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产生之谜
十二生肖,就是指人们的所生年份对应的十二生相,它由十二种动物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包括: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哪年出生的人,哪种动物即是他的属相。我国关于生肖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动物的认知程度,选择了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六种动物进行驯化。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把它们变成家畜,统称为“六畜”。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五谷丰登,因此“六畜”被选入十二生肖也就顺理成章了。除了被驯化的“六畜”,还有一些野生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野生动物里既有人们喜爱的兔、猴,也有人们所厌恶的虎、蛇、鼠。在中国古代,龙、凤凰、麒麟、乌龟被称为“四灵”,而龙则被古人视为最吉祥的动物,象征着富贵吉祥,因此十二生肖中自然也不能缺少龙。
作为一种纪年方法,十二生肖如何创立,何时开始?为什么用十二生肖与地支配合呢?种种问题令历史学家感到费解。纵观古籍文献与考古发现,就生肖起源问题历史学家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华夏民族在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影响下,以部分动物名称配合抽象的十二地支,创造出了十二属相。某些动物还可能来源于古代天文学中对黄道(古人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运行一周年所行进的轨道)附近天空的划分,在分成的十二等份(即十二辰)中,就有巨蛇、蝎虎、飞马等星座名称。
第二种说法:汉代以前我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仅有十二地支纪年法,而北部、西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则长期使用动物纪年。到了匈奴单于呼韩邪(即昭君出塞时的匈奴首领)归汉后,民族文化融合,产生了十二属相。
第三种说法:中国的十二属相是从印度传来的。在现行属相中,只有第三个和第十个两者有所不同:第三个属相,印度是狮,中国是虎;第十个属相,印度是金翅鸟,中国是鸡。其余的都相同,而且排序也一样。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虽然我们一直使用这种纪年方法,但是十二生肖之谜还未被破译。
山西为什么大院多
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把我们的视线迁入了深邃富丽的山西大院。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乔家大院之外,在山西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深宅大院:有被誉为“渠半城”的渠家大院;有号称晋中民居奇葩的王家古宅;有北方近代民居建筑的珍品曹家宅院……为什么山西会有那么多的大院?
山西大院指的是山西境内从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深宅院落,它们各具特色、布局规则,是古代民俗、伦理和建筑的精华。它在总体的布局上是一个对外自我独立、相对隔绝,对内自给自足、亲近自然与家人的大院环境。由于地处大陆的内部,干燥的气候,较为不便的交通,使得山西大院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
大院的诞生同兴盛一时的晋商有着必然的联系。山西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物资交换的要塞,加之地多人少,外出经商成为山西人谋生致富的一种选择。山西人经商的传统由来已久,及至明清时期,晋商已成为驰名的中国富帮,声名达到巅峰。在山西商人走南闯北、财富越积越多的同时,人们对于故乡的眷念似乎也越来越浓。那种植根于人心的儒家文化使得这群商贾们在腰缠万贯后仍然回到故土,大兴土木,建造家园。他们认为只有在故乡,成功才能得以诠释。自古以来,住宅就是一种身份、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坐拥巨资的晋商们便对修建大院情有独钟。
除了山西商人实力强大这一直接的原因之外,朝廷宽松限定也为山西大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封建王朝为了筹集军饷,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人发展的政策,对商人扩充财富和走向仕途创造了条件。人们考取科举,捐纳为官,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商人不得为官的习惯。捐得官衔后的富商们,受到宅第的限制也逐渐减少,于是阔大气派的豪宅如雨后春笋般冒起。而朝廷对于住宅的规定本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松懈,如到了明代正统十二年的时候,朝廷规定住宅可以无限地加深,也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院里套院的深宅布局。
豪华气派的大院在经历过历史的洗涤后,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变化,它本身也是一本值得品读的史书。
中国春节放爆竹之谜
中国民间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关于春节放爆竹的缘由,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古时的人们曾深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这天,“年”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使得老百姓们整日惊慌失措。在一次躲避“年”的出逃过程中,村寨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受到村中老妇的帮助,他许诺为人们驱走“年”。老人在房门上贴了大红纸,点了许多火光,使得屋内通亮,还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了“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一到村庄,看到这个场景,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村民们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从此人们一到除夕这天,便仿照着老人的方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第二天一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祝贺道喜。从此这一风俗越传越广,随着代代的相传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年。
延至今日,除夕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还有一种说法,即古代人们祭祀的时候,在院子里把一些芦苇、松树、竹子等竖起来,再用麻布缠裹着束成一个草把,再用油来浇灌,最后点燃,照亮整个庭院。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照亮食物,防止意外,保太平。民间认为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就是起源于这种古代的礼仪。宋代袁文《瓮牖闲评》中记载:“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宋代的《事物纪原》也有推断:“爆竹燃草起于庭燎。”然而这种说法却终究没有“驱逐鬼怪”来得有吸引力,因此人们也更愿意相信除夕之夜放鞭炮是为了辟邪驱鬼。
不管是辟邪驱鬼,还是文献记载的“庭燎礼仪”,这里面都寄寓了人们对于平安、吉祥的愿景。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春节放鞭炮是一种热闹,一种喜庆,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
门神的由来
门神是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信仰,每逢过年过节,人们便会在门上贴门神像,认为这样可以辟邪除灾,保佑平安。
门神的信仰源自古代的庶物崇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自然崇拜。古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缺乏科学认识,常常无法解释当中出现的诸多现象,便归咎于鬼神所为,鬼怪存在的说法十分盛行。人们在对鬼怪心存畏惧的同时,也开始通过祭祀神来祈福,求保安康。门在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人们时常出入的地方,也是关乎房屋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之物。人们害怕鬼怪打破房门,进入房内,殃及自身,于是便产生了对门的崇拜。《礼记》中关于祭祀大典“五祀”的记载,门便是其中之一。
于是,门的保护神——门神也被人们逐渐地形象化和人格化。相传,在上古的时候,度朔山上住着名叫神荼和郁垒的两兄弟,山上有一棵树荫如盖的大桃树,每天鸡叫时分,他们便在桃树下检阅夜出游荡的百鬼,一旦发现有鬼作恶人间,便会用芦苇做的绳索将其捆绑起来,扔下山去喂老虎,因此鬼怪都惧怕神荼、郁垒。于是人们把二人的形象刻在有“五木之精,能制百鬼”之称的桃木板上,放在自家宅门前来驱邪避祸。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和郁垒,而是一个叫成庆的勇士。书中写道:“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朝,门神的形象被换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恭。《西游记》中记载,东海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命先生打赌,触犯天条,被玉帝处以斩首之罪,唐朝大臣魏征是监斩官,龙王托梦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他在处斩的时候想办法不让魏征前去。第二天,太宗叫魏征陪他下棋,下着下着,魏征打了一个盹儿,竟然在梦中将龙王斩了。龙王痛恨唐太宗失言,从此鬼魂不散,日夜在宫外游荡,向太宗索命。群臣们知道后,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便全副武装,手拿兵器彻夜守候在唐太宗的房门外,那夜相安无事,太宗大喜。但两人守门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命人把二人的像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个做法逐渐地在民间流传开来,秦叔宝和尉迟恭便成了家家户户祭祀的门神。
之后门神的形象越来越多,但多为武将,如关公、岳飞、庞涓等,人们认为武将经历过生死战场,立下过赫赫战功,更能够镇住宅门,驱逐鬼怪。
今天的门神不仅仅是驱魔辟邪的意思,更是一种节日的点缀,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春联源于“桃符”,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刻字,古时的人们挂在门上用来辟邪驱鬼。《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清代《燕京时岁记》上写着:“春联者,即桃符也。”
直到五代时期,书写神名的桃符才有了春联的雏形。史书中记载,公元964年的除夕之夜,后蜀的君主孟昶在桃木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朝时春联仍然叫做桃符,著名诗人王安石就有诗作“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后春联渐渐地被人们看做是文雅之事,逐渐在文人当中流传开来,春联甚至被当做一种礼品来相赠。而此时人们也开始由桃木板上写春联演变为在纸上书写,即“春联纸”。因为桃木是红色的,红色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能够避邪,因此过年时的春联大多写在红色的纸上。ωWW.chuanyue1.coΜ
春联真正在民间盛行起来是在明朝,桃符在此时才被称为“春联”。《簪云楼杂话》中:“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在位时,大力提倡春联,使得春联的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到了清朝,春联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其所寄寓的思想和表达的艺术,于是留下了很多回味无穷的名对佳联。当时,春联已经成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其种类逐渐增多,如不同行业题写不同的春联。春联还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逐渐流传到国外,一些国家也像中国一样,至今还有贴对联的习俗。
“福”字为何要倒贴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窗子上、车上、商店门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一个“福”字,传达了多少福:幸福、福气、福运。
清康熙皇帝为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写下了震烁古今的“长寿之福”,此福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孝庄“请福聚福”,康熙则“送福得福”,所以此福被称为“天下第一灵验之福”。福中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喻“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之意。
“福”的彩头诸多,含义深广,不过,也有人对一个现象感到奇怪,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把“福”字倒贴?
有人说,倒贴“福”字意味着“福到”,是谐音的祝福法。这个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该说法也有一个有趣的来源。
一次朱元璋在京城街头微服私访,正逢过节,他来到城南一处集市上,见不少人在围观一幅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赤着大脚的女子,怀抱西瓜。该图本来是表示农民丰收的喜悦年画,但朱元璋却暗道这不是百姓耻笑自己的皇后大脚吗,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淮西与“怀西”,这不很明显吗?
朱元璋暗暗不快,回宫之后叫人打听是谁画的这幅年画,并将围观的人一一纠察。至于那些没去围观的民众,朱元璋命人在他们的门上贴一个“福”字。然后命令军士就到没贴“福”字的人家去抓人。马皇后听闻此事,为了挽救黎民百姓,偷偷下令叫全城家家户户都贴上“福”字,这样士兵就无从着手了。不过,虽然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但是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倒贴。皇帝大怒,下令要把这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急中生智,说:“这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乐了,知道马皇后是在为那家人开脱,不过取义不错,有好彩头,便免了那家人的死罪。
重阳簪菊花的由来
重阳节,即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又叫老人节,因九九同久久重音,重阳节便含有对健康长寿、生命持久的寄寓。一到重阳,人们便会登高、赏菊、插茱萸等,而簪菊花也是其重要的习俗之一。m.chuanyue1.com
相传,中国汉族女子自古就有簪花的习俗,只是在不同的季节会佩戴不同的花朵。生机盎然的春天人们多簪富贵而艳丽的牡丹、芍药;骄阳似火的夏季多戴清新的石榴花、茉莉花和栀子花;萧瑟凋敝的秋天人们更偏好素雅挺立的菊花、葵花。到了宋代,不同的节令也会插戴不同的花卉,十五元宵之时戴梅花,端午节佩茉莉,立秋戴楸叶,重阳簪菊花。
菊花又名“延寿客”,重阳簪菊,是人们对长生和延寿的一种希冀。唐朝杜牧有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簪菊花这一风俗的盛行。
重阳节簪菊花在唐朝时就有,其后每代相传,实为普及。到宋朝时,人们甚至将彩缯剪成茱萸和菊花的形状相互赠送戴于头上。此时,不仅仅是女子簪花,有些地方男子也可以戴花,而重阳时分,男女老少都可以簪菊。每到重阳之时,人们携伴登高,在山间采一朵菊花插于头上,这俏皮的点缀间无不浸染着对生活的热爱。
人们认为菊花不仅可以增寿,还能够辟邪除灾,同重阳插茱萸这一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传到了清代,在京城的重阳节,人们常常把菊花的枝叶贴在门窗上,这意味着消灾招祥,而它便是簪菊花这一习俗的演变。
中国风水盛行的原因
古代中国人认为,风水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严肃的自然科学。早期的中国人都信仰风水,有文化的人更会亲自投入到风水学的研究中来,把研究风水作为一种兴趣,同时也是为了能在生活中得到更大的便利。在古代,风水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修房建墓,都需要翻看黄历看吉凶,聘请风水师勘察风水。
现代研究表明,古代中国风水盛行有一定理论根据。
1.风水学与气象学的关系
风水学中很多内容是调整居所以适应气候的变化,这说明风水学的理论与古代气象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风水学认为,好的风会给建筑的气场带来好的调节作用,而不好的风会使建筑气场混乱,给居住其中的人带来坏运气。风水师会给住户以建议,调整住房,让有益的风进入,隔离不好的风。而气象学认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在建造房子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趋利避害,这与风水学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略举两例,以说明风水学与气象学的近似。
风水学上讲最好的房屋坐向是坐北朝南,这在气象学上找到了依据。气象学认为,房屋向南能够接受更多的阳光,背靠北方能躲避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风水学认为南方的房子要多开门窗,能使屋内凉爽、不潮湿。气象学也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南方的气温高,空气潮湿,多开门窗通风换气能改善潮热状况,使人感觉更舒适。
2.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关系
风水与生态建筑学关心的都是人类居所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建筑学认为,人类建筑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然生态自身亦是一个具体的建筑结构,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建筑学希望能顺应自然,在此前提之下利用、改造自然,使住宅与大自然共生。可以说生态建筑学强调的是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
风水显然与生态建筑学有着一致的追求,风水学的研究方向也是建筑、自然与人之间最优的搭配。风水观点认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性格、爱好等生命信息,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形状、风格、规模、材质,还有着不同的位置。将两者搭配起来,会生成不同的作用力,造成不同的结果,这结果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有危害的。风水学希望能找到克服不好结果的方法,研究如何才能使人与建筑、自然产生好的作用结果。
3.风水与医学的关系
无论是风水还是医学,都是在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风水是通过调整居住环境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医学是通过调节人体信息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即是说,风水是从人体外部调整人的生命信息,医学是从人体内部调整人的生命信息。
医学调整人体信息是让人体吸收能量,让其与自然相平衡。中医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直接使用植物、矿石、动物等属于不同五行能量的自然界的能量载体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五行平衡,消除疾病。西医也是通过调整人体信息来治疗疾病,不过是间接地采用自然物质治病,不是直接采用自然物质。
4.风水与人体信息学的关系
风水除了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也研究环境与人之间细腻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在风水学中称为命格。
风水把人的出生时间、地点、亲戚关系、生活环境等称为命格。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命格,命格中不同因素共同作用能影响人的命运。风水学命格的内容,在现代人体信息学能找到近似内容。人体信息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与不同的自然能量信息进行对接、交换就会产生不同的正负效应,因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更新,第十四章 民俗未解之谜——凡尘俗事乃生活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