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 第十三章 宗教未解之谜——慈航普度惠众生
  佛教、禅宗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佛教自从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比起其他的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显而易见是最大的。那么,佛教和禅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它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结果呢?

  自东汉时期进入中国以来,经过魏晋的初步传播,到了东晋十六国的时候,佛教得到了很大的推广。随着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对于佛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经文翻译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这种研究无疑要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以及本土的宗教思想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能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到了隋唐时期,在诸多的佛教宗派之中,禅宗是最受广大百姓欢迎的。禅宗自身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性,它更加贴近普通百姓以及儒教士大夫的心理。此外,禅宗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还与它的简单易行有关。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这是慧能大师的一句话,意思大体就是讲禅宗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修炼成佛。禅宗倾向于让信徒自修自悟,靠自身的修炼来逐渐感悟人生,体悟佛性。每个信佛的人都应该具有一颗对佛坚定的心灵,有了这个前提,每个人都可以“识心见性”,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禅宗的这种“自修自悟”的特点就让普通的百姓有机会靠近佛家,因此它才能够深入到普通百姓的心间。

  禅宗并不盛行文字和书面的普遍教导,而是主张因材施教。它除了要对信徒给予面对面的传教说法之外,还要通过一些动作以及手势来教导信徒。这些特点都让禅宗能够避免走进教条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等不好的方向,也因此能够长久地在民间得到发展和深入。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还得到了朝廷以及各地官吏的支持。士大夫对禅宗的青睐主要是基于其玄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论辩的说禅方法。而士大夫的鼎力支持,也为禅宗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缮,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本方。”慧能师傅提出的这种禅宗思想很容易引起普通市民的共鸣,它主张僧人俗人平等,主张出世不二。虽然禅宗也不反对修建寺庙等固定的修禅地方,但是禅宗更加倡导“唯心净土,己性弥陀”,因此能够受到民众的欢迎。

  归纳来说,以上所讲到的禅宗的几大特点就是它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主要原因。无论是儒家士大夫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禅宗在整个中国都拥有着广泛的追随者。正是因为这样的大力支持,禅宗才得以在宋代以后成为佛教在中国的主要流派。佛教和禅宗也因此而立足于中华大地。

  古代入空门谈何容易

  如同现代人入学前、工作前需要履行一套“准入程序”一样,古代人如果想要出家,那也必须严格地遵循出家的规章制度。

  古代的出家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是因为在古代,出家人一般都会受到各方人士的尊敬,出家人的地位非常高。现代人往往以自己结交到高官或富人为骄傲和自豪的资本,而古代人如果能够拥有一个出家人做自己的挚友,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是非常荣幸的事。例如古时候的文人墨客们,特别是名声显赫的大诗人,他们往往都会有几个高僧朋友来共同交流感情,谈论社会与人生。诗仙李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白何人也》写道: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这里的“金粟如来”指的是维摩诘居士。李白将自己与维摩诘居士联系在一起,可见他对佛家是多么的敬重。

  不仅如此,古代出家人的学问也是非常高的,除了要精通平常人所要学习的内容之外,出家人还要学一般人所不懂的佛法。这就要求出家人需要有很高的知识水平。

  此外,在古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皇子,他们见了皇上是一定要下跪的。然而出家人拜见皇帝却是不用下跪的,这是朝廷给予僧人的最高礼遇。

  由上面的一些事例我们就可以了解古代出家人的地位是何等的高尚了。那么如果一个古代人想要皈依佛门,到底需要经过怎样的考核呢?

  就好像我们现代人如果想要上大学或是读研究生都需要参加升学考试一样,古代人如果想要出家为僧或是削发为尼,也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也就是说,在出家之前一定要参加正规的“出家资格认证考试”。如果考试合格,那么皇家就会颁发“出家资格证书”给考试合格者。

  古时候的“出家资格证书”叫做“度牒”,这是国家为那些依法得到僧尼身份的人所发的证明性文件。在唐朝时度牒是用绫素锦素钿轴所制,也就是品官所使用的纶诰。到了北宋度牒就改用纸制,而南宋则使用绢来进行制作。度牒上都会写有僧人的籍贯、年龄、俗名、所入寺院、师父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等。这就像现代人的身份证一样,有了度牒,古代的出家人才算是真正有了合法的出家资格。

  有了度牒的出家人在今后的生活中都享有特定的待遇,如免除兵役、地税以及徭役等等。还有的就是上面我们所提及的一些皇家礼遇,以及受到世人的尊重等等。度牒拥有着如此之大的效用和优待,可想而知,利用度牒来谋取利益的人也是趋之若鹜,甚至有的人还会制造假的度牒。这就好像现代人制造假证书一样普遍。宋朝的时候朝廷会不定期地发放度牒,这些发放出去的度牒都有自身的价格,想得到它的人必须出钱来买。因此,出售度牒也是朝廷丰裕库银的一个渠道。

  既然拥有度牒会给一个古代人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可见出家在古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僧人达摩并非少林功夫的祖师

  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之地,后又因少林武术而闻名天下。早在唐朝时期,少林就以武术和禅宗而享有美名。但是关于少林武术的创始人却一直存在着争议。

  在新派武侠小说中,少林派被奉为武学正宗,达摩和尚也被认为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由于武侠小说的潜移默化,达摩祖师创立了少林武术这一说法可谓家喻户晓,成千上万不喜欢动脑筋的人因此也步入了误解历史的重围里,误以为少林武术是达摩祖师创立的。但实际上,达摩与少林武术并无关系。

  在我国佛教史上,大多数大德高僧都有正史记载,但是如此出名的达摩却找不到丝毫的踪影。并且从《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开始,包括《旧唐书》、《景德传灯录》等一大批著作中,均没有任何一处提到达摩与少林武术有关。

  海外的武术界一般都认为达摩是少林拳法的创始人。达摩是印度人,属婆罗门族大乘佛法一派,全称为菩提达摩,传说他来到中国之时已经150岁。

  据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以及在敦煌出土的《历代法宝记》记载,相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500年左右,有一位名为达摩的高僧从印度来到中国。他从广州登陆,然后一路向北,将其教法传授于中国大陆。为此,梁武帝还特地派人到南京,也就是当时的建业,迎接达摩踏访其国度。

  梁武帝向来信奉佛教,即位之后就大量地修建佛寺,撰写经文,塑造佛像等等。他认为自己对佛教在中国的建设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就问达摩自己的功绩有多高,而达摩却不假思量地说他根本无功德可言。梁武帝诧异,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答曰:“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由于梁武帝久久不能理解达摩此话之意,达摩便离开梁国而渡江到了北魏。他在游览嵩山的少林寺之后感叹此地为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在这里弘扬禅法,还将自己的《楞伽经》传授于寺中之人。然而由于他的禅法不被当时的佛教信徒看重,达摩就面壁九年创制了中国禅宗和少林功夫。

  然而关于达摩祖师之说,多年来在学术界一直持有争议。北京大学的教授张传玺就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名为《少林功夫与菩提达摩无关》的文章。这一论辩给予“少林武术源自达摩”一说强有力的批驳。

  安阳师范学院的马爱民教授经过多种渠道考证也认为达摩不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马爱民在研究之后说,少林武术的真正鼻祖是一位叫稠禅师的武僧,他是河北昌黎人,但是生长于河南安阳。稠禅师也叫僧稠,他在到达少林寺之前就有一身武艺,多年后他成了少林寺的第二代方丈,并且将其武艺传于少林弟子。

  新派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的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倒是确有其人。史书中的张三丰生活在明朝初叶,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还曾屡屡派人请他出山。但是与之共为天下武学盟主的达摩却没有在当时留有任何的历史记载,甚至连明朝的《少林棍法阐宗》中也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达摩老祖与少林武术有什么关系。书中倒是提到一位乐神,但是叫紧那罗,而不是达摩。

  真正把达摩与少林武术联系在一起的却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易筋经》,但是《易筋经》里的说法严重缺乏可信度。作为中国佛教重要派别之一的禅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专修禅定为主,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了佛教其他各宗的烦琐文字,日益兴起。不立文字是历代禅宗大师所公认的教规。倘若承认达摩是禅宗的开山祖师,那么他就应“不立文字”,也就不可能著有《易筋经》和《洗髓经》。没有哪一宗哪一派的开山人会自己立下了规矩而又去带头破坏它,这是一个常识!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易筋经》和《洗髓经》这两本最能证明达摩存在的书没有依据,达摩与少林武术并无关系。

  木棉袈裟身世之谜

  佛教禅宗传宗接代,以木棉袈裟作为代代相传的信物,同时它也是众生顶礼膜拜的对象。那么,木棉袈裟究竟有何来历?

  相传佛教创始之际,一日,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召开大会。会间,释迦牟尼拈起一朵金光闪闪的小花,并且面朝着小花微笑。面对佛祖这一举动,在会的其他众人士皆面面相觑,不知佛祖有何寓意。就在这个时候,迦叶大师冲着佛祖微微一笑,于是佛祖开口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柯迦叶。”

  由于迦叶大师与佛心心相印,心领神会了佛祖之意。于是释迦牟尼将木棉袈裟传与迦叶,此后世代相传,木棉袈裟名声大振。

  袈裟传与达摩后,他由天竺来到中国。正值南北朝之际,达摩自南向北一路传授佛法。某日,达摩大师遇到一位虔诚至极的信徒,他甚至将自己的一个手臂砍断以示其向佛之恒心。达摩为之动容,认为此弟子已经做到了与佛心心相印,于是将袈裟传与他。这位弟子叫做神光,之后达摩师尊为其取法名慧可。

  木棉袈裟由佛祖释迦牟尼传与迦叶,再由迦叶传与达摩,达摩传与慧可,慧可传与僧粲,再传道信。等到唐初,终于传到了第五任大师的手中,他就是弘忍大师。

  到了传第六代衣钵大师的时候,弘忍出了一道题目来考验门中之人。题目要求众门人各自取本心般若之性,并且作出一首偈颂,倘若弘忍大师觉得他已经与佛心心相印,那么就将木棉袈裟传与此人。

  就在数人作出偈颂仍然得不到弘忍大师认可之时,寺内一个目不识丁的行者站了出来。他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在墙上写出偈颂,是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一偈深得弘忍大师之意。既然这位行者领悟到了“见性成佛”,弘忍大师便将木棉袈裟传授与他,并且还秘密给他讲授了《金刚经》。他就是著名的慧能大师。不仅如此,弘忍大师还要求慧能之后不再传木棉袈裟与他人,因为袈裟一日相传,为之而起的争斗就一日不停息。

  为了逃避追逐袈裟之人的迫害,慧能大师向南而去。

  慧能一路南行,路途中曾经遭到一个想要得到袈裟之人的阻挠,这个人叫做慧明。慧明阻挡住慧能不让他前行,于是慧能将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退却。慧明立即上前想要搬起衣钵,不料此衣钵如有千斤的重量,死死地钉在石头之上,无论如何也端不起来。慧明明白自己的修行不足以与佛心心相印,便向慧能大师赔礼,北上而去。途中,慧明还替慧能大师阻挡了前来抢取袈裟之人。之后慧能一路无阻,来到四会,一待就是15年。后又来到广州法性寺。

  传木棉袈裟本为传佛理,然而最终导致禅宗的分派对立也是这件袈裟。后来慧能听从了弘忍大师的教导,没有再传袈裟与后代,而是将其给了女皇武则天。

  女皇得手木棉袈裟之后又传给了几个师傅,相传木棉袈裟最后是由大迦叶掌管着。

  舍利子生成之谜

  2500年前的一个静静的夜晚,佛祖释迦牟尼在无忧树下沉思,他恍然大悟得了道,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宗教。他把佛教的智慧传播给了信徒,在其圆寂以后弟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很多金光闪闪、璀璨酷似明珠、耀眼犹如繁星,而且坚硬无比的物质,这就是舍利子。信徒们把佛祖的舍利子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经研究者发现,舍利子是一种类似于骨质状的结晶物。据佛经记载,得道的高僧在圆寂之后的火化中都会有舍利子遗留下来。舍利子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还不为人知,这是一种神秘而罕见的现象。

  舍利子也名设立罗,它在印度语中称为驮都,中文的意思就是遗骨,是指一个佛门中人生前经过戒、定、慧的修持,再配有自己的大愿力,圆寂火化之后其遗体所留下的结晶物体。舍利子外观并不统一,颜色也各异,有像珍珠一般洁白的,也有像水晶玛瑙一样透明的,甚至还有的舍利子如钻石般透亮晶莹。这些美丽神奇的舍利子从古至今一直是令人膜拜与遐想的天赐之物。

  然而,舍利子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始终是困扰人们的一个大疑惑,也是医学领域以及生物领域所致力研究的课题。到现在为止,关于舍利子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有着多种说法。

  有一篇题为《佛门舍利子本是钙化结石》的文章在某日刊登于香港的一本刊物之上。这篇文章中写到:“因为僧人起居以坐为主要姿态,而吃进体内的又多是植物纤维,不易消化,加之长期取坐姿,体内纤维堆积过多,久而钙化成结石。”文章还指出:“所谓舍利子,其实是人体内的结石,尤以肾结石和胆结石为多。”这种舍利子是胆结石的论断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因为结石是一种很容易粉碎的物质,而舍利子则坚硬无比,有的舍利子甚至久锤不碎。再者,那些留下舍利子的高僧在生前都是体格健康的长寿老者,他们难道会是结石病的患者吗?这种说法很轻易地就被驳倒了。

  另有一种看法是说,佛门中人由于常年吃素,可能会在体内生成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物质,这些生成物就是火化之后留下的舍利子。然而董竟成这位老中医在《法音》中的撰文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说,有的每天坚持吃斋打坐的普通百姓在死后也留下了舍利子,但是一些同样是这种修为的僧人或是佛门弟子,在他们火化之后却没有发现有任何舍利子的存在。台湾的圣严法师也是这样认为,他说:“肉食者死后火化也有舍利子,此与肉食与否无关,凡是修定或是凝心、慑心而达到修身目的的人,烧了会有舍利子。通常说要修持戒、定、慧三学的人,才有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本身是人体分泌物结晶,它有若干程度的神圣和神秘,为佛教徒所重视,但未必是佛教徒的大事,因为这还是属于界内色身的变化,终究不出无常的范围,这才是圣者所重视的。”可见,舍利子的生成与吃素或是打坐的坐姿关系并不大。

  就像圣严法师所讲的那样,佛典对舍利子生成的看法也是如此。以上几种关于舍利子生成的解答似乎都不能让人心服口服。近年来,多次出现得道高僧遗留下来舍利子。如新加坡华人高僧宏船法师,还有93岁高龄的园照法师等。不仅如此,园照法师的心脏甚至久火不化,最终她的心脏烧成了一颗大大的黑色舍利,让人叹为观止!

  关于舍利子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科学与可靠的答案,也许科学最终将为我们解答,抑或,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会领会此中道理。

  张三丰是武当拳的鼻祖吗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此一首《答永乐皇帝》出自张三丰之手。张三丰,名通,号玄玄子,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被誉为武当一派的开天辟地之人。据称此人生性不修边幅,因曾游于宝鸡山中,见有三山之峰,固取“三丰”之号。后因其英名盖世,明英宗曾赐号其“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曾封号“韬光尚志真仙”,另有明世宗封号“清虚元妙真君”。可见,张三丰与武当共同以一“真”字名闻天下。穿书吧

  张三丰生于1247年,据撰写《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的李师融先生研究考证,他卒于1458年。也就是说,张三丰的寿命长达212年之久,这在人类寿命史上实属罕见!另有其他诸种资料显示,确实也都记载了张三丰的寿命为212年。

  据史籍记载,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教与道教的“争论赛”。在此次辩论中,道教遭到了惨败,日后一蹶不振,势力极其微弱。然而100年过去之后,张三丰却在武当山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教门派,即武当三丰派,这也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股源流。

  相传张三丰是武当派创建的鼻祖。据《武当拳术秘诀》载:“本武当三丰之要诀,为武当之正宗。”武当派始于张三丰这一说法在近年的诸多考证和研究之后也得到了专家界的逐步认同。据考证,三丰派主张“守内、崇实、修性、健身”,并且形成了一种“顺其自然、以静制动、技进于道”的武功派别,有“阴阳说”、“五行说”和“太极说”等武当拳法的运用。

  张三丰的理论著述有很多,经后人整理之后汇编入《张三丰先生全集》之中,包括《玄机直讲》、《大道论》和《玄要篇》等名篇。由于之前道教义理艰难晦涩,世人难懂,张三丰因此开始采用相对通俗的文字和歌词的体裁来撰写理论书籍。他的《无根树》24首就是为后人称道的融玄奥的修真理论于脍炙人口的曲词之中的精品。如:【穿】 【书】 【吧】

  无根树,花王幽,贪恋荣华谁肯修。

  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据专家分析介绍,张三丰创制武当拳有三种说法:第一是说张三丰的武功为神明赐予;第二是说张三丰是受到了动物争斗的启示而自创一派功夫,这就是“鸟蛇斗”;但是也有人反对前两种说法,认为张三丰并不是武当派的创始人,武当派拳术的形成是源于少林派的武功。

  其实上述的三种武当拳起源各有各的道理,虽然第一种说法是讲“真武神授”,但是这就如同诸多艺术家与发明家在睡梦中获得灵感一样,有着科学的依据,并不是凭空捏造。

  中国武术分为南北两派,历来有“北尊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它们都是集中华武术之魂的大派。无论武当派是否为张三丰所创立,这一派中国功夫已经享誉全国,名声四海,是谓中华文明之精华。

  谁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以玄奘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位有着多重贡献的高僧,他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语,又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外国,丰富了我国佛经,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所以,他的名气是很大的。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还有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经之人,而且不止一人。

  历史上第一位去西天取经的人是高僧法显,他是现在的山西襄丘人,俗姓为龚,在家中排行第四。当时父母怕养不活他,就把他送进仙堂寺去做小沙弥,希望他能得到佛光的庇佑。

  几十年的修炼,使他对佛学的研究和探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当地学问最深的僧侣。当他发现现存经书有很多错误和残缺时,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他萌生了西行取经求法的念头。

  一天,他在洗脸时,突然看到自己映在水中的衰老面容,便长叹一声道:“若再犹豫,我的夙愿就要化为泡影。”于是,在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的三月,63岁的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动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的西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在这里又有一批僧侣加入。

  他们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阳关,进入白龙滩大沙漠。法显一行不畏艰苦,冒险前行,经过17个昼夜,行程1500里,终于走出了这片死亡之海。

  之后,他们沿塔里木河向西北行进,到乌隶国(今新疆北部),又折转南下,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法显在回忆这段行程时写道:“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行之苦,人理莫比。”

  公元404年,法显和道整终于来到了印度佛教发祥地。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生前居住说法最久的地方。公元410年,法显踏上了归国的征途,他的最后一个同伴道整留居印度不走了,他却大志不改,孤身一人前行。回国后,他被当时江西庐山东林寺的著名高僧慧远接到南京讲经和译经。他历时五年译了经典六部,共63卷,计100多万字。后来,已近暮年的法显迁往荆州,于公元422年圆寂,享年86岁。

  第二位取经人是高僧昙无竭,他本姓李,幽州黄龙人(现辽宁省朝阳市)。据《高僧传》记载,昙无竭很小时就在龙翔佛寺出家,他潜心修炼,遵守戒律,在众多僧徒中表现得出类拔萃,很快就成了龙翔佛寺僧众中的佼佼者。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山西有僧人法显等躬践佛国,从古印度取回真经,于是他立下誓言,决心亲赴西天取经。

  公元420年,昙无竭和僧猛、昙朗等25人,携带法器、食钵等物,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行进。他们先到今天的青海,再出甘肃的河西走廊,穿过新疆吐鲁番东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同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八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五人。

  历经数年,他们最终到达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昙无竭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过印度洋、南海,一行人安全抵达广州。回国后,昙无竭住在江南弘扬佛法,直至去世。《观世音受记经》被他译成汉文后,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古今世人所传诵。昙无竭将在西天取经的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欲传后世,可惜此书早已失传。

  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六部,昙无竭带回的佛经有一部,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他们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而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称颂。

  玄奘西天取经并未得到唐太宗的支持

  一部《西游记》让众多的观众和读者认识了唐三藏和他的四个奇形怪状却无所不能的高徒。多数人都认为,唐玄奘是在唐太宗的隆重告别仪式之后才踏上取经的路途的。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它与历史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事实上,玄奘西天取经的计划最初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支持。这究竟为何?

  玄奘,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今河南偃师人。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他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他曾跟道岳学《俱舍》,跟僧辩学《摄大乘论》,跟玄会学《涅槃》,没过多久就把几位大德的学问悉数领会。僧辩叹道:“你是佛门中的千里马呀,佛法将在你的身上得到大力弘扬,只可惜我们这些老朽看不到那一天了。”玄奘由此誉满京华。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玄奘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

  那么,拥有如此重大意义的西行,为什么唐太宗不答应呢?

  玄奘生于公元602年,他准备到天竺取经之时刚好是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继位。由于朝廷换届,国家不稳定,唐朝的政治环境还处于动荡之中,特别是经常会受到西域突厥人的侵犯。所以唐太宗当时对外并不主张开放,而是限制本国人民与外国人士的交往,以免对政局的稳固与加强产生负面的影响。

  也就是在这个国家周边环境并不安宁的时候,玄奘认识到了到西天取经的重要性,于是他便向唐太宗要求到印度去寻取真经。然而他的请求却被唐太宗拒绝了,理由就是边境不安,对于国民的出入要施加严格的限制。就这样,玄奘几经说服都没能取得唐太宗的支持,他的雄心壮志受到了外力的阻挠。

  然而玄奘并没有因此罢休,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偷渡!唐贞观三年八月,26岁的玄奘,出发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相传当时一个守边境的小士兵被玄奘的远大志向所感动,于是就私下里将他放出境外,还决定同他一起到西天取经。不过这位小兵由于经不起途中的艰难险阻,在半途中就放弃了西行,玄奘则一直坚持走下去。唐太宗曾经多次下令通缉捉拿玄奘,但是都没有成功。

  就这样历经千难万险,玄奘跋山涉水,终于到了梦想之国——天竺。他在此地取经学经,一待就是十几年。

  当玄奘回到大唐时,唐太宗也为他的事迹所感动,在玄奘请罪的时候赦免了他。不仅赦免,唐太宗还想为玄奘加官加冕,然而都被玄奘婉言拒绝了。玄奘从此便在中国大地上传授真经,教诲众人,普度众生。

  玄奘用他莫大的功绩消除了唐太宗原本对他的厌恶。他的雄心与胆识让唐太宗感到万分的崇敬与赞叹,他对大唐所作出的贡献也让唐太宗感动不已。想必连唐太宗自己都没有想到,玄奘居然能够凯旋吧!

  法海原来是高僧

  在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白蛇传》里,法海是个很可恶的和尚,心胸狭隘,公报私仇,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拆散了许仙和白素贞的幸福家庭。其实,这也不全是神话传说,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法海这样一个人。

  明吴郡陈谦的《讷庵随笔》说:“余考法海,金陵人,见颜鲁公《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清末民初编纂的《丹徒县志摭余》也说:“法海洞在京口金山,原臆其为裴头陀栖隐之地。然法海之名见于稗说,妇孺皆知。丹徒县志及金山诸寺‘方外’一门独佚其人。……又杨秉把《杂录》云‘缪雪庄(谟)有《题法海禅师像传》’。”

  唐朝李华的《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中也说,法海是径山大师(俗姓马,名元素,延陵人)的同门师弟,他们都是南京牛头山(今南京市郊牛首山)威法师的传法弟子,这一辈的僧名都带个“法”字。

  抗战前出版的《人名大词典》中“法海”条目写道:“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该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

  因此,真正的法海其人,俗名张文允,丹阳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僧,精通佛理,年少时出家于润州鹤林寺,擅长修建佛寺。

  《白蛇传》是综合清代冯梦龙编纂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本,后经过民间艺人的再加工而成。法海的原型不是历史记载中的法海,而是金山寺祖师的裴头陀。《金山志》上曾记载:“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宋朝诗人张商英有诗道:“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这首诗被制成楹联,如今还挂在法海洞中。说的是裴头陀初来金山寺时,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裴头陀曾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修寺盖屋,重继香火。

  后来裴头陀和法海经民间艺人一捏合,合二为一了。就这样,裴头陀降服白蟒的传说转到了法海名下,《白蛇传》故事中选用法海代替了裴头陀。在现今江苏镇江金山慈寿塔西面悬崖处的法海洞,相传金山寺的开山祖师裴头陀初到金山时就住过此洞。

  乐山大佛历经风雨为何保存完好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雕琢于岷江、大渡河以及青衣江三江交汇处的岩壁之上。乐山大佛又称做凌云大佛,与乐山城隔江水而望,它是唐代留给后世的大型艺术雕像。

  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之佛,他也是在释迦牟尼涅槃后接替其佛祖地位的大佛。唐朝对于弥勒佛的崇拜十分盛行,修建于此时的乐山大佛就是一座弥勒佛,他象征着未来和光明。

  乐山大佛公认高度为71米,其中头部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乐山大佛的头部与山高相齐,脚踏江水,双手抚膝,佛体大而广,依江水而坐,肃穆凌然。

  根据《重修凌云寺记》和《嘉州凌云大佛像记》等史籍的记载,乐山大佛是由海通和尚提议建造的。由于古代的乐山三江交汇之处水势凶猛,水灾造成的悲剧连年发生,海通这才想到要建造造福人间的弥勒大佛来赈灾救济,抚平风浪,安抚众生。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动工,等到大佛修建到肩部时,由于海通的去世,之后的建佛工程一度中断。之后又几经停工和复工,乐山大佛终于在90年后的唐德宗贞元年间彻底竣工。

  乐山大佛已经在人间有千年历史,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石造之佛却在历经风霜之后依旧保存完好,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其实,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叫做红砂岩,这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它的质地比较疏松,是用于雕凿的好石料。红砂岩虽然容易雕凿,却难以经得住建成之后的风化。乐山大佛在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历经风风雨雨,曾经也千疮百孔,但各个朝代都对这座享誉人间的佛像进行过修复工作。

  同时乐山大佛自身的优异排水系统也为它的保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套排水系统远望不见,很好地隐藏于两耳和头部之后,设计非常精巧。“泉从古佛髻中流”,这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咏赞乐山大佛的诗句,讲的其实是乐山大佛自身的排水系统。大佛的头部总共有着十八层螺髻,其中的第四、九层和第十八层都修有横向的排水沟渠。另外,大佛的衣领和衣褶皱之处也修建有类似的排水渠。这些水渠和洞穴很好地履行了千年排水的重任,致使乐山大佛历经千年而不腐,如今依然傲然江水之边,正襟危坐。

  1989年的5月,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乐山地区游玩之后回到家中与亲朋们共享风景照片。就在这时,老人发现其中一张照片中的山形好像一座躺着的佛像,这让在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叹不已。这就是乐山卧佛的发现过程。卧佛以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构成,三座山分别构成了卧佛的头部、身部和腿部。仔细观察头部,简直就是活佛再现,神奇无比。乐山卧佛全长将近1300余米,蔚为壮观。

  如今,乐山大佛的完好保存以及乐山卧佛的再发现,让整个乐山风景区成为世界名胜,乐山大佛已经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这不仅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更是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观音原本为男子

  一提到观音大士,我们的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那个手拿玉净瓶、盘坐于莲花坐台之上的女性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观音大士确为女子之身。然而,在佛教经典的记载中,观音菩萨其实是男子之相。

  据南北朝时期的《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记载说,如来王国之中没有女儿之身,威德是一国之君,他的左右莲花化为两个儿子,其中来自右边的名为宝尚,就是得大势,而另一边就是观世音。另外,《悲华经》译成于南北朝时期,根据此经的记述,观音本是转轮圣王的长子,他的前生是双马神童。这两处记载都是关于观世音的来历,虽然相异,但是对于观世音是男子之身这一说法都有讲到。而且巴基斯坦的《古犍陀罗莲华手观音》中观音的胡须也可以证明,观世音的形象最初为男性。

  那为什么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形象会呈现为女性呢?其由男身转变为女身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其实任何一个宗教要想在他国立足,那就必须与他国的文化相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融合过程。而观世音由男相转变为女相也是这个相容相合过程中的一分子。

  观世音性别在中国的转变有着原始经典的依据。“化身之说”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特色。《佛地论》中就有关于化身的说法:“变化身者,为欲利益安乐众生,示现种种变化事故。”可见,有了化身,佛身就可以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象,而其变换万端的最终目的却都是为了抚慰民众。据《法华经·普门品》和《楞严经》所记载的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中,有数种化身都是女性,如童女神、居士妇女身、丘尼身等。这样看来,佛教的“化身之说”以及观世音的诸种女性化身确实为后来观世音在中国转变为女性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观世音性别在中国的转变符合了中国人民的审美特质。较之男性身体展现出的力量之美,女性给人以身体之美、线条之美、肌肤之美等美感的享受。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其身体本身有着更高的和更加普通的审美意义。所以说观音之身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符合了人民的审美追求力。

  观世音性别在中国的转变也是封建礼教的产物。在中国封建礼教的压制之下,最需要观音救助的便是女子了,而呈现为女相的观世音菩萨则能够让中国的妇女感到更有亲和力,愿意将内心的苦闷向她诉说。

  另外,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总是能够给予孩子比父亲更加显著的关怀和抚爱,这也是母爱之所以历代被传唱的原因。而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与母爱的关怀十分相似,也是因为此,观音为女性之身比男性更具有悲天悯人的特质。

  观世音在中国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确切地讲,到了明朝时期她的女性形象才真正地得以完成转变。而且由上面的探讨可以看出,观音形象的转变并不是偶然的。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扎根,而且让观世音的形象深入到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更新,第十三章 宗教未解之谜——慈航普度惠众生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