,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艺术。眼中有数,心中不慌,敏锐地观察,直击对方心里的最弱点,就能出其不意地制胜。
大雁虽然受了伤,脱离了雁群,但是它依然可以飞翔。内心的孤独与恐惧消磨了它前进的动力,它的伤在身体,更在内心。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射手,经过仔细的观察,更羸显然看透了大雁的情况,他知晓大雁的弱点,所以即使弓上不放箭,只是一声空弦声,大雁便从高空坠落。
细致的观察、严密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是更羸虚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这种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
你可以羡慕更羸弹弓落大雁的奇观,但你更应看到他的敏锐观察和为了这一次的射猎而经过的刻苦训练。人的一生要面对无数的挑战,每一次的挑战都是艰辛而不同的,但成功的法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对手。以己之强,攻彼之弱,在对方最脆弱的那一刻出手,你往往能一击制胜。
人生就像海浪,有起有伏。如果你想用最省力的方法战胜对手,那一定要抓准时机。一旦窥伺到对方最脆弱的时刻,你就可以一击制胜了。
以己之强,攻彼之弱,善于抓住对方最脆弱的那一点,胜利就在你的掌握之中。
以情动人,情之所至无事不办
大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面对求情者的眼泪和哭诉,听者就是铁石心肠,也免不了会动心的。但这并不是说,凡求人办事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流下几滴眼泪。而是说,当我们在求人解决问题时,应该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与事情的办成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具体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求情办事者就得努力激发被求者的责任感,要使被求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美国曾有一位老妇人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林肯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
由于出纳员是口头勒索的,没有留下任何凭据,因而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林肯极为不利。但他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起反抗,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雪中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最后,他说:
“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面前,要求申诉。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有过幸福的生活。不过,现在她已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然而,享受着烈士们争取来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还有良心吗?她无依无靠,不得不向我们请求保护时,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法庭里充满哭泣声,法官的眼圈也发红了,被告的良心也被唤醒,再也不矢口否认了。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没有证据的官司很难打赢,然而林肯成功了。这应归功于他的情绪感染、驾驭了听众及被告的心理,达到了理智与情绪的有机统一。
如果仅靠情感打动不了对方时,还有一着就是激发起所求之人的责任心,同情心与信任心一旦互动被激发,事情办成就八九不离十了。
有位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各项条件具备,但总评不上职称,原因是他与校领导关系不好。
这位教师上告到上级主管领导处,虽然竭尽所能让领导引起对自己处境的同情,但收效仍不大,这位领导听后反而推辞说:“评不上是你学校的问题,学校不上报,我又有什么办法?”
这位教师早有心理准备,立刻说:“如果学校能解决,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我是逐级按程序反映。你是上级领导,而且又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您是有权过问的。如果您不及时处理,出现更大麻烦,那就晚了。我想,只要您肯过问,您的意见他们会听的。”
这番话很奏效,这位领导很快改变了态度,事情最终得以解决。
这位办事者的言外之意是:“处理此事是您的责任,如果您不过问就是失职,那么,我还会向更上级领导反映,那时,您可就被动了。”
在求人办事时,激发对方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当你巧妙地点醒对方身负的责任和手中的权力时,会使对方衍生出一种自豪感,使他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同时站到了你的立场上。到了这个时候,再难办的事情也能办得成。
软磨硬泡,欲想成事脸皮要厚
出色的办事人员,通常具有许多人们所不具备的素质,而忍耐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所谓好事多磨,这个“磨”字就可以理解为忍耐。一般来说,忍耐所表现的是对对方处境的理解,是对转机到来的期待和对求人成功的自信,有了这种心境,你就能在精神上使自己处于强有力的地位,能够方寸不乱,调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去突破僵局。即使消耗一定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心”,就是耐心。有耐心,再艰难的事也能办成功。没有耐心,再容易的事也难办成功。
俗话说,“好事多磨”,“欲速则不达”。找人办事,没有耐心不行。那些要把事办成的人,总有一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耐心。他求人时,会耐心地去磨去拖,这里被求者虽神通广大,却因事务繁忙,拖不起,他烦得不行时,自然会速战速决地帮你办事,以求度过“满眼全是你”的苦日子。不管怎么样,你这时是成功者了。
美国某保险公司有一名精于求人投保的业务员埃尔德兰,他每次求人投保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如果欲取得一家公司的团体保险业务时,必得先说服那些职员,但通常他们都忙得没时间坐下来与人闲聊。于是普通的保险业务员只要一看到某职员有一点空闲时间,就会急忙逮住机会死缠不放,打算来个拉锯战。不料,这样的长谈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
埃尔德兰说,他从不会那样做,当他看见对方很忙碌,了解他们会有什么心理反应后,就会很快地离去,以待下次的机会,而让对方感激他的体贴。如此的三番两次后,对方心里就会想“这人还挺热心的,又来了”,最后被他的诚意和决心感动而答应投保。穿书吧
《易经》中说:“君子有耐心,他的德行因此忠贞不变。”办事以“一日不成功,用一个月来坚持;一个月不成功,用一年来坚持,长久地坚持”的精神,怎么会没有成功的一天?
20世纪50年代初,土光敏夫被推举为东芝公司总经理。当时,日本国内百姓生计艰难,企业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其中最大的困难是筹措资金。土光敏夫上任不久,公司生产资金的来源就搁浅了。为此,土光敏夫只得每天去走访银行。一天,他端着饭盒走到日本第一银行总部,与营业部部长长谷川商量贷款事项。双方你来我往,谈了半天也没谈出结果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长谷川打算溜走,土光敏夫却拿出饭盒说:“让我们边吃边谈吧,谈到天亮也行。”他硬是不让长谷川离开。被逼无奈,长谷川只得举手投降,同意贷给土光敏夫所希望的款项。
土光敏夫的成功在于他领略到了“耐心周旋”的要领:一是脸皮要厚,不至于一碰到铁钉就缩回头;二是表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三是用真诚打动对方。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也。
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许多事情是靠人“磨”出来的。俗话说:“好事多磨。”很多情况下,只有多磨才能办成想办的事。
不过,“磨”也要讲究技巧。
第一,要发挥“笑脸”的威力,要彬彬有礼,摆事实讲道理,要笑容满面,要经常出现在能让对方看到的场合。例如,他的办公室、家里,等等。而且每次都要准时无误,让对方感到好像是在上班一样,一到点就赶来了。这样对方总能看到你,也就总能想到你的事情了。
这种方法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办成事,因为有时候,对方因种种原因不同意办理此事,而此事又是合情合理的,这种情况下只能“磨”了。
第二,要有策略,要运用煽情的手法,引起对方的注意,能感动人,要积极主动地向对方解释,与对方沟通,不间断地软化对方的意志。因此,必须是全身心投入,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三,“磨”不是耍无赖,而是一种静静的礼貌的等待,等待对方尽快给予答复。不要让对方感到你是故意找麻烦,故意影响他们工作和休息,要尽量通情达理,减少对对方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磨成功。磨可以不露锋芒,不提要办的事,只是不间断地接近对方,使双方关系渐近,让对方更多地了解你,同情你,从而产生帮助你的意愿。也就是说,你想办法与对方接近或与对方家人接近,并通过各种办法与他们搞好关系,从感情上贴近对方。这种感情上的磨,对方是难以拒绝的。
有些领导不愿轻易同意任何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去磨,若是怕苦怕麻烦,存有虚荣心反会被对方见笑。他会说:“本来他再来一次我就同意了,可是他没来。”所以磨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拿出耐心,妙示诚意,主动出击,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成!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圆融做人老练做事更新,第26章 先搞定人后搞定事,想钓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