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到底有无鬼谷子此人
相传鬼谷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姓王,名诩。此人神秘中透露着深不可测的魅力,关于他的出身民间有很多传说。有说他是村夫庆隆和东海龙女的儿子,又有说他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传说并不足信,但鬼谷先生的神秘面纱至今也未被完全揭开。
认识鬼谷子,我们是从著作《鬼谷子》开始的。但是,人们最早对《鬼谷子》的了解是从《隋书·经籍志》中得来的,但此书的历史真实性不得而知。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鬼谷子到底有无其人?
我们没有在史料中发现直接记录鬼谷子的文献材料,但间接提到他的却很多,其中《史记》的记载颇为引人注意。《史记·苏秦列传》提到,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中又说,张仪“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也就是说苏秦、张仪这两位驰骋战国的纵横家都曾师从鬼谷子。
鬼谷先生的重要学说就是纵横之术,我们姑且从这条线上摸索关于鬼谷先生的一些事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时期大臣主父偃曾学纵横术。博学奇儒王充也曾学习纵横之术,并称此术开山祖师乃鬼谷先生也。这就说明,在汉代,人们对纵横之术的理解也来自鬼谷先生。
西汉刘向、汉魏蔡邕、魏晋皇甫谧、东晋郭璞、南朝陶弘景、唐代李善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间接地提到过鬼谷先生。
美国外交家基辛格的老师施本格乐对鬼谷子的评价是,在当时的历史中,其外交才能和外交技巧的灵活运用,必然使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外交家。
我们通过各种关于鬼谷先生的论述得出这样的结论:鬼谷子确实生活在战国时代,他是一位行踪不定的理论家、实践者。我们可以从苏秦、张仪的生活年代大致推算出鬼谷先生的生活年代。他的一生给我们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纵横之术和其鼎鼎大名的两个高徒。他肯定不是传说中的神仙,他只是一个把自己的智慧传递给别人的普通人。另外,大家会问,为什么他用鬼谷子这个名字?这是一种类似于笔名的东西,这些人不愿意用自己的真实姓名。m.chuanyue1.com
我们要了解一个真实的鬼谷子,务必不要把鬼谷子看成是多么神秘的人物。只有揭开一些掩盖在外表的虚无的东西,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一些事。
嵇康为何被杀
嵇康缘何被杀?两晋的史学家都有记载,但却各有偏颇,不足全信。我们姑且从论证的角度给读者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历史带我们去了解嵇康的生前死后。
第一种说法:祸起吕安一案,后遭钟会陷害。
鉴于嵇康在魏晋时期的影响力,高干子弟钟会欲借嵇康之名提高自己在名士中的地位。但嵇康深恶此人,便对钟会不予理会。钟会由此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偏不凑巧,嵇康的好友吕安有个漂亮的妻子,其兄吕巽垂涎弟妻美色已久,趁吕安外出,将弟妻灌醉进而奸污,并陷害其弟不孝曾殴打母亲。因此,吕安也身陷囹圄。在庭审的时候,一个在幕后等了很久的小人钟会出现了,他告诉司马昭:“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又说,当时曹氏心腹将领毋丘俭起兵造反的时候,嵇康就极力支持。嵇康、吕安平时言论放荡,不拘礼法,有违孝道。做皇帝切不可留这样的人,应尽早除之。帝听会言,遂杀嵇康、吕安。
这个说法有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第一,告吕安不孝,需要有足够的证据,魏晋以孝治天下,不孝乃是大罪,不可妄下结论,必须有吕安母亲的证词才可定罪。第二,就当吕安不孝,但阮籍在母亲服丧期间曾饮酒吃肉,司马昭并没有追究,此案为何一定要治吕安死罪呢?这就有失司法的公正性。
另外,钟会陷害嵇康之词也有不通之处。第一,毋丘俭反叛的时候,嵇康已移居山阳,也就是说嵇康有不在场的证据。第二,魏晋时代名士们大多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强调精神自由,展现个性,如若按此定罪,当诛者何止他们二人?
第二种说法: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嵇康有个特殊的身份,他是曹操的孙女婿。嵇康曾在山阳一住就是十几年。其他地方倒无所谓,山阳这个地方司马氏就比较敏感,因为汉献帝被贬以后就曾在这里居住过。嵇康难道是思故主?这个罪名可不轻,够杀嵇康一千回的。
嵇康从来不与司马氏往来,好友山涛举荐其出任吏部郎,他不光拒绝,还写了与山涛的《绝交书》。司马昭曾欲借嵇康的影响力为自己正名,但嵇康却以“非汤、武而薄周、孔”拒绝,这在名义上已经表达了对司马氏篡位的不屑。更为要命的是,嵇康在当时太有影响力了。他在吕安案被捕入狱以后,三千太学生请愿,而且放出如不释放嵇康,他们愿意和嵇康一起坐牢的话来。这下把司马昭给镇住了,他没有想到嵇康在文士中有如此之高的影响力,这严重地威胁到了他执政的基础。于是,他下定决心必除嵇康,也算是杀一儆百!
综上所述,嵇康的死有两条线,一明一暗。明的一条是吕安一案,暗的是嵇康不与司马氏合作并且反对司马氏篡曹魏天下。两条线就注定嵇康必遭杀身之祸。诸多两晋的史学家掩耳盗铃,替司马氏掩饰罪行,把嵇康的死归罪于钟会的诬陷。这就导致很多迷信正史的人,对嵇康的死因不加怀疑,未能看清事实的真相。
王羲之魂归何处
中国的书法艺术享誉世界,历史上大书法家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人物王羲之。他文武双全,个性鲜明,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他集各家之所长,自创平和自然、委婉含蓄、遒逸劲健的书体,因此有“书圣”之称。而他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但是,兰亭一会两年之后,王羲之因失意于政治,遂称病辞官,至此杳无音讯。关于王羲之到底终老于什么地方,史学家各持一言,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称病离去后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绍兴)。当时的山阴因得益于发达的农田水利工程,山清水秀,人物风流。王羲之深深地被这里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因此,人们认为王羲之终老于此甚合情理。《绍兴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述,说当时王羲之的后人,隋代高僧智永就在绍兴云门山为其先祖扫墓。但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就说,王羲之向往山阴的风土人情终老于此,本身就是一个猜测。另外,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故不能确定绍兴之墓就是其先祖王羲之。
另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的终老之地在诸暨苎萝。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亦有《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的好友,既然提到其为王羲之作碑文,又有“会稽志”的证实,这个说法应该比较可信。但是,人们持怀疑态度的是,《晋书》中的“王”是否是指王羲之?这有待考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嵊县金庭才是王羲之的终老之地。随着对王羲之终老之地的考究,赞成这一观点的学者日益增多,因为支持这个观点的史料很多。
《浙江通志·名胜》记载,王羲之的好友许询在得知友人隐居金庭后,就搬来和王羲之做邻居。于是,王羲之就葬在金陵的孝嘉乡济庆寺。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这里面的“王”、“许”就应该是王羲之和许询。另外,还有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王羲之后人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中有明确的记载,王羲之病逝后,他的子孙因为其喜欢金庭的风土,就把他埋在后世子孙王鉴的宅第附近。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庭是当时很多崇尚隐居的人喜欢去的地方,有道家七十二洞天之称。王羲之辞官后在金陵隐居终老,也是极合情理的。
有关王羲之终老之地,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当我们感叹《兰亭集序》的优美后,有关王羲之的终老之地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骆宾王终归何处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一首《咏鹅》让骆宾王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诗文并茂,尤其擅写诗作,留下《帝京篇》等名篇。让他名扬天下的则是其起草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曌檄》。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后,不由得感叹:“宰相安得识此人?”
公元683年,这时候的骆宾王在其老家浙江的临海县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官。这一年冬天,长期病态的高宗扶鸾而去,遗诏立太子李显为皇帝。因为高宗在位的时候,武氏已代替高宗掌握朝政达几十年,权力的欲望使她无法放弃这眼前的机会,她废长立幼,以便自己独掌大权。为了巩固皇权,她下令排除异己并大肆诛杀唐室勋臣,并设立间谍机构,当时人人以告密自保。整个帝国陷入惶惶不安之中。这时的骆宾王亲眼目睹了武氏集团犯下的种种恶行,心中愤懑不已。于是,他就联合当时仍握有兵权的徐敬业准备起事伐武,就诞生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样义正词严、气势恢宏的檄文,檄文提出了“拥戴李显,匡扶唐室”的政治主张。起义军开始形势很好,后因徐敬业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被武则天派兵围剿。
公元684年,这场历时仅三个月的起义在扬州城下宣告失败。
当天晚上,骆宾王、徐敬业等准备连夜坐船逃往高丽。由于徐敬业的部下叛变,徐敬业被杀,但骆宾王的去向却不为人所知。
一种说法是他被诛杀了。
《资治通鉴》明确地记载了起义军失败后徐敬业、骆宾王被叛军诛杀的场景,《旧唐书》也确认了诛杀骆宾王的事实。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逃跑了。
《新唐书》记载了骆宾王在兵败后逃跑。
在武则天死后,李显即位。为了表扬骆宾王为大唐江山作出的牺牲,他下令郄云卿在全国各地搜集有关骆宾王的诗作,并要求对其兵败后的下落进行详细的调查,遍访骆宾王的好友。起初,郄云卿认为骆宾王可能已被叛军诛杀。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得到的线索越来越多,他便提出了逃跑这个说法。
也有说他出家了。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碰到一个老和尚替他对了两联妙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据说,此人就是骆宾王。但是,后来有人去找再也没有找见。
2005年,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播出专题片《骆宾王》。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骆宾王研究专家骆祥发向媒体公布了自己多年研究骆宾王下落的结果,他说骆宾王兵败被诛杀的论证值得怀疑,因为官方的史册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这本身就值得商酌。他也提到在他家的宗谱上面有关于骆宾王逃出后隐身在江苏南通一带的芦苇荡,辗转一段时间后,客死南通、埋骨黄泥口的记载。
是谁杀死了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李白的临终之作《临终歌》。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回顾和总结,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远大抱负未能实现的叹惜,也流露出他一生没有知音、孤独寂寞的境遇。
关于李白的死因,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搜集各种说法,经梳理之后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说法:年老体衰,饮酒过度所致。李白一生唯有酒与其常伴,是酒让他孤寂的心灵得以抚慰。李白因酒而洒脱,酒因李白而醇香。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足见酒对于他是何等重要。《旧唐书·李白传》中记载:“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种说法:因病去世。晚唐著名文学家皮日休有“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的诗句。郭沫若在其《李白与杜甫》中称,李白从夜郎释放回来,曾游览金陵,肯定往来于宣城和历阳之间。当时,李光弼镇压叛军,李白欲从军报国,可惜行至金陵便旧病复发只能返回,第二年死于李阳冰处,逝前作《临终歌》。
第三种说法:“捞月而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言:“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次称李白因酒醉捞月而死的说法。这个说法符合诗人浪漫的性格。
但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直接而确凿的证据。
探求历史的真相未必只诉求于正史或者文字,仅以此欲得真理,想必也会产生偏颇。但是,我们可以纵观李白一生的经历,在其流放归来后,他精神的寄托是什么?他对自己一生的思考又是什么?从《临终歌》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己不得志的叹惜。
道士陈抟与赵匡胤真的赌过华山吗
相传,陈抟老祖五步定得华山。
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所载:“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陈抟才华横溢,但多次参加科考都没能成功,于是立志永不再考。陈抟曾游历武当,在此地有着“一睡三年不醒”的传奇,之后移居华山。相传陈抟还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李琪和吕洞宾有着比较亲近的交往。
据说唐五代时,赵匡胤在还没有得势之前,还是军队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兵。但是,这位小卒在军中却有着一技之长,那就是下棋。赵匡胤棋艺了得,军中已经别无对手。某日,赵匡胤随军队经过陕西华山,听说这里有一名道士棋艺高超,无人能及。赵匡胤听后心有不服,便上山找到陈抟老祖,想要一决高低。
传说早在赵匡胤儿时,陈抟老祖就见过他,并且一眼认定他有着帝王之相。此次赵匡胤上山找他赛棋,似乎也在陈抟的意料之中。
二人共开三盘。第一盘赵胜,得意之下他要求再下一局,怎料却败在第二盘棋上。赵匡胤不服气,要求再开第三局为定局。陈抟老祖说再来可以,但有条件,要打赌。赵匡胤当即答曰:“以华山为赌!”陈抟就等着赵匡胤这句话出口,于是二人下了最后一盘棋,赵输。“宋太祖三局输华山”之说,由此而来。
赵匡胤信口开河输了华山,陈抟老祖从此以华山为居,终日呼呼大睡。每当醒来一次,都要问旁人现在是谁当皇帝。假如答案不是赵匡胤,陈抟便继续倒下就睡。直到有一日陈抟睡起问罢,知赵匡胤做了天子。这时的华山已经是陈抟老道的了,此后便有“自古华山不纳粮”之说。
相传,陈抟与宋太祖下棋的那个小亭台曾经也是秦昭王与神仙下棋的地方,后汉卫叔长卿也经常在这里下棋。
陈抟老祖一生成就卓越,有诸多名篇著述,还绘制了“太极图”。但是,陈抟与赵匡胤的一段传奇却并无史料记载,更没有二人往来的记载。想必此一段也只是民间传说而已。
陆游与唐婉的裙带关系之谜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诗作尚存9300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他生前就有“小李白”的美誉。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打击,仕途上遭受当权派的排挤,爱情上也给世人留下一声叹息。
唐婉,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她是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后因陆母的原因,两人被迫分离。关于陆游与唐婉是否是表兄妹,学界一直也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齐东野语》记述:“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后村诗话续集》、《耆旧续闻》亦有关于二人关系的记载,大致结论就是,陆游的母亲和唐婉的父亲是兄妹,也就肯定了陆游、唐婉的表兄妹关系。
但从《宝庆续会稽志》里,我们可以查证:唐婉祖籍在山阴,唐婉的父亲叫唐闳,爷爷叫唐翊。但陆母是唐介的孙女,祖籍江陵。两地相隔较远,况且两家并无宗亲关系,陆游和唐婉并不是表兄妹关系。
我们可以从陆游的《渭南文集·跋唐修撰手简》、《宋史·唐介传》以及王珪的《华阳集·唐质肃公介墓志铭》找到一些线索。陆母是江陵唐氏,陆母的爷爷是北宋三朝元老。所以,唐介以下都有正史记载,唐介的孙子的名都是以下半从“心”字命名,如懋、愿、恕、意、愚等。也就是说,唐闳并不是唐介的孙子。那么,表兄妹的关系就无从谈起了。
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有这样的记述:“某氏改适某官,与陆氏有中外。”意思是唐婉与陆游被拆散后,嫁给一个叫赵士程的人。这个赵士程和陆家有亲戚关系。从陆游的《渭南文集·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王明清的《挥后录》以及《宋史·宗室世系表》宗室列传、公主列传中,我们可以认定,陆游的姨母唐氏是宋仁宗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儿媳,赵士程是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所以,表兄妹之说实属讹传。
另外,从陆游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中可以看到,导致陆唐二人分离的原因是唐婉不能生育。这里也有情理不通的地方,不能生育可以纳妾,为何非要弄得生离死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婉可能不是陆母的侄女。
我们大致把各种关于“陆游与唐婉是否是表兄妹”的说法概括于斯。不论野史正史,我们考据的是论证的合理性和历史的真实性,不可偏颇其一,也不可全信,读者斟酌之。
唐伯虎从未点秋香
唐伯虎,又名唐寅,明朝人。此人博学多才,吟诗作画样样皆通,自称江南第一才子。我们印象中的唐伯虎妻妾成群,家财万贯,少年风流,又有“唐伯虎点秋香”这样美丽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唐伯虎是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呢?
唐伯虎出身商贾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唐伯虎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在其20岁的时候,父母、妹妹相继去世,家境从此衰败。幸得好友资助,这才得以用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9岁时他在乡试中以优异的成绩中得乡试第一名即解元,民间称唐伯虎为唐解元就因此而来。30岁他赴京参加会试,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唐伯虎,他无端因科考舞弊案受到牵连,从此心灰意冷誓不踏入仕途。就在人生失意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却是个势利之徒,眼见唐伯虎前程无望,她便提出离婚,夫妻反目。
就在唐伯虎最绝望的时候,苏州名妓沈九娘出现了。她虽然来自烟花之地,但其渴望真爱,也仰慕唐伯虎的才气,两人相见恨晚,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天不遂人愿,沈九娘不久便去世了。唐伯虎悲痛欲绝,发誓再不续弦。
“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明代王同轨的小说《耳谈》,但故事的主角不是唐伯虎而是苏州才子陈元超。此人性格放荡不羁,风流倜傥,无意中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嫣然一笑,遂暗生情愫,就产生了陈元超点秋香的故事。但是,到了冯梦龙手里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唐解元一笑姻缘》。
我们再来关注秋香。历史上确有秋香其人,她也是生活在明朝中期,但是她的年龄至少要比唐伯虎大20岁。这两人之间要发生风流之事实难理解。秋香何许人也?秋香实名林奴儿,是金陵名妓。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一个是当世才子,一个是江南名妓,如果两人发生这么一个点秋香的故事,其爆炸性、影响力可以想见。
不管是小说笔下的陈元超变为唐伯虎,还是冯梦龙的《唐解元一笑姻缘》,都是人们期望通过唐伯虎这样的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来传递中下层知识分子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
康有为死于何人之手
曾经对清末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被称做康圣人的康有为,又名康南海。说起康有为,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历史事件。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里,称康有为是“先进的中国人”。时至今日,还有众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康有为的思想和学术。
今天我们看到的康有为的墓是1985年青岛市人民政府重建的,但还留有当年康圣人的墓碑。而这块碑的碑文上也写得很清楚,当时康有为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康有为的葬礼是由康有为的弟子吕正文和一个被称做赵公的先生来主持操办的。
从当年康有为治丧委员会的一份名单里可以看出,这个碑文的撰写者也在这份名单中。所以,我们要找到康圣人死因,这个碑文所记载的康有为之死的过程应该是比较真实可信的。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康有为之死呢?
说到康有为之死,我们应该回到1923年,康有为结束其长达20年的海外漂泊流亡生活后第二次来到青岛。当时,康有为重回青岛可以说是落叶归根,他每天的生活悠然自得。也许因为有海外生活经历,他遍尝中外美食,对美食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追求。在当年的青岛,康有为完全可以称做是第一号的美食家。康有为经常会光顾青岛有名的饭店,各家饭店也盼望康有为能到自己的饭店里吃饭。但是,康有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点爱好和享受竟然会让他命丧黄泉。www.chuanyue1.com
1927年3月的某一天晚上,康有为来到当年青岛中山路附近的一家粤菜馆——英记酒楼去吃饭。康有为是广东人,在山东能吃到家乡菜,心里特别高兴。饭后,他意犹未尽,又喝了一杯橙汁……
1927年3月31日的凌晨5点30分,康有为在其卧室与世长辞,享年70岁。康有为撒手人寰,却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康有为在青岛离奇地死亡,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所有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一种暗示,那就是康有为是被人下毒致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人下毒要害南海先生呢?
第一种说法:国民党特务下毒。这个说法来自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第二种说法:慈禧太后生前派出杀手害死康有为。据说,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赏银十万两刺杀康有为,其中有一个叫做巫仿的杀手跟随康有为20多年一直寻找刺杀的机会,终于在青岛得逞了。
第三种说法:日本人下毒。但是,这个说法也是毫无证据。
第四种说法:食物中毒。现在,大家一致比较赞成的说法是食物中毒。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发现,海鲜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而橙汁里面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如果这两样东西同时吃进去,会将我们身体里原本没有毒性的砷转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砷,这个砷的另一个名字就是砒霜。鲁菜和粤菜都是以制作海产品著称于世的,在山东康有为去吃鲁菜和粤菜,他的这顿饭里应该有海产品。这样一来,食物中毒的解释就非常合理了。
康有为死亡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一个谜。也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原因,也许这个原因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
徐志摩留下的谜团
徐志摩一生的感情生活和两位女士是分不开的,一个是与之发生淡淡纯情的林徽因,一个是他的娇妻陆小曼。时光匆匆走过,留下徐志摩孤独的身影。就连徐志摩的死也和这两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由于陆小曼在上海的挥霍无度,数次催促徐志摩回上海,两人一见面就吵架,徐志摩负气出走。为了赶上林徽因在北京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演讲,他搭乘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后因大雾飞机坠机,徐志摩不幸遇难,时间是1931年11月19日。
故事没有就这么结束,因为在这之前也就是1925年3月,徐志摩曾把一个小提箱交给著名作家凌叔华,并说,如果哪一天他不幸去世,希望凌叔华给他写一个传记,并说箱子里装的就是写传记的素材。
那么,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从凌叔华写给胡适的一封信里得到这样的信息:箱里的东西不能给陆小曼看,箱子里有徐志摩的日记外加陆小曼的两本日记。徐志摩的日记里记述了当年和林徽因的恋情,陆小曼的日记内容却以骂林徽因的居多。
徐志摩死后留有一个箱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都对箱子里的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尤其是这两位女士。陆小曼因为想整理徐志摩的日记集,急需得到第一手资料。而林徽因不想让徐的日记公开,她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
林徽因知道凭自己是无法得到箱子的,她便请胡适做中间人。胡适以要为徐志摩整理出书为借口向凌叔华索要箱子,凌叔华想到自己也是受亡人之托,不能随便将故人的东西转赠他人,她便把徐志摩日记中一些涉及林徽因的部分私藏起来,其余部分交给胡适。同时,要求胡适把这些东西转交给陆小曼。但是,胡适并没有照办,而是把箱子直接交给了林徽因。
林徽因如愿得到箱子,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徐志摩的日记只有半册。她便把此事告诉胡适,胡适写信告诉凌叔华,希望她把其余部分也交给他,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材料分散而导致研究不便,况且大家都藏一部分资料会使朋友之间产生嫌隙。另外,胡适还答应给凌叔华有关徐志摩日记的副本。在胡适的软硬兼施下,凌叔华最终还是把这些资料给了胡适。
凌叔华最后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就写信给胡适:“我因听说你把箱子已给林徽因,很是着急,里面有小曼的日记,是非很多,但是已经这样,就不必再说了。”
故事的主角相继去世了,但徐志摩留给后人的这个箱子以及箱子里的日记最终落到谁家,却无从知晓,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了。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更新,第九章 文人未解之谜——孤傲书生黯销魂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