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神秘消失的文明 > 惊世发现:游走在梦幻边缘
  帕伦克(Palenque),是玛雅文明最著名的遗址之一,它位于墨西哥国境东南沿海平原,坐落在恰帕斯州北部,帕伦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城市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公元600年至700年间,迄今保存下来的古老建筑多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素有“美洲的雅典”之称,包括古城在内、占地面积达1772公顷的帕伦克国家公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丛林中的明珠:帕伦克帕伦克城自东向西沿河谷地带平缓地延伸11公里多,奥托罗姆河从市中心缓缓流过,一座长50米的拱形引水渡槽横跨河面。城内的神庙、宫殿、广场、民舍等依坡而建,错落有序,形成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群。

  早期的帕伦克历史可以追溯到奥尔梅克文明时期,奥尔梅克文明可能在此建立过一个王朝。玛雅文明古典时期,帕伦克是玛雅西部地区一个大邦,已知最早的统治者是K'ukB'alamI,他于公元431年3月11日登上帕伦克的王位。帕伦克曾于公元599年和公元611年两次被卡拉克穆尔打败。公元615年,12岁的巴加尔二世登160基成为帕伦克国王。巴加尔二世在位时间长达68年,在其统治期间,帕伦克从衰弱中恢复过来,走向强大,进而成为玛雅西部地区政治上的霸主,因此现在历史学家也把巴加尔二世称作“巴加尔大帝”。

  巴加尔二世以后,他的两个儿子强·巴鲁姆二世和K'inichK'anJoyChitamII相继继位,把帕伦克王朝的兴盛时期又延续了40年。从巴加尔二世开始的100年间,是帕伦克的鼎盛时期,今天帕伦克遗迹中的主要建筑物均于此时建成。进入9世纪以后,这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城市居民突然失踪,有的家庭的炉灶上还放着盛有饭菜的锅,郊外田野里倒放着正在耕地的犁,城市建设也就此中断。到公元10世纪,帕伦克城已完全被遗弃。在帕伦克兴盛长达400年的时间里,帕伦克人创造并发展了巨大的都市文明。

  帕伦克城在莽莽热带丛林中沉睡了9个多世纪之后,1746年,一名西班牙神父走进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密林。在密林深处,一座古代都市的废墟突然出现在神父的眼前。废墟上矗立着壮观的石头神殿,神殿里布满了华丽的石膏雕饰。被茂密的树木遮掩的这处玛雅遗迹,最终被命名为帕伦克。在西班牙语中,它的意思是“被帕伦克栅栏围起来的场所”。1839年,美国探险家斯蒂芬斯和他的伙伴卡瑟伍德前往中美洲探险,他们来到帕伦克后,他由衷地赞叹道:“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实在太神奇了!它如此辉煌壮观,无与伦比,我一点都没有夸张。www.chuanyue1.com

  这是一个独特民族冠161神秘消失的文明冕堂皇的遗址……”斯蒂芬斯在游记中对玛雅遗址的描述文字优美,加之,玛雅遗址并没有被破坏,因此,一大批读者纷纷踏上了探访玛雅遗址的道路。他们雇用了一批又一批挖掘人员,试图在玛雅遗址中寻找宝藏,于是,沉睡了近千年的地方开始热闹起来,附近及远处的人家陆续迁到这里定居,在古城遗址上又形成了一座城镇,这就是今天的帕伦克城,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墨西哥的旅游中心。

  帕伦克古城最主要的建筑是一座宫殿和五座神庙,人们把这些建筑称为帕伦克宫、太阳神庙、狮子神庙、铭文神庙等。

  帕伦克宫高高耸立在一个梯形平台上,平台底边长100米,宽80米,四周有4座庭院环绕。王宫外墙用岩石垒砌,内部装饰华丽,四壁有壁画、浮雕和各类雕刻,做工精细,技艺高超。石头天井的拱形设计精确优美,它表明帕伦克人已经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术。

  帕伦克神庙群坐落在奥托罗姆河西岸,虽然规模都不大,但非常精巧。太阳神庙内壁刻有146个玛雅象形文字,至今保存完整。铭文神庙是一座9层的金字塔,底基边长65米,连同神殿高21米,公元675年动工,公元683年建成。神庙正面阶梯顶部有并排5座门的神殿,门侧均有雕刻,神殿内壁刻有600多个玛雅象形文字。

  玛雅考古史上最大的收获,即巴加尔国王的石棺,就是在铭文神庙底部的墓室中被发现的。

  帕伦克人以高超的技术建起了如此精确复杂的建筑,却没有借助任何铁器。仅凭石头工具,他们就创造了高雅不俗的都市文明。帕伦克古城遗址上有20多个大型建筑,迄今为止已经发掘的,只占全部遗迹的7%。现在,发掘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着。虽然帕伦克城市早被废弃,帕伦克人创造的都市文明,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已经化为废墟的帕伦克古城,却记录了遥远的玛雅文明的魅力与骄傲,并成为了打开玛雅文明的一把钥匙。

  铭文神庙底下的秘密在帕伦克的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在金字塔上的“铭文神庙”,这座建筑因藏有一大块的铭刻石而得名。底部的金字塔为正方形,共10层,向上逐层缩小,最底层有梯阶9级,其余有梯阶7级,共72级。“铭文神庙”就建筑在金字塔顶162的平台上。神庙有五个门,走廊上有壁画、浮雕,庙的四壁都雕刻着碑文。可惜,现在还未破译出这些玛雅象形文字,至今尚无人知晓这些碑文的真正含义。这里的建筑物几乎都是平顶或有平台。金字塔的台阶象征通往宇宙的阶梯,这是玛雅建筑的典型特征。千百年来,这座恢宏的建筑默默地耸立在原始森林之中,显得饱经风帕伦克的铭文神庙霜、古老而永恒。在帕伦克遗址被发现后,谁也没有想到,在铭文神庙的金字塔底部竟然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

  这个秘密的发现应归功于墨西哥考古学家亚尔伯托·鲁兹。他在1949年被墨西哥国立考古历史学院任命为帕伦克项目的负责人。在对帕伦克城的考察中,他发现铭文神庙的地面与其他神庙不同,铭文神庙的地板用切割好的大块石板铺成。在后面一间屋子里,有块石板有两排圆形凹陷,里面嵌着石栓。鲁兹认为这可能是供搬开地板用的。他还注意到第二间屋子的后墙一直伸到地板下面。更令人不解的是,地板中间的一块石板上还有两排人工凿出并被石块堵住的孔洞,职业敏感使他预感到莫非这地板下隐藏着秘密?他决定对此神庙进行发掘。

  鲁兹和其他的工作人员移开石板后,眼前的情景简直令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石板下面,他看见了一条塞满沙石的楼梯,并很快发现这是一口楼梯井。对鲁兹而言,现在的任务就是清理楼梯井的沙石了。经过3年辛苦的劳动后,1952年夏季,鲁兹和他的考察队员们终于清理完了楼梯井的沙石,并顺着此通道进入了一间密封的祭室。

  祭室里堆满了祭祀用品,包括玉石耳塞、大量的陶器和两个装满朱砂的贝壳。继续发掘后,鲁兹发现了一座墓室。当打开封死的入口时,出现了高大宽敞的拱形圆顶墓室,墓室中央摆着一口石棺,棺盖重达4.5吨,墓室后壁正中凿一龛,内有一浮雕武士像,左右两壁各有浮雕武士像三尊。打开棺盖,入葬者已变为一具骷髅,他头戴绿玉石面具,颈、胸、手、腕、足等处分别佩有玉制的项链、串珠、指环和小球,左足侧前,置绿玉太阳神偶像等。四周摆放着1000多颗珠宝。

  经考证,陵墓修建于公元7世纪,入葬者为帕伦克最高统治者巴加尔。从陵墓中获取的象形文字以及实物,首次证实了帕伦克当年是玛雅王国的政治中心。玛雅人实行世袭贵族制度,统治阶层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而贫苦阶层则耕种纺织供养贵族。这时,鲁兹和他的考古队员才明白,原来,连接帕伦克碑铭神庙和巴加尔墓室的那条拱形楼梯,其阶梯井共有67级台阶,在墓门封好后,当初建造这座墓室的玛雅工匠,为了不让外人打扰这位国王的长眠,在完工之后,特意用数以吨计的沙石将其填塞。在此后1300多年间,从来没有人知道它巴加尔石棺的存在。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巴加尔石棺上的浮雕,雕刻着一个半躺着、上身向前倾斜、眼睛凝视着前方、伸出两手的男子,有人认为,它表现巴加尔在弥留之际掉进一个阴间怪物的嘴里的情景。也有人认为,这是描绘巴加尔以164一种胎儿的姿势降入地下世界的情景,而从他的尸体上长出了一棵世界树和一只神鸟,整个画面被一个双头的弓形的蛇断开。可以看出,尽管他像太阳下山一样沉入了地下世界,但在石棺两旁刻画的形象却暗示着一种重生的轮回。

  这种种猜测让人莫衷一是,直到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那些了解宇宙飞船构造的人们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石棺上镌刻的人身上穿着一副紧身衣,其头部有弧形物和管子,还有一种类似天线的头部装置。再看他如此奇怪的姿态,仿佛在操纵着某种人们至今无法知晓的控制设备的变速杆或飞机的操纵仪,他的那辆“车”前面部分呈尖状,在车体的尾端是急速喷射的火舌。看来,这个人是坐在一个装置着各种仪表、按钮和管线的、类似宇宙飞船的机械里,在操作某种机器。这种惊世骇俗的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一些历史学家的批评,他们仍然认为,这只是一幅普通的神话图案。

  从常理上来看,直到现代社会,热带原始森林中玛雅人的后裔都没有马或者马车,玛雅人更是连什么是“轮子”都不知道,他们怎么会操纵着飞行器呢?但是,谁又敢保证曾经被认为做过“魔鬼干的活儿”的玛雅人不会让人再次吃惊呢?

  “羽蛇神”现身之地奇琴·伊察古城遗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部,尤卡坦州首府梅里达以东120公里。它是玛雅文化遗址之一。这座古城建于公元435年,11世纪到13世纪城市发展达到顶峰。“奇琴”,玛雅语意为“水中之口”,因地表水多沿石灰岩孔隙渗漏到地下,只有在溶洞顶部岩层塌落的地方才能见到水,成为有水的天然井,故此得名。

  尤卡坦半岛地面河流稀少,因此,有着终年不断流的两眼泉水的奇琴·伊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地的人口中心。早在五六世纪时,伊察人就在靠近两眼泉水的地方定居,他们用其中一个水井的水灌溉农田和饮用,而把另一个奉为“圣井”,圣井就是一口祭井,它由一条274米长,高于地面的石子路连接,当干旱袭击这块古老的土地时,戴着金银珠宝的活人(大多数是孩子)就和无数宗教用品一起被扔入井内,以期感动雨神,缓解旱情。要是谁被投入井中数小时竟然未死,就被尊为雨神旨意的传授者,终身受到崇拜——只是,这种幸运儿实在少得可怜。

  20世纪初,美国人爱德华·汤普森仅用17美元就霸占了“圣井”及周围大片土地。

  后派人从水中盗取上万件金银玉器和其他文物,以高价卖给美国皮博迪博物馆及私人收藏者。墨西哥政府经多年交涉和斗争,才收回部分文物和玉器,现存放于梅里达博物馆。

  奇琴·伊察在10世纪以前是玛雅人的一个重要城邦,后来,墨西哥北部的游牧民族托尔特克人征服了奇琴·伊察,并将其作为圣地。在奇琴·伊察城邦中,他们兴建了武士殿、金字塔、观象台和球场等建筑。这些建筑,既有托尔特克人原有的风格,又保存了许多玛雅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玛雅—托尔特克文化。

  奇琴·伊察武士庙,代表着他们炉火纯青的最高建筑艺术。该庙建于公元11世纪,庙内建有1000根石柱,在武士庙通到圣殿的阶梯顶上,有个斜倚着的人像。当年的祭祀,可能就是把活人的心脏摆在这个被称为“查克母尔”的斜倚着的人像手中的托盘上。如今武士庙的屋顶虽已消失,但那巍然耸立的1000根石柱仍能令人想到当年的气魄。

  天文观象台是玛雅文化中唯一的圆形建筑。它建于一方形台基的中央,高22.5米,内有旋梯连接各层,上羽蛇神金字塔层有精密设计的8个小窗口,通过这些窗口可以观察到春分、秋分落日的半圆。玛雅人十分重视天文观察,他们的天文学知识达到很高的水平。玛雅人通过观察天象,不仅能够相当准确地预测出日食和月食,而且能够测出金星的公转周期。

  在奇琴·伊察一共有7个中美洲蹴球球场,其中金字塔西北的球场是古代中美洲最大的球场,有166米长,68米宽。球场内部两侧166排列着雕刻着球员形象的石板,输球一方的队长被斩首用于祭祀。

  当然,在奇琴·伊察,最为著名的建筑物还是库库尔坎金字塔——“羽蛇神金字塔”。

  “库库尔坎”在玛雅语意为“带羽毛的蛇神”,是玛雅人所崇拜的神祇,由奎特查尔凤鸟羽毛和响尾蛇组合而成。它被视为伟大的组织者、城市的建立者,数学、冶金学和天文学之父,传说是它给百姓带来了文明和教化。此外,它还掌管农业、丰收与降雨,这在干旱的尤卡坦半岛自然意义非凡。

  库库尔坎金字塔建于10世纪,是一座用土筑成的九层圆形祭坛,高29米,周边各宽55米多,最高一层建有一座6米高的方形坛庙,塔的四周各有91级台阶,所有的台阶加上顶层正好是玛雅人一年的365天。台阶的两侧是宽达1米的边墙,北边墙下端,有一个带羽毛的大蛇头石刻,蛇头高1.43米,长达1.80米,宽1.07米,蛇嘴里吐出一条大舌头,颇为独特,在每年春分、秋分这两天的下午,金字塔附近就会出现蛇影奇观:在太阳开始西下的时候,北边墙受到阳光照射的部分,从上到下由笔直逐渐变成波浪形,直到蛇头,宛如一条巨蟒从塔顶向下爬行,由于阳光照射的关系,蛇身有7个等腰羽蛇神三角形排列成行,正好像蟒背的花纹,随着太阳西落,蛇影渐渐消失,每当“库库尔坎”金字塔出现蛇影奇观的时候,古代玛雅人就欢聚在一起,高歌起舞,庆祝这位羽毛蛇神的降临。夶风小说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建造之前,经过了精心的几何设计,它所表达出的精确度和玄妙充满戏剧性的效果,令后人叹为观止:每年春分和秋分两天的日落时分,北面一组台阶的边墙会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弯弯曲曲的七段等腰三角形,连同底部雕刻的蛇头,宛若一条巨蛇从塔顶向大地游动,象征着羽蛇神在春分时苏醒,爬出庙宇。

  每一次,这个幻象持续整整3小时22分,分秒不差。

  这个神秘景观被称为“光影蛇形”。

  奇琴·伊察地处热带,每年3月至9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3月春分,出现雨蛇神“自天而降”的奇景,古玛雅人认为它带来了雨水,便着手耕耘;9月秋分,雨蛇神“升天而去”,意味着旱季开始,此时古玛雅人载歌载舞,以示庆祝。金字塔方位为南偏西17度,春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太阳自正西下落,故奇景出现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玛雅人精密的天文计算与精湛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古代玛雅文化的灿烂成就。

  “中美洲最大的拼图”玛雅古遗址之一——科潘遗址,位于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部大约225公里处,靠近危地马拉边境。遗址坐落在13公里长、2.5公里宽的峡谷地带,海拔600米,占地面积约为15公顷。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森林密布。科潘是玛雅文明中最古老且最大的古城遗址。广场中有金字塔、庙宇、雕刻、石碑和象形科潘遗址文字石阶等建筑,是十分重要的考古地区。

  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文化遗址,却在丛林中沉睡多年,直到被美国探险家发现。1839年,美国探险家史蒂芬斯(JohnlioydStephens)和卡瑟伍德(FrederikCatherWood)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168在墨西哥的丛林中有一个被巫师催眠的美丽公主,在她身边陪伴她的是数不尽的珠宝和黄金。为了探寻宝藏,这两位探险家披荆斩棘,深入浓荫蔽日的雨林之中,然而,他们没有找到被巫师催眠的美丽公主,却发现了一座已荒废千年的古代城市遗址。

  在这座叫作科潘的旧城废墟上,高大的纪念碑被藤条缠绕,湮没在荆棘之中;雄伟的金字塔上长满了粗壮的树木,变成一座座荒丘。史蒂芬斯他们被眼前的这一切惊呆了,科潘遗址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早在公元前1100年,科潘一带就已经有人居住。大约在公元2世纪时,这里也形成了城市。公元426年,一位名叫亚克库克毛的国王成为这座城市的统治者。

  正是在他的治理下,科潘有了第一座神庙,并且逐渐走向强盛。尽管他不是第一个国王,但深得后世诸王尊崇,考古学家把他形容为“科潘的华盛顿”。

  科潘历史上另一位声名显赫的国王是“烟豹”。他和他的儿子“18兔”热衷于开疆拓土,通过战争控制了100平方英里的地方,科潘地区的人口也激增到1万多人。“18兔”在一次战斗中成了对手的阶下囚,在他被杀后,科潘开始走下坡路。

  科潘的最后一个国王亚克斯潘克面对大厦将倾之势却无能为力,公元9世纪时,往日辉煌荡然无存,科潘衰落了。

  科潘的城市中心长约600米,宽约300米,遗址的核心部分是宗教建筑,主要有金字塔祭坛、广场、6座庙宇、石阶、36块石碑和雕刻等;外围是16座居民住房的遗址。最接近宗教建筑的是玛雅祭祀的住房,其次是部落首领、贵族及商人的住房,最远处则是一般平民的住房,反映了阶级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宗教特点和宗教祭祀的崇高地位。

  在广场附近,一座庙宇的台阶上立着一个非常硕大的、代表太阳神的人头石像,上面刻着金星。另一座庙宇的台阶上,是两个狮头人身像,雕像的一只手握着一把象征着雨神的火炬,另一只手攥着几条蛇,嘴里还叼着一条蛇。在山坡和庙宇的台阶上,耸立着一些巨大的、表情迥异的人头石像。据说,玛雅人的第一位祭司、象形文字和日历的发明者伊特桑纳死后,就被雕刻成众神中的主神供奉于此。另一个长1.22米、高0.68米的祭坛上,刻有4个盘腿对坐的祭司。他们身上刻有象形文字,手中各拿着一本书。在这个祭坛的雕刻群中,有用黑色岩石碎片镶嵌成花斑状的石虎和石龟。

  考古学家威廉·法史曾说:“这里的每座神庙都别具一格,没有两座是一模一样的。”更为引人入胜的是,这里几乎所有的建筑上都刻有图像或文字。在著名的“象形文字阶梯”上,2500多个玛雅文字被刻在90个台阶上,成为目前为止数量最大的玛雅文字样本库。在一个被学者们称为“Q圣坛”的纪念碑上,有16位科潘国王的肖像和名字,生动地记录了科潘的历史。威廉·法史不无感慨地说,“科潘的雕刻以及象形文字的书写可以说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科潘缺乏石灰石,建筑科潘石像师们不得不用泥浆来黏合石料,这也使得这里的建筑更容易遭受破坏。正因如此,科潘建筑的保存状况远不如玛雅其他城市。考古学家们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修复了四座建筑。他们把这里的修复工作戏称为“中美洲最大的拼图”。到目前为止,被人们寄予厚望的“象形文字阶梯”仍在修复之中。

  科潘玛雅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长方形球场,地面铺着石砖,两边各有一个坡度较大的平台。现在台上仍有建筑物的痕迹。据考证,科潘的玛雅人在举行祭祀仪式时,要进行一场奇特的球赛,用宗教活动来选拔部落中的勇士。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神秘消失的文明更新,惊世发现:游走在梦幻边缘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