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神秘消失的文明 > 第六篇 玛雅文明 叩问丛林:永不腐朽的编年史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伟大的文明,它不像其他文明那样存在于大河流域,而是存在于茂密的丛林中。这里的人们只有简单的劳作工具,却创造出了众多现在人类都难以建造的建筑奇迹;这个文明与华夏文明相隔万里,在某些地方竟然又异曲同工;这里的人们并不了解近代光学,但是却用水晶制造出了逼真的水晶头骨……这就是灿烂炫目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初为外人所知缘于与大航海家哥伦布的一次邂逅,然而1000多年之后,这个由僧侣、星相家、工匠和农夫所组成的先进社会却忽然神秘地消失了。它为什么会消失?玛雅人去往了何方?让我们带着对玛雅文明的无限好奇,和考古学家一同前往神秘的玛雅遗址,亲睹玛雅人创造的建筑奇迹,寻找隐藏在这些奇迹中的故事和玛雅人下落的蛛丝马迹……哥伦布的“错误”发现玛雅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也是唯一诞生在热带丛林而非大河流域的文明。从公元前1800年左右,玛雅人开始从事农业活动,到公元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毁于殖民侵略者的炮火,玛雅文明延续了3500多年。这个分布在今148叩问丛林:永不腐朽的编年史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乐瓦多这片丛林密布的热带土地上的古老文明曾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玛雅人在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运输工具,而仅仅采用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他们在这里留下了高耸的金字塔神庙、庄严的宫殿和天文观象台,雕刻精美、玛雅文明含义深邃的记事石碑和建筑装饰雕刻,以及众多做工精美的陶器与祭祀用品,精确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系统(太阳历),还有至今仍有待我们去破译的象形文字系统。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无论是奇迹般的崛起和发展,抑或是衰亡和消失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公元9世纪,玛雅文明开始衰落,文字失传,成为一段湮没的历史,令人充满疑惑,同时激发了人们探寻答案的热情。

  玛雅文明之所以走进人们的视线,与大航海家哥伦布“错误”地发现美洲大陆有着很大的关系。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年~1506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毛纺手工业者的家庭,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自幼憧憬并向往东方的财富。哥伦布20岁左右当水手时到过欧洲沿海各国,熟悉大西洋东部海域的航路。他坚信当时盛行的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海岸向西航行可以直达亚洲印度,从而可以得到大量的黄金和香料。为此,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149神秘消失的文明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但都遭到了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并不相信。此外当时欧洲所需要的东方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香料和黄金等,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

  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70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才知道,他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进行了三次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作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

  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里。

  差不多又过了10年,一艘海船从巴拿马前往圣多明各,途中遭遇海难沉没,12个幸存者登陆尤卡坦半岛。两周之后,他们与玛雅人不期而遇,其中5人成为玛雅人祭坛上的牺牲品。逃脱的幸存者回到了西班牙占领区,心有余悸地讲述着他们的历险。欧洲人与玛雅人的首次相遇,就这样定格成为历史的画面。

  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的一朵向日葵”。

  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虽然玛雅人至今仍是墨西哥56个印第安民150叩问丛林:永不腐朽的编年史族之一,居住在尤卡坦半岛等地,但他们人数已不多,而且纯粹的玛雅人更少,大多数已经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民族混血。这些仅存的玛雅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方面仍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但是,玛雅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毕竟是衰落了。

  16世纪殖民征服的烽烟渐渐平息之后,古代玛雅和其他的印第安文明一道被世人完全遗忘了。此后将近200年间,自居为美洲新主人的欧洲人一面大肆宣扬“印第安人无文明”的谎言,一面又把自己毁灭文明的殖民罪行美其名曰“履行文明传播的使命”。直到18世纪末,由于启蒙运动的开展和历史眼光的提高,西方人才又对200年来他们视而不见的美洲文明产生兴趣。玛雅沉睡的密林深处回荡起陌生人的脚步,旅行者到这里寻找传说中的神奇和美丽,探险家到这里寻觅藏匿千年的珍宝,诗人来这里追怀一个杳然的世界,而考古学家想要寻回反映早期殖民者的油画一段失落的文明。

  151神秘消失的文明从南到北,一个个伟大文明的遗迹不断被发现:帕伦克、科潘、蒂卡尔……一座座举世皆惊的千年古城被唤醒:20层楼高的金字塔、遍饰精美浮雕的巨石祭坛、观测天体运行的天文台……一处处不可思议的宏伟建筑屏住了整个世界的呼吸。近两个世纪的玛雅考古成就斐然,虽仍有无数谜团,但一个失落的玛雅世界,终于在被一点一滴地寻回。

  诡异的有字天书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顺着哥伦布的足迹,踏上中美洲土地,来到了玛雅部落。玛雅人向西班牙第一任主教兰多介绍了自己的文明。兰多被玛雅典籍中记载的事情吓坏了,认为这是“魔鬼干的活儿”,于是下令焚毁全部玛雅典籍。

  经过这番浩劫之后,玛雅人一下子神奇地失踪了,他们灿烂的文化也随之成了迷。

  在经历了西班牙传教士疯狂的焚书、时间的变迁和气候的反复无常后,只有三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玛雅象形文字手稿幸存下来:《德莱斯顿古抄本》《科尔特斯古抄本》和《佩雷斯古抄本》。其中,《德莱斯顿古抄本》主要是一篇关于天文学的论文。《科尔特斯古抄本》原本是一本占星术教材,用以协助神职人员进行预言。《佩雷斯古抄本》遗留下来的部分章节是有关仪式方面的。遗憾的是,三部存留下来的著作中没有一部是关于历史的。

  300年后,年轻的美国外交官斯蒂文写了一本《旅行纪实——中美加帕斯和尤卡坦》激起了人们研究玛雅文化的热潮,于是不少人致力于研究16世纪西班牙的那场浩劫后,仅存的三部玛雅典籍和一些石碑、壁画等,然而,玛雅的文字是那样古怪,那样难懂。数百年来,这三部像天书一样的玛雅典籍,吸引着无数想要“打开”它的人。

  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虽然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就相继出现了书写文字体系。然而在美洲大陆上文字体系的出现,似乎比其他大陆的古代文明晚得多。根据传统的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说法,美洲文字的历史不超过2300年,而玛雅文字的历史则更短。最早的美洲文字由墨西哥中部奥克萨卡山谷中的萨巴特克人创造,而玛雅文明是萨巴特克文明之后才崛起的,真正的玛雅文字被认为是在公元2世纪之后才出现的。

  公元250年至公元800年,也就是玛雅人的古典时期,他们在神庙中建立起许152叩问丛林:永不腐朽的编年史多巨大的石碑,这些石碑上布满了用雕刻和绘画书写的碑铭。由于从未发现过这段时期之前的玛雅文字,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些玛雅人的华丽语言可能借鉴了其他的中美洲文明。由于萨巴特克文字出现的时间比玛雅文字出现的时间早很多年,而且,玛雅文明的发祥地距离萨巴特克文明的活动地区很近,所以许多考古学家猜测,玛雅文字也许受到了萨巴特克文字的影响,甚至就是起源于萨巴特克文字。

  玛雅文化中,第一块记载着日期的石碑是公元292年的产物,发现于提卡尔。从此以后,玛雅文字只流传于以贝登和玛雅文字提卡尔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区。5世纪中叶,玛雅文字才普及到整个玛雅地区,当时的商业交易路线已经确立,玛雅文字就是循着这条路线传播到各地的。

  玛雅人有着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书写文字,他们的象形文字体系由许多颇为复杂的图形符号组成,符号共有800多种,大概3万多词汇,语言之丰富令人惊讶。

  这些文字一般是刻在石柱、祭台、金字塔、碑碣和陶器上,此外还被写在树皮和鹿皮纸上。可惜的是,在西班牙人征服中美洲的过程中,成千上万本写在树皮上或鹿皮纸上的玛雅手稿被视为异端,尽数烧光了,目前只有三本幸存下来。它们成为破译玛雅文字的难得线索。

  现在,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静躺了上千年、曾被谣传为是“外星人之语言”的玛雅古文字,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他们所使用的800个象形文字,已有四153神秘消失的文明分之一左右被解译出来。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称、数字、方位、颜色以及神祇的名称。大多记载在石碑、木板、陶器和书籍上。书籍的纸张以植物纤维制造,先以石灰水浸泡,再置于阳光下晒干,因而纸上留下一层石灰。虽然现代还有200万人在说玛雅话,而且其文字中一部分象形和谐音字很像古埃及文字和日本文字,可以比较探讨出其中的异同来,但我们对整个玛雅文字的解译,依然力有未逮。

  1963年,苏俄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26个字母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接着,苏俄数学研究所的斯尔·索伯夫和巴基·斯基洛夫使用电脑,利用庞大的资料文字(约10万字)成功地解读了一篇文章。其基本的内容有宗教仪式、气象现象和农作物等。

  1966年,有人根据已认出的这些玛雅文字,试译了奎瑞瓜山顶上的一块玛雅石碑,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它竟是一部编年史。据透露,编年史中记有发生于9,000万年前,甚至40,000万年前的事情。可是40,000万年前,地球还处在中生代,根本没有人类的痕迹,难怪那些欧洲的宗教狂人认为所介绍的玛雅文明是“魔鬼干的活儿”了。

  神秘的缪斯之歌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典籍的破坏使得玛雅的文字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研究玛雅文化的专家学者不得不另辟蹊径,从西班牙语文献中捕捉玛雅文化的蛛丝马迹。在这些文献中,《契兰·巴兰》(ChilanBalam)丛书最富有代表性。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地区后,传教士们就强迫玛雅人接受西班牙语。他们虽然允许玛雅人说自己的语言,但要求记录书写时却必须完全采用西班牙文字系统。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最终促进玛雅人皈依天主教。

  玛雅人在无奈中采取了“曲线救国”的办法。那些原来希望被用来为天主教宣扬教义的西班牙字母,现在被用以记录玛雅人的历史和文化。《契兰·巴兰》丛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套丛书是由许多村庄各自的史书组成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欧洲人的纸张、西班牙文的字母,写玛雅人的语言,记录玛雅人的历史154叩问丛林:永不腐朽的编年史和文化。

  所谓ChilanBalam,直译是预言家。预言家指玛雅祭司集团中的一种,他们能经常与神沟通,将神的启示或谕告传达给人们;他们还能占卜,预言未来的天上人间之事。整个书名可以意译为通神者说神,讲解各种神秘的知识。它可能是那些幸存的掌握文化历史的玛雅人,向他的同胞讲述自己民族古老的知识。

  《契兰·巴兰》丛书有许多本,每本都是写某一个村镇。比如《马尼的契兰·巴兰》(TheBookofChilanBalamofMani),就是在马尼村写成的。现在知道的有十一二本《契兰·巴兰》的片段,这些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有预言、神话、祈祷,有首领的考试、仪式,有天文学资料、咒语、歌曲,还有时事记录(比如处决、流行病等),最重要的是,还有对玛雅古代历史的编年概述。

  西班牙人在征服玛雅地区之后,虽然禁止了玛雅文字的使用,并开始强制推行拉丁文字,但一些玛雅的祭司仍偷偷地以玛雅文字抄写一些古老典籍,其中一份《波波尔·乌》的手抄本于1702年为一位神父法兰西斯可·席梅内兹在危地马拉一个小镇奇奇卡斯德南哥发现。席梅内兹并没有将之烧毁,反而将它抄写下来,又将之翻译成西班牙文。席梅内兹神父的手抄本与翻译本一直被世人遗忘在危地马拉市圣卡洛斯图书馆的一处角落,直到1854年才由

  asseurdeBourbourg及CarlScherzer发现。两位发现者在几年后出版了法文与西班牙文的翻译,为《波波尔·乌》在世间流传的开始。

  《波波尔·乌》或者叫作“昆切书籍”是南部玛雅地区记录当时状况最完备的图书之一。它保存下来的部分是当时的宇宙起源学说、宗教、神话故事、移民历史以及昆切的历史,他们认为昆切地区的人民是南部高地中最有力量的人种。《波波尔·乌》记载:此处记述了如何一切处于悬止,一切平静,处于静默;一切静止,寂静,而天穹的领域是空洞的。www.chuanyue1.com

  《波波尔·乌》语言与文字风格的优美暗示出由于西班牙的入侵而造成的昆切文化的湮灭,这正是我们今人所遭受的文化不幸。

  玛雅文字有人认为席梅内兹的手稿与原始的内容有出入,最明显的部分就是将后来危地马拉的西班牙政府描述为先前玛雅统治者的继承者。虽然如此,它仍是记录保存玛雅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记载了书中原有的许多玛雅神话和史诗,而且也多少反映了外来文化人对玛雅文化古迹的观察心得。从形式上讲更为规范有序,从内容上讲也更加连贯易懂。ωWW.chuanyue1.coΜ

  总之,《契兰·巴兰》和《波波尔·乌》这两本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玛雅文献核心的奇书,成为学者们参考最多的资料。这两本书,各有特点,但是在性质和内容上具有一种共性。一本是圣书,另一本是占卜者的预言。它们都是得自于玛雅祭司集团的真传。正是因为这个具有专业性的来源,增加了它们的权威性。书中记述的那些久远的神话、编年的历史大事、天文学知识以及那些曾一度秘传于小圈子内的仪式知识,是无法在现代玛雅人的生活中观察到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156叩问丛林:永不腐朽的编年史玉米和可可豆王国玛雅人生活在热带雨林之中,雨林的湿润气候一方面使得玛雅人不必为严寒的冬季而烦恼,他们可以在冬季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为玛雅人种植粮食提供了有利条件。

  玛雅人靠种植玉米、大豆、西红柿、小南瓜、鳄梨、番木瓜等蔬菜和果物为生。玛雅人饲养的动物不多,只有狗、火鸡、蜜蜂和猴子等很少的几样,其肉类来源主要靠狩猎森林里的美洲豹、麋鹿、野猪、大蜥蜴,还有像兔子和乌龟等小动物。海岸地区的玛雅人也吃鱼、贝壳和蜗牛等硬壳类动物,并利用其外壳来制作装饰品。

  在所有的农作物中,对玛雅人最为重要的是玉米。

  玉米本是美洲的一种野生植物,经过了玛雅人的培育,变成了高产的粮食品种。玉米品种多、营养价值高、产量大,不仅是玛雅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后又经欧洲人传玛雅人生活图播,成了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主要食粮,帮助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民度过了无数次的灾荒,对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玛雅人食物的80%是玉米。在中美洲的自然环境下,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190天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年中玛雅农民至少有175天处于农闲中。不仅如此,通过六七个月的实际耕作,农夫可以收获比其家人一年所需还多一倍的粮食。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

  玛雅人烘焙可可豆传统观点认为玛雅人的耕种方式非常落后:他们完全不知道铁器,铜器也极少,生产工具主要是木棒和石斧,石斧用以砍树开地,尖头木棒用以挖坑下种,他们耕种的流程是先伐木,后烧林,再播种,然后每隔几年换一个地方进行玉米种植。

  实际上,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的确,有些地方是使用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但玛雅人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大改进了耕作方式;大多数地方已不再是广种薄收,而采取了相对集约的生产方式。他们兴修水利,在山坡上开辟梯田,在低洼、沼泽地带修筑台田。

  他们还在家居周围辟有菜园或果树园,种植果树或蔬菜。

  他们利用火山灰、鸟粪、人粪肥田增产,用装有长木柄的石铲点种玉米或其他作物种子。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频繁,每个城市内设有规模很大的市场,定期进行交易。各城邦之间和各部落之间亦有贸易活动。布、蜜、蜡、燧石武器、盐、鱼乃至奴隶,都成为交换的商品。尤卡坦缺少金属制品,多从墨西哥等地进货。人们大多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同时,玛雅人也有自己的货币,这种货币不是金银,而158叩问丛林:永不腐朽的编年史是可可豆!据记载,一只兔子的价值是10粒可可豆,而一个奴隶大约需要100粒可可豆。

  实际上,玛雅人所使用的可可豆并不算真正的货币,它只是一种便于计数的交换单位。如,人们从10粒可可豆与100粒可可豆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准确得知一个奴隶可以换多少只兔子。

  玛雅地区的贸易发达。包括地方集市贸易,即以各城邦为中心的集市;区内贸易,即玛雅地区内的各城邦之间的贸易;区际贸易,即西北同今墨西哥地区和东南同今中美洲、乃至南美洲的贸易。农村地方集市贸易多半在宗教节日;城市里天天有集市。集市贸易在专辟的广场上进行,常常按照商品的种类划分成不同的交易区。

  大型集贸中心设有客栈,供远道行商寄宿。

  玛雅地区的贸易之所以活跃,原因一是位于从墨西哥地区到中美洲的贸易通道上。二是物产丰富,拥有多种外区需要的物品,诸如盐、玉石、格查尔鸟羽毛、可可、蜂蜜、豹皮、蛇纹石等。贸易为玛雅人积累了财富,打开了思路,为各城邦(特别是大型城邦)的繁荣昌盛和玛雅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神秘消失的文明更新,第六篇 玛雅文明 叩问丛林:永不腐朽的编年史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