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创作与生活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文学家,神宗在位时曾当过宰相。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弄权为私,一生为官清廉,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极为简朴,令人称赞,传为美谈。
王安石虽居宰辅,位极人臣,但一向居家清俭,律己甚严。有一次,王安石儿媳家的亲属萧公子来到京城游玩,特地穿着华丽的衣服,兴致勃勃地来到相府拜见王安石。心想,到了相府,少不得美酒盛宴款待。所以,在一阵热情谈话之后,强忍腹中饥饿,也不想离去,想饱餐一顿再走。谁知待落坐之后,才见只上了几盘家常菜。萧公子心想,一定要少吃菜,少喝酒,以为稍后定有山珍美肴端上桌来。不料,王安石却叫人上汤进饼,用饭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公子,在大失所望之余,仅拣挑了一点饼心咽下肚去,便搁筷了。
然而,王安石却从容无难色地把萧公子剥掉的饼边饼皮夹到碗里吃掉了。王安石这一举动,当即使那位年轻骄横的萧公子面红耳赤,惭愧万分,无地自容,匆匆忙忙地离相府而去。
还有一次,王安石在江宁府任职时,他的夫人曾借了官府一张藤床,用着十分舒适。到丈夫卸任时,夫人不想归还给公家。但王安石心里却很在乎这种事,于是心生一计。一天,他从外面进来,没跟夫人打招呼,就穿着鞋子上了床,仰卧良久,一句话没说,爬起来走了。王夫人一见相爷把床给弄污了,不能再用,这才不得已吩咐仆人,把床赶紧还给了公家。
王安石的面貌是不大好看的,颜色很黑,方而且大,耳长过鼻,左右耳根各有黑子三个。他的性格很简率,不事修饰,奉羊,饮食粗恶,衣服垢污。但他夫入吴氏的性格却和他相反,很喜欢清洁,并且饮食方面也非常讲究。这样性格不同的两个人彼此相互扶持,相互忍让,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携手走完了人的一生。这多少也给现在的人们些许思考与反思吧。
安石在四十七岁那一年,知制诰的时候,吴夫人买了一个妾给他。王安石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少妇,对他笑靥相迎。不过在笑容之中,微露一些惨淡的颜色和勉强的神气。王安石不觉诧异,因问道:“你是那里来的一位女客?”那女子就回答道:“奴家是夫人特地买来服侍相公的。”安石就问道:“你可曾许配人家,为何会流落于此呢?”女子回答道:“妾的丈夫原是大将军的部下。只因为督运官米,不幸而船沉了,家产全行没收,还不足以低债,就把妾身卖去,以作补偿。”王安石听了,就不由得心生同情,问道:“夫人用多少钱把你买来的呢?”女子道:“九十万钱。”于是安石就派人把她的丈夫叫来,领她回去,仍旧配为夫妇,并且连以前夫人所给的买价也不取回,一并送给他们了。
安石再相罢归金陵以后,在六十六岁那一年的春天,就害了一场大病。在病得吃紧的当儿,有两天不能言语,后来醒的时候,就对夫人道:“夫妇之情不过是偶然姻缘的配合。我死后,卿亦不必伤心相思,只需勉力去做些善行,积些功德,就好了。”夫人就边安慰边劝说他道:“你的病并不要紧,不必作此不祥之言啊。”安石就答道:“生死之事不可预测。我只怕突然有一天不行了,临终之时也不能把话交代清楚,只能带着遗憾走。如今乘此机会,有言在先,交代清楚,万一有一天突然撒手而去,也不至于空留遗憾啊。
生活中的王安石有血有肉,感情丰富。政治上的事,众说纷纭,各为其主各秉其说,暂且撇开不谈。我们只想拨开历史的迷雾,抖落政治的纷扰,还原一个生活中的真性情的王安石,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安石是一个很随意的人,他酷爱读书,不拘小节,为人坦荡。曾为韩琦器重时,不拘小节的态度已有所展现。后来,王安石身居相位,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毛病依旧没有改掉。即使是锦袍玉带,出入朝堂,也是一副邋遢相。一天,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跳出来,沿着他的胡须往上爬。皇上看见了,偷偷乐,而王安石还蒙在鼓里。退朝时,大臣赶紧告诉他,王安石却风趣的回答道:“这一只虱子啊,高贵至极,不可轻去,它“屡游相须,曾经御览”,说的大臣都哈哈大笑,仿佛真得了扪虱而谈的魏晋风度。”
王安石不仅衣着上不拘小节,而且在饮食方面也很随意,不大讲究。但是旁人却不相信,有人便传言说他最喜欢食獐子的肉。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忽然一天传进夫人的耳朵里了。夫人听了,满腹的疑惑,心想我和他做了多年的夫妻,从来就没有发现过这等稀奇的事。因说道:“相公平常食物,不大选择。看肉肴尽管吃,但不必一定喜欢那一种。哪会只喜欢吃獐子的肉呢?”边说边去问左右执事的人道:“你们从哪里知道相公喜欢吃獐子的肉?”左右答道:“因为看见相公每次吃的时候,只管吃獐子的肉,而不顾及他物,所以知道他是喜欢吃獐子的肉。”又问道:“当相公吃的时候,獐子的肉是放什么地力呢?”回答道:“恰靠近摆调羹和筷子的地方。”夫人说:“到了明天吃饭的时候,你们且把别种菜摆近调羹和筷子的地方。并且把獐子的肉摆在别的方向,且看相公吃的时侯,待要怎样。”众人照样办了。就见安石果然只吃那摆在调羹和筷子旁边的别种菜,而那放在别的方向的獐子的肉,却原样未动。于是众人至此,才恍然大悟道:“相公吃菜非常简率。只拣靠近身边的吃,并非是一定欢喜吃獐子的肉。不过我们看且他只拣獐子的肉吃得那样得狼形,就不免反而误会,以为他之不择饮食,乃是矫情虚伪所致啦!
据说此趣事被仁宗皇帝听说了,于是决定在宫中搞一次现场测验。测验那天,皇帝让大家钓鱼娱乐,并把做成小球的鱼饵摆在了王安石面前的金盘子里。王安石大概不是垂钓迷,没等大家的垂钓战果摆上桌自己便开吃了,而且居然将金盘子里的鱼饵全吞入肚内。谁知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王安石是个伪君子。人在心不在焉之下也许误食一粒鱼饵,但哪会有人把那些鱼饵全部吃完的?”【穿】
【书】
【吧】
由此竟造成仁宗皇帝再也不喜欢王安石了。所以苏东坡在他的《辩奸论》中骂:“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可见王安石不修边幅等恶习是众所周知的。
再就是他的清高自大,刚愎自用。其能耐学识方面,同代及后人从无异议,王安石自己也颇为自负:“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答曾子固书》)。
晚年的王安石是孤独和寂寞的。爱子王雱的死让他心灰意冷。下野之后,为了求得心灵的宁静,他几乎皈依了佛教。他两次把家产捐给寺庙,都向皇上详细报告财产的来历和数目。其中一个奏章里更是详尽:“臣相次用所得禄及蒙恩赐雱银置到江宁府上元县荒熟田,元契共纳苗三百四十二石七斗七升八合,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二领,小麦三十三石五斗二升,柴三百二十束,钞二十四贯一百六十二交省,见托蒋山太平兴国寺收岁课,为臣父母及雱营办功德……”对于这样清楚申报财产的大臣,皇上哪会不同意呢?何况,皇上与王安石也是龙虎风云,千载一时,君臣情分不浅。
王安石死后,原本的那些盖棺定论,真的能还原一个生活中真实的王安石吗?而今天,他从私人空间,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或许会说,相信历史最终会还原给我一个公正的评判。
第二节好学不倦
王安石平生好学不倦,读书可以说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早在六七岁的时候,王安石就开始读书了,而且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做到过目不忘。后来,他为了谋求进身之路,将来好干一番事业,更是发愤攻读,不辞辛苦。就在他做了官,地位发生变化以后,这种好读书、好研究学问的习惯和兴趣,也始终没有改变。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22岁的王安石考中了进士,被派到扬州做淮南判官。他在官署里,除了办公事以外,就是埋头学习,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牺牲了。有时,他读书一直读到天快亮了,实在支持不住,才稍微休息一下,睡上一两个小时。而后,便匆匆起床,胡乱穿上衣服,就到府里去办公,常常连脸都顾不上洗。因此,人们总见他蓬首垢面,一副奇形怪状的模样。当时,担任扬州知府的是韩琦,他见这个科第出身的属官,如此不修边幅,放浪形骸,就怀疑他夜间饮酒过度,不务正业。日后,韩琦得知王安石所以衣冠不整,形容憔悴,是因为通宵达旦苦读的缘故,心中大为惊奇,从此,便对王安石格外的看重了,并且逢人就夸奖他。m.chuanyue1.com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改任鄞县知县。他一到职,就给自己订了个规矩:一周中拿出两天的时间集中处理公务,其余的全部用在读书和写作上面。他非常勤快,为了多读一些书,不仅忘记了休息、睡眠,就连吃饭的功夫也常常被挤占去了。每当他得到一本新书,就不分昼夜,专心致志地去诵读,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王安石平常最爱吃羊头歛,家里人在他看书的时候就送给他,他就一边看书,一边随手抓羊头歛胡乱往嘴里塞,连用筷子的功夫都没有。有时吃得太多了,他也不觉得,以致每每因为吃羊头歛而发生肠胃病。
鄞县有个书院,王安石有空也常到那里走走,去督促学生们研究学问。当时,他的一个外甥也在这个书院学习,但是这个孩子生性懒惰,不好读书,所以最怕王安石到书院里来。不过,这外甥很摸舅父的底,他得知王安石最爱读书,只要有书看,便什么都顾不得了。于是,他想了很多办法,去搜求新书,送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得书之后,如获至宝,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从此他便只顾看书,很少去书院里了。王安石满以为外甥送书给他,是尊敬他的一种表现,哪里知道外甥这样做,是别有一番用心啊!
王安石读书好追求字眼,即使是一些难懂的古字,他也总要弄个明白。他的这个特长,是远近都是出了名的。一次,扬州知府韩琦接到一封书信,信中多用古字,韩琦和他的属下都看不懂。当时王安石已离开那里了,韩琦很无奈,便笑着对他的部下说:“可惜王安石不在这里了,他倒是颇识些古字、难字的!”后来,王安石经过潜心的研究,还专门写出了一部《字说》流传一时呢。
王安石波澜群书,成效十分显著。多年来,他不仅钻研了大量经史典籍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著作,同时还研究了佛学和道学。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使王安石的眼界越来越宽阔,学问越来越深博了。
人们常常把诗句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字,叫做“诗眼”或“句中眼”,意思是说那句话就好像画的一条龙,而那个字正是龙的眼睛。“诗眼”在诗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用好了,就如同“画龙点睛”一样,可以使诗中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活起来。“诗眼”是格律诗产生后才普遍出现的。一首格调严谨、节奏和谐、形式短小的格律诗,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得下功夫锤炼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诗眼”。
王安石作诗是很注意炼字的,他的诗中有不少被人们称赞不绝的“诗眼”。
有一次,王安石乘船停泊在长江北岸的瓜洲,这里跟京口相对。他要往南岸自己在金陵的住处钟山,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信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第三句中的“绿”字,就是一个出色的“诗眼”,据说王安石在草稿上曾先后改了五次才选定的。他先用了一个“到”字,觉得抽象死板,否定了;后改作“过”字,觉得与“到”字只是在时间和程度上稍有不同,还不能引起人们的实感,又否定了;第三次改作“入”字,仍觉得不能构成鲜明的形象,还是涂掉了;后来改成“满”字,仔细琢磨,依然不满意。就这样,涂了改,改了涂,反来复去,苦思冥想,最后才终于选定了“绿”字。这一个绿字把春风来至江南的景象,形象而生动的活画出来了,使原来的“静景”一下子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动景”。
写诗如绘画一样,应该做到形象含蓄、意味深长。为此,一些优秀的诗人常常巧妙地运用能产生声、色、香、味、触等感觉效果的字,绘声绘色地加以描述,来唤起读者充分的联想,给他们造成如临其境、如闻其身、如品其味的实感。“绿”字所以比先前的几个字用得好,就因为它具有这种造型艺术的特点,使人们仿佛看到大地回春,一片嫩绿的江南画面;同时,又给人带来无限生机,令人感到春风拂面,万象更新,万物又活动起来了。你看,这一字之改,竟把读者引向了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绿”字的妙用,在唐诗中本来就是常见的。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和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这一“绿”字就都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然而,王安石由于专心致志地寻找“诗眼”,并没有想到前人的这些诗例,结果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王安石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就连才华横溢的大学士苏东坡在他面前也得礼让三分。
有一回,苏东坡去王安石那里,正碰上他在书房里整理图书。东坡走进书房一看,只见左右二十四个书橱全部打开着,每个都装的满满的。有些书大概由于长久不翻了,上面竟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东坡见此情景,便笑着打趣说:“看来有些书老相公是从来都不看的,不然上面那会有这么多的灰尘?”
王安石一听,便知道苏东坡是在取笑自己,于是正色道:“你以为我是好藏书而不好读书的人吗?我这二十四橱书,每橱中有上、中、下三层。你可以从中任取一册,不管前后,随便念上文一句,我若答不出下句,就算我没有什么学问。”
苏东坡暗暗思忖:这老头也太不切合实际了!难道这些书你都能记在肚子里不成?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仍觉得不好意思去考他,就说:“这个,晚辈不敢!”
王安石道:“咳,难道你不懂得‘恭敬不如从命’这句话吗”?
王安石这么一说,正合苏东坡的心思。于是,苏东坡有意走到一个积满灰尘的书橱面前,从最下面一层里抽出一本书。他料想这书王安石好久不看了,自然不会记得住,因此也没有细看书名,就从中间揭开,任意念了一句。苏东坡话音刚落,王安石竟随口背诵出了下一句,而且还对这两句话做了透彻的解释。这样反复试验了几次,竟然没有丝毫的差错。苏东坡终于心服口服了,对王安石的博学强记简直赞叹不已。
还有一次,苏东坡因为错续了王安石的两句咏菊诗,着实被王安石教训了一番。事后,当苏东坡明白自己错了,去向王安石道歉时,王安石又一本正经的对他说:“读书人切不可轻举妄动,凡事须细心察理才对。我若不是亲自到黄州看过菊花,怎么敢在诗中乱道黄花落瓣?”满腹文章、才学过人的苏东坡一时无话可说,只得乖乖地站在一旁听着。
如此看来,王安石既有丰富的学识,又举止谨慎,善于细心察理,该不会闹笑话了吧?其实不然。他自己也曾犯过类似苏东坡的错误呢!
有一次,王安石到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去视察工作,当地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请他给看一看,改一改。诗中有这样两句: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王安石看了以后,不觉好笑,心想:这位诗人也太不懂常识了吧!悬在天空的明月怎么会叫唤呢?偌大的一只黄犬又岂能卧于花心?哎,真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啊!于是他淡然一笑,挥笔将原诗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改罢,心中暗自得意,满以为改得恰到好处。
其实,王安石这回倒是恰恰给人家改错了。原来,诗作者的家乡有一种叫做“明月”的小鸟,经常在天空鸣叫,声音清脆动听,特别招人喜爱;还有一种名叫“黄犬”的昆虫,每逢花开之际,常常爬卧在花心上。原诗写的完全符合实际。王安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这一实际情况没有弄清楚,就凭主观臆断,信手乱改,结果闹出了笑话。
王安石知道了这件事情后,羞愧不已,连忙给原诗的作者写信道歉,信中不仅向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惭愧。从这以后,王安石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用功了,没有把握或者是自己不懂得事情,他再也不去主观猜想了。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王安石全传更新,第八章 读书要学王荆公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