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和谐少不了
人
体是一个整体,内外相连,脏腑相应。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之间各有特定联系。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孩子生长发育的潜力,必须要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脏,孩子身体的“君主”
《黄帝内经》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命名为十二官,其中心脏为君主之官,它是这样描述心脏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一十二官危。”
君主,是古代国家元首的称谓,有统帅、高于一切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者。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那么,孩子应该如何来养心呢?具体来说,当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要合理
平时的饮食宜清淡、少盐、少糖,多摄入一些蛋白质,少吃脂肪类的食物,我们一天摄入的胆固醇含量不要太多,吃一个鸡蛋就足够了。
另外,平时多吃些粗制的食物,对心脏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心脏不好的孩子,尽量给他吃些胚芽没有被加工掉的粮食,如全麦、燕麦、糙米等,这些食物都是心脏的“守护神”。
2.坚持午睡
午时为心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孩子最好的养心方法就是午睡。不过午睡也有讲究。
一般午饭后最好先让孩子轻微活动15分钟再入睡。
不能让孩子午睡时间过长,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午睡时最好以平躺姿势为好。
3.每天及时补水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而血的主要成分即为水,水不足则心脏必然受损。因此,每天一定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而且要多喝凉白开水,不能用饮料代替水,因为饮料中含有糖分,含糖越多,渗透压也越高,越不容易为细胞吸收,容易引起体内缺水,这也是饮料不如水解渴的原因。
4.夏季养心不贪凉
《黄帝内经》中说:“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可见夏季养心至关重要。而在夏季养心,尤其要注意别贪凉。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的状态,这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如果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吃冷饮、穿露脐装、露天乘凉过夜、用凉水洗脚,这些都能导致中气内虚,暑热和风寒等外邪乘虚而入。
5.适度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通过降血脂、降血压等方式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还可直接改善血管功能,所以孩子每天应保证30分钟的运动,在空闲的时候也可以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伸展一下筋骨,这对心脏非常有益。但是不宜让孩子过早进行肌肉负重锻炼,否则会使心壁肌肉过早增厚,不利于心肺功能的正常发育。
孩子郁闷、烦躁,去心火有良药
心为君主之官,所以心火也叫君火,这一点朱丹溪在“相火论中”也有提到:“火有君、相之分。”
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心火也是如此,统领着其他各脏器的“火”。如果心火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那么脏腑就会顺安,人体阴阳平衡,身体健康。而如果孩子心火过旺,那么相火也就不再听从指挥,便会妄动,使得孩子的精气易耗易损,疾病也就接踵而至。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去心火。
苦瓜营养丰富,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去心火,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随息居饮食谱》载:“苦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鲜时烧肉先瀹去苦味,虽盛夏肉汁能凝,中寒者勿食。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甘,润脾补肾。”
苦瓜可烹调成多种风味菜肴,可以切丝、切片、切块、作佐料或单独入肴,一经炒、炖、蒸、煮,就成了风味各异的佳肴。如把苦瓜横切成圈,酿以肉糜,用蒜头、豆豉同煮,鲜脆清香。我国各地的苦瓜名菜不少,如青椒炒苦瓜、酱烧苦瓜、干煸苦瓜、苦瓜烧肉、泡酸苦瓜、苦瓜炖牛肉、苦瓜炖黄鱼等,都色美味鲜,有生津醒脑、祛除心火的作用。ωWW.chuanyue1.coΜ
另外,心主神志,心火过旺,孩子就会出现烦躁不安、易怒等症状。所以名医朱丹溪说“盖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唯禀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飞走之狂势也哉”,要防止相火妄动就要“正心、收心、养心”,保持精神安静内守。
中医如何解释“肝胆相照”
“肝胆相照”这一成语,比喻以真心相见。其实这在中医里也很有讲究,《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足厥阴肝经在里,负责谋虑;足少阳胆经在表,负责决断。只有肝经和胆经相表里,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才有保证。
打个比方,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也需要“肝”(谋略之才)和“胆”(决断之才)相表里,肝胆相照。历史上“房谋杜断”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房玄龄好比是大唐的肝,他善谋略,精于管理日常政务;杜如晦好比是大唐的胆,他临危有方,善于决断。正是房、杜二人的肝胆相照,才成就了“贞观之治”。
虽然负责谋略和决断的是心,但心是“君主之官”,负责全局,具体的工作则交给肝和胆。肝和胆的谋虑和决断又不同于心。中医的心包括心和脑,心和脑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思维和意识之中,它是理性的;而肝与胆的谋虑和决断主要在潜意识中,它是感性的,是本能的。一个人胆小就是胆小,你很难让他通过理性思考变得胆大起来。但如果你让他的肝和胆发生一点变化,他的胆子就会本能地大起来。
常言道“酒壮人胆”,酒精进入人体之后,首先影响的是肝,肝与胆相表里,肝又影响到胆,肝与胆发生了变化,人的谋虑和决断自然会发生变化。
改变肝胆会影响人的谋虑和决断;反之,人的谋虑和决断也会对肝和胆造成影响。一个人长期谋虑不决,就会使肝胆受损,这也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因。
日常生活中,按摩日月穴和风池穴对疏肝利胆很有好处。
日月穴在乳头之下,人的第七根肋骨间隙,它是胆经上的募穴,足少阳经、足太阴经在这里交会,按摩它可起到疏肝利胆的功效。
风池穴在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它是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按摩它可以疏风清热、明目开窍。
肝为将军之官,总领孩子的健康全局肝脏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将军,将军主管的军队,是力量的象征。清代医学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由此,父母可以看出肝对孩子健康具有总领全局的重要意义。
肝脏的生理特征和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肝主疏泄
疏泄,即传输、疏通、发泄。肝脏属木,主生发。它把人体内部的气机生发、疏泄出来,使气息畅通无阻。气机如果得不到疏泄,就是“气闭”,气闭就会引起很多的病理变化,譬如出现水肿、淤血、女子闭经等。肝起到疏泄气机的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就要疏肝理气。此外,肝还有疏泄情志的功能。人都有七情六欲、七情五志,也就是喜、怒、哀、乐这些情绪,这些情志的抒发也靠肝脏。肝还疏泄“水谷精微”,就是孩子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物质后,把它们传输到全身。
2.肝藏血
肝脏有贮藏、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当人体活动的时候,机体需要的血流量增加,肝脏就排出贮藏的血液,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体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需要的血液量减少,多余的血液则贮藏于肝脏,故《黄帝内经》有“人卧血归肝”之说。肝藏血还表现在调整月经方面,血液除了供应机体营养的需要外,在女孩子体内还会下注血海成为月经,因此女孩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藏血、司血海的功能密切相关,肝有“血海”之称,妇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若肝血不足,血液不溶筋则肢体麻木;血虚生风则头摇震颤;若藏血障碍,还可出现衄血、呕血、月经量过多等症。
3.肝主筋膜
筋膜,就是人体中的韧带、肌腱、筋膜和关节。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筋膜正常的屈伸运动,需要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肝血虚衰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那么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所以筋的功能与肝阴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或者热邪炽盛烧伤了肝的阴血,就会引起肝风内动,发生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严重者会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手足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
正是由于肝脏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旦出现问题,便严重影响孩子其他器官的健康。中医认为,人体的许多常见疾病都与肝脏的功能失常有关。
“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充足,则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延,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双目干涩、视物不清,重则患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症。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方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气不舒,活动迟钝,指甲脆弱、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肝气条达,心平气和”。肝气条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如果肝瘀气滞,则会易生怒火,目光凶灼,脸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不愿听人讲话。
“肝阴足,血气旺”。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要的润滑液。肝阴足,身体轻松,内心自信,不温不火;肝阴虚,则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膝酸软,筋张弛不利,失眠多梦,惊恐不安,烦躁、委屈爱哭,在女性则会表现为过早闭经或经血不止。
总之,肝脏统领健康全局,如果孩子的肝脏出了问题,其他器官就会跟着“倒霉”,所以父母必须要加强对孩子肝脏的护养。
孩子过度疲劳会给肝脏带来损伤
你的孩子是否在平时经常熬夜做作业,过度娱乐,然后再利用周末进行补觉,却感觉自己怎么都睡不够,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身为父母的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很可能是孩子的肝脏在向其发出“过劳”的抗议信号。
疲劳其实是我们身体发出的正常警讯,适度的疲劳是在提醒我们晚上应该舒舒服服地躺到床上,好好睡一觉以储备明天的能量。至于较长期的疲劳感,甚至睡很久还是觉得全身乏力,就有可能是肝脏受到了损伤。
中医认为,丑时是肝脏进行修复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孩子如果不休息,就会导致肝血流量的减少,直接影响肝脏的营养以及氧气的供给,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且一些原来已经受损的肝细胞也会难于修复并加剧恶化,威胁孩子的生命。
所以,肝脏的保养刻不容缓,这就要求父母从孩子的日常作息以及生活态度着手,避免孩子因过度疲劳而带来伤害。因此,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睡眠一定要充足,每天至少保证8小时的睡眠。
(2)调整学习心态,不要过度追求完美,量力而行地制订学习计划。
(3)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学会释放压力,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与朋友、家人进行沟通交流。
(5)适时补充一些益于肝脏健康的食物,如海带、芝麻、黑米、高粱、鱼肉等。
孩子身体好不好,80%取决于脾胃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又健康,但这80%取决于孩子的后天之本——脾胃。脾胃好了,孩子就身体壮。反之则爱生病,不是虚胖就是瘦瘦小小的。
中医讲“脾主肌肉”,如果把脾比做树干,那肌肉就是枝叶。树干粗壮,枝叶自然茂盛;树干瘦小,枝叶当然稀疏枯黄。
中医认为,我们的脾胃互为表里,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们的最主要作用就是运化水谷,也就是消化食物并吸收所含的养分供身体利用。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物质就会吸收得充分,孩子的气血也会旺盛,身体也会健康。如果脾胃功能减退,吸收不充分,孩子就会出现面黄肌瘦、体倦神萎等症状,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脾胃虚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调理。
合理膳食是调理脾胃的重中之重,孩子每天的饮食要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而且荤素要搭配合理,平时多吃水果和蔬菜,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和保证排便的通畅,少吃刺激性、难以消化、生冷的食物。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孩子的肠胃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所以孩子在平时应适量地进行体育锻炼。
另外,按摩相关穴位也可以调理孩子的脾胃,主要穴位有两个,足三里和中脘。
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前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是全身性强壮穴。父母每天适当给孩子按摩足三里穴,可使孩子的消化系统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使面黄肌瘦的状况得到改善。
中脘位于脐上四寸,属于任脉穴,经常按摩能行气活血,清热化滞,健脾和胃,对于缓解孩子食积疳积、腹痛胀满、便秘泄泻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父母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渐向上移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每天2次,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还可以改善孩子的食欲,减少感冒,增强体质。
中医说“命悬于天”,就是命悬于肺“命悬于天”并不是说命运由上天决定,试想一下,人不吃地上的食物还可以活上几天,但是不呼吸天上的空气,连几分钟都活不了,这不就是“命悬于天”吗?人体与天上的空气相连的是肺,因此,命悬于天,就是命悬于肺。
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很高。《黄帝内经》中说肺是“相傅之官”,也就是说,肺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医生要知道人身体的情况,首先就要问一问肺经,问一问“寸口”。因为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所以,各脏腑的盛衰情况,必然在肺经上有所反映,而寸口就是最好的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个点可以了解全身的状况。
肺为华盖,其位置在五脏六腑的最高处,负责气的宣发肃降。中医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一旦肺热或肺寒,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人的气机运行就会受阻,人就会生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
咳嗽有寒热之别,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战,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二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
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的邪气容易进入肺,肺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上。
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不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表现为较严重的肺部疾病。因此,平时感冒发烧,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容易转化成肺炎。
弄清楚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医说“命悬于天”了。
肺为“相傅之官”,孩子养肺从呼吸开始肺在五脏六腑的地位很高,《黄帝内经》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说肺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职责是什么?他了解百官,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主气,主肃降,主皮毛。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还可以把呼吸之气转化为全身的一种正气、清气而输布到全身;同时,肺在人身当中,起到肃降的作用,即可以肃降人的气机。另外,人全身表皮都有毛孔,毛孔又叫气门,是气出入的地方,都由肺主管。
既然肺脏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如何为孩子保护它呢?
1.让孩子学会腹式呼吸
人的呼吸形式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平时我们呼吸的方式是胸式呼吸,但胸式呼吸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占全肺4/5的中下肺叶的肺泡却在“休息”,长年累月地下去,中下肺叶得不到锻炼,长期废用,易使肺叶老化。腹式呼吸却可以弥补胸式呼吸的缺陷,方法为吸气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压缩腹部使之凹入。
需要孩子注意的是,在锻炼腹式呼吸的初期,切忌急于求成地去追求呼吸的深长细缓,不要过于注意自己的呼吸,以防止出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憋气等不良反应。另外,也不能机械地去任意延长呼气时间而缩短吸气时间,否则就会因为肺换气过度而出现头昏、头痛、疲乏等症状,甚至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或酸中毒。
2.让孩子多笑一笑
中医提出“笑能清肺”,笑能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使肺气下降,与肾气相通,并增加食欲。清晨锻炼,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的“清气”,呼出废气,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心肺气血调和的作用,保持人的情绪稳定。夶风小说
3.注重饮食
养肺应多吃玉米、黄豆、黑豆、冬瓜、番茄、藕、甘薯、猪皮、贝、梨等,但要按照个人体质、肠胃功能酌量选用。
4.保持周围空气的清新
我们知道,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吸清呼浊,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保证机体对氧的需求。所以日常生活中,养肺的关键是要保证周围空气的清新,所以应多开窗通风,不要让垃圾长时间在屋里滞留。
藏精纳气都靠肾,给生命提供原动力肾,俗称“腰子”,作为人体一个重要的器官,是人体赖以调节有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物质基础。肾是人体调节中心,人体的生命之源,主管着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黄帝内经》说:“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这就是在肯定肾的创造力。“作强之官”,“强”,从弓,就是弓箭,要拉弓箭首先要有力气。“强”就是特别有力,也就是肾气足的表现,其实我们的力量都是从肾来,肾气足是人体力量的来源。“技巧出焉”是什么意思呢?技巧,就是父精母血运化胎儿,这个技巧是你无法想象的,是由父精母血来决定的,是天地造化而来的。
肾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主藏精,主水液代谢,主纳气,主骨生髓。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的第一大功能是藏精。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主要是藏先天的精气。
精是什么?精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物质。这种物质基本上是呈液态的,所以精为水,肾精又叫肾水。肾还主管一个人的生殖之精,是主生殖能力和生育能力的,肾气的强盛可以决定生殖能力的强弱。
《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生、长、壮、老的各个阶段,其生理状态的不同,决定于肾中精气的盛衰。故《素问》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平素应注意维护肾中精气的充盛,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认为,当生殖器官发育渐趋成熟时,肾中精气充盛,此时产生一种叫天癸的物质,它可以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
2.肾主管水液代谢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这里的津液主要指水液。
《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论》说:“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
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有关,其中肾最为关键。肾虚,气化作用失常,可发生遗尿、小便失禁、夜尿增多、尿少、水肿等。尤其是慢性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肾密切相关。
3.肾主纳气
肾的第二大功能是纳气,也就是接收气。
《医碥》中记载:“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
《类证治裁·喘证》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
气是从口鼻吸入到肺,所以肺主气。肺主的是呼气,肾主的是纳气,肺所接收的气最后都要下达到肾。临床上出现呼吸浅表,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等病理表现时,称为“肾不纳气”。
4.肾主骨生髓
《素问·痿论》中说:“肾主身之骨髓”。
《病机沙篆》指出:“血之源在于肾”。
《侣山堂类辨》认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
这里的髓包括骨髓、脊髓、脑髓。老年人常发生的骨质疏松,就与肾虚、骨骼失养有关。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其物质基础是“精”和“气”,精包括水谷精微和肾精,气是指自然之清气。慢性肾衰患者常出现肾性贫血,就与肾虚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本钱,人体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肾脏将有害物质通过尿排出体外,以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要保持健康、延缓衰老,应保护好肾脏功能。
要想孩子肾脏安,就不能忽视下丹田丹田在人体内有以下三处:
(1)两眉之间的印堂穴称为“上丹田”,这是炼神之所。
(2)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称为“中丹田”,这是炼气之所。
(3)在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称为“下丹田”,这是炼精之所。
历代中医都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这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
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对孩子来说也至关重要。因此,可以说,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另外,经常帮助孩子按摩丹田穴(脐下2~3寸)还可以增强其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肾固本目的,有利于延年益寿。具体方法是把两手搓热,然后在腹部下丹田处按摩30~50次即可。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妈妈这样做,孩子不生病、胃口好、长得高更新,第四章 要想孩子生长后劲足,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