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妈妈这样做,孩子不生病、胃口好、长得高 > 第三章 要想孩子不生病,阴阳协调是根基
  人

  体内外所有的活动都逃脱不了“阴阳”二字,而人体的很多不平衡现象也都可以从阴阳方面来解释。正如家庭和谐才有事业顺利、孩子健康一样,阴阳和谐,孩子才能气血顺畅、内外协调、脉和骨坚。

  孩子健康不健康,阴阳来主张

  人的身体内有两种能量:一为阴,二为阳。阴阳这两种能量必须平衡,身体才会健康。一个人如果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他就会感到寒冷;如果阳的能量多了,他就会感到燥热。《黄帝内经》中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所以,调阴阳先要从寒热开始,寒热平衡了,阴阳也就平衡了。

  不健康的孩子身体存在两种状态:一为寒,二为热。但值得注意的是,寒的状态和热的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时刻都在变化,寒热变化最突出的莫过于感冒。

  感冒是由温度变化引起人体机能障碍导致的,每个人的每次感冒,都会经历风寒和风热两个阶段,孩子也不例外。

  首先,感冒第一时间是给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抑制状态,最明显的表现是体表发冷,要裹紧衣服,有的时候还会流清鼻涕、打喷嚏,这叫风寒感冒,其实,这只是感冒的最初阶段。为什么说这是身体的一种抑制状态呢?因为这时人体处于一种“不足”的状态,气血不能供应体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因此这是一种“属阴”的状态。也就是说,属阴的能量开始控制身体了,而属阴的能量具有抑制收缩的特性。物理上讲物体的特性之一是热胀冷缩。人体也一样,热了,身体就会向外舒张流汗;冷了,浑身起鸡皮疙瘩,身体就会向内收缩,这时人就会打喷嚏、流清鼻涕。

  实际上,感冒的初级阶段,有的时候特别短,几个小时或半天就过去了,由于它太短了,所以很多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但是大家注意,这个阶段实际上十分重要,此时寒邪还没有深入,身体的抵抗机能还有能力迅速将它清除出去,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抢时间解除抑制状态。

  解除抑制作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任何热性的食物、饮料都可以,甚至一杯热水都管用。因为身体本来是由阴和阳这两种能量来控制的,但现在阴寒的能量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它想要独自控制身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温热的东西来增加身体内阳的能量,使阴阳重归平衡。通常,将大葱的根部也就是葱白,切一下,加几片生姜,在水里稍微熬一下(煮开即可,不要久熬,因为要的就是它那种刺激的成分),将熬好的水饮下,就有较好的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葱白和生姜都是温热的食物,它们进入身体之后,会增加体内阳的能量,阳的能量充足之后,身体就会发热出汗,从而使身体内阴阳的能量重新达到平衡。为什么葱白和生姜不宜久熬呢?因为此时寒气只停留在体表,属于肺经,肺经有寒应该宣。宣的意思就是说向外扩散。什么东西容易扩散呢?轻的东西,比如空气。所以葱白和生姜轻轻一煮,气味轻且清,进入身体之后,就像一阵热风狂吹,肺中的寒邪很快就无影无踪了。【穿】 【书】 【吧】

  但如果孩子已经冷得浑身发抖,一点汗都没有,那就要用《伤寒论》中的麻黄汤。通常用苏叶、葱白等就可以了,服用至孩子身上发热,不再觉得冷就可以了。

  最好是能微微出点汗,但是不要出大汗,更不要吹风。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热水袋放在被窝里,放在孩子后背的肺腧穴附近,也就是靠近肺部的脊柱两旁。热水袋要不远不近,以免烫伤皮肤,这样让孩子睡觉可以帮助其阳气生发,使体内的抑制状态得到改善。

  此时,如果孩子咳嗽,可以选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这个方子里面基本都是温药,可以帮助身体组织抵抗,切记不可以用寒凉的药物。否则,寒邪继续深入,孩子体内的抵抗力量开始和外邪展开激烈的斗争,身体就会出现发烧、骨节酸痛、咳嗽等症状,就得送孩子去医院就诊了。

  体内寒湿重是孩子健康最大的拦路虎孩子的身体是纯阳之体,因此无论在什么季节,手脚都应该是温暖的,但现在很多孩子的手脚总是冰凉的,并且舌苔发白,这说明孩子体内寒湿过重。在现代,许多疾病的发生都跟体温低、寒湿重有关。

  引起孩子体温低、寒湿过重的因素有很多,如经常使用抗生素;喜欢喝冷饮,吃凉的东西;总爱在空调房里,很少出去活动;睡觉时不老实,喜欢蹬被子,胳膊老放在外边;光脚走路……

  众多的因素导致孩子体内的寒湿过重,而孩子身体内寒湿重,会影响生长发育,而且常常生病,学习吃力。所以,孩子要想身体健康,就要远离寒湿,温暖身体。

  让身体温暖起来的办法有很多:胡萝卜、苹果等属于阳性食物,可榨汁饮用;安步当车,让身体动起来,为孩子选择几项适合的运动;放弃淋浴,经常泡热水澡;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好习惯……以上这些方法不仅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而且随着免疫力的提高,孩子的身体就能克服许多顽疾,因此,我们一定要帮孩子祛除体内的寒湿祛除,让身体温暖起来。

  防止寒气入侵孩子身体的六种方法病自寒来,但父母又很难完全避免寒气入侵孩子的身体,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这里我给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介绍几种防止寒气入侵的方法。

  1.别让孩子光脚走路

  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肚子痛、拉稀,究其原因,主要和孩子喜欢光脚走路有关。现在大多数家庭铺有木板地、大理石地砖,进门时都要换鞋,但有些孩子没养成习惯,进门把鞋一脱就光着脚走路。中医自古就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养成换鞋的习惯,千万别让其光脚走路,这样可以避免寒气入侵孩子体内。

  2.别在给孩子洗头时做按摩

  有些家长去理发店,觉得洗头时做按摩很舒服,于是回家也学着理发师的样子给孩子干洗按摩:在头发上倒上洗发水,就开始搓揉头发,再按摩头部、颈部。殊不知,按摩使头部的皮肤松弛、毛孔开放,并加速血液循环,而此时头上全是冰凉的洗发水,按摩的直接后果就是吸收洗发水的时间大大延长,张开的毛孔也使头皮吸收洗发水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寒气、湿气也通过大开的毛孔和快速的血液循环进入头部。所以有这种习惯的家长千万要注意,别再在洗头时给孩子做按摩。

  3.顺天而行,不给孩子吃反季节食物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对待家里“独一无二”的宝贝,做父母的往往是宠爱有加,于是,凡孩子爱喝的、爱吃的,家长就不分季节地往家里买。有个7岁的小男孩,在冬天里想吃西瓜,家长二话不说便买了回来,孩子当时是高兴了,可第二天便开始腹泻,捂着肚子喊难受。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时因地地运用,才能让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不生病。如果逆天而行,不分季节、区域地让孩子乱吃一通,那么这种“爱”孩子的方式会毁掉孩子的健康。

  4.睡觉时给孩子盖好被子

  有些孩子睡觉时喜欢把肩膀露在外边,殊不知,这样寒气就很容易从背部入侵。一个6岁的孩子,鼻炎、哮喘总是治不好,分析原因,原来是他在睡觉时肩膀经常露在外面,致使肩膀受凉。肩膀是身体12条经络的源头,肩膀经常受凉的孩子身体往往不太好,易患感冒、咳嗽、慢性鼻炎等。所以,父母要在睡觉时给孩子盖好被子,别让孩子的肩膀露出来。如果是婴幼儿,父母就让孩子睡睡袋,既省事,还不会让孩子受凉。

  5.不在冬天带孩子去游泳

  有些家长不知道如何维护孩子健康,喜欢在冬天带孩子去游泳。从运动的角度看,游泳能扩张胸部,对胸肺有一些好处,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冬天,外界气温低,而游泳时人体体内温度会升高,毛孔也会随之张开,这时候,大量的水湿、寒气会通过毛孔渗入体内。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应该顺应自然,该夏天做的事情最好不在冬天做,所以父母最好不要在冬天带孩子去游泳。

  6.避免让孩子淋雨

  许多孩子喜欢下雨天在外面跑,而父母认为孩子身体很强壮,足以经受这么一点小雨,因此完全不在意。其实,经常淋雨会在头顶和身上其他受寒的部位留下寒气,孩子头顶多半会生成一层厚厚软软的“脂肪”,这些脂肪就是寒气物质。等身体哪一天休息够了,血气上升,就会开始排泄这些寒气。由于长时间累积了大量的寒气,身体需要借助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水的方式将之排除,这时又会由于频繁地打喷嚏、流鼻水而被医生认定为过敏性鼻炎。由此可见,放任孩子淋雨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要排除孩子体内的寒气,请用取嚏法感冒是孩子们常患的疾病。在西医眼中,感冒是由人体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中医却不这样认为,中医并不从病毒、细菌的角度立论,而是认为人之所以感冒是由人体感受外界风寒或风热等邪气而引起的。

  风寒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感冒,当寒气侵入到我们体内时,我们会通过打喷嚏、流鼻涕等方式来排除体内寒气,但我们却时常服用药物来抑制身体的这种行为,导致体内的寒气越积越多,最终诱发严重的疾病。

  其实,在对付孩子风寒感冒时,有一个非常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这就是“取嚏法”,即人为地诱发打喷嚏这一排寒气过程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如下。

  将卫生纸纵向撕15厘米,用手搓成两个纸捻,要稍有点硬度;插入鼻孔,纸捻尖要贴着鼻内上壁,这样刺激性会较强。如果孩子已感受风寒,自然就会打喷嚏,喷嚏的多少取决于孩子感受风寒的程度。打了几个喷嚏后,头会略微出汗,这时风寒已经除去了,孩子的感冒症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另外,有些孩子有过敏症,如鼻敏感或花粉症,都是由以往处理寒气不当、体内积压过多寒气所导致的,用“取嚏法”同样可以排出体内寒气。然后再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配些增强免疫力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等,就可以完全去除病根。

  防止孩子过多出汗,以使阴津内敛俗话说“小孩子屁股三把火”,也就是说小儿为纯阳之体,容易出汗。但出汗有生理、病理之别,前者只要找出出汗的原因并除去就可以了,后者需要引起注意,要避免孩子因大量出汗而失阴精,阳气外耗。

  中医理论认为,汗为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皮肤表面而来的,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气随汗出易成伤津耗气,甚至有损于心血。所以家长一定要搞清楚孩子出汗的原因。

  孩子出汗有自汗和盗汗之分。自汗是指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盗汗亦称“寝汗”,睡时出汗,醒后即止。一般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但是孩子入睡不久,头、胸、背等处出汗,浸湿枕巾、睡衣等,是因为孩子刚入睡体温上升,此时爱出汗的孩子盗汗很明显,这是一种生理现象。比较爱出汗的孩子大多在三四月份或十一月份出现盗汗。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是在夜里12点前(就是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出汗就停止了。中医认为孩子阳气旺盛,前半夜阴气尚未到最盛,前半夜就会出汗,到了后半夜,阴气渐盛抑制了体内的阳气外越,出汗自然就停止了。

  孩子因为疾病而出现出汗的症状时,家长除了请医生检查、治疗外,在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饮食调理。

  自汗时,要注意孩子是否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活动时爱出汗、易患感冒、语声低等。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忌口,平时不要吃生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应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等。

  盗汗时,要注意孩子是否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无泽、两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烦躁不宁等,这些是阴虚的表现。这样的孩子要忌口,不宜吃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多吃一些能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牛奶、鸡蛋、鱼肉、水果、蔬菜等。

  多汗易造成阴津亏损,因此要多给孩子饮水,此外还要勤给孩子换衣被;孩子身上有汗时,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

  “三暖三凉”——正确穿衣的健康法则朱丹溪在《慈幼论》中说:“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是以下体不与帛绢夹浓温暖之服,恐妨阴气,实为确论。”这段话说的就是“下身凉”。

  孩子在16岁之前,血气都很旺盛,但是阴气不足,此时他们下身的衣服宜薄不宜厚,下身过于温暖,则有碍于阴气的增长。

  给孩子穿衣除了“下身凉”之外,还有“两凉”。

  一是头凉。从生理学角度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及神昏。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顺畅。

  二是心胸凉。穿着过于臃肿,会压迫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

  给孩子穿衣还必须注意“三暖”。三暖是指背暖、肚暖和足暖。

  保持背部适当温暖可以减少患感冒的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反而因背湿而患病。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时,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给孩子戴上兜肚,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只有阴阳平衡,孩子气血才会通畅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季节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更替变化,这已经成为规律,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规律,自然界中的万物才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人类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自然也要顺应这个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

  那么,气血是什么样的呢?讲这个问题之前先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中的树木在春天开始长叶子,夏天时枝繁叶茂,秋天时树叶开始凋落,冬天时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干。我们的气血和自然界中的树木一样,在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往外走;夏天的时候气血全在外面,就像树的叶子;一到秋天,气血就开始从外面向里走了;到了冬天,气血都到了里面,外面就相对不足。

  夏天的时候,树上所有的营养都在枝叶上,树根上几乎没有什么营养。而冬天要给树灌溉,是为了在春天让它更好地生发。我们常听人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作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夏天时,我们的气血都到外面去了,它能够通过汗液把体内多余的东西排出去。如果不热,那么人体就很可能成了堆放废物的垃圾场。而冬天的时候讲究进补,最好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因为这个时候气血都在里面,吃了有营养的东西能充分运化,为明年的春发做好准备。如果冬天不进补,那么第二年春天就没有气血供生发。这和树的冬灌是一个道理。

  在冬天储存营养的同时,也会有许多多余的产物,到了夏天发汗的时候,正好把这些多余的产物排出体外。

  可是现在的一些孩子却过着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活,夏天唯恐空调不冷,冬天唯恐暖气不热。如果把自然界的树“请”到屋子里来生存,它也会吃不消的。这样违背四时的生活方式,会造成人体内气血运行混乱,我们就会因此而生病。

  所以,孩子应该要像自然界中的树木那样,顺应四时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身康体健。

  细碎食物是补养孩子气血的最佳来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完成的。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都必须先经过消化道,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后,才能通过消化道内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使各个脏器发挥正常的功能,保证身体的生长发育。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的,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进,这种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充分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两种消化的目的都是将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其顺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西医的营养学里有一种叫“要素饮食”的方法,就是将各种营养食物打成粉状,进入消化道后,即使在人体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吸收。由此看来,消化、吸收的关键与食物的形态有很大关系,液体的、糊状的食物因分子结构小,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滋养我们的身体。

  所以说,只有胃、肠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转变成血液,源源不断地供给全身的每一个器官,而当胃、肠的功能开始减弱,我们就应该往胃、肠输送液体或糊状的营养物质,这样才能很快地消化、吸收,使这些营养物质直接生成血,反过来又滋养胃肠,帮助虚弱的胃、肠恢复其功能。ωWW.chuanyue1.coΜ

  婴儿以及大病初愈孩子的胃、肠功能都比较弱,所以他们更应该多吃细碎的食物,这样才能加快气血的生成,保证身体的健康。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妈妈这样做,孩子不生病、胃口好、长得高更新,第三章 要想孩子不生病,阴阳协调是根基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