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楼兰古国
1900年,瑞典的一位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的罗布泊考察。他在寻觅水源的路途中居然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城。这座古城在后来发掘过程中又有大量的陶器、文字、钱币、丝织品等文物出土。之后经考证,此处即为史料中所记载的楼兰国。被发现时,它已经深埋在沙漠之中1500余年。
最早记载楼兰一国的是《史记》。其后《汉书·匈奴列传》对楼兰国也有描述:“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楼兰古城形似正方,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它是西域36国中的一个小国家,其都城位于今天新疆的罗布泊西北岸,约于公元前300年时建立。
楼兰古城盛极一时,真正令世界各地人士趋之若鹜和神往的却是它在1500年前神秘消失的原因。事实上,历史上兴起于塔里木盆地一带的所有古城,包括楼兰在内,几乎都是在同一时期,即公元4世纪,消失于茫茫沙海之中。那么,楼兰消失之谜究竟作何解释?
生态恶化说。与中原“黄肠题凑”相似,楼兰文明在繁盛之时也将大片树木砍伐,用来建造神秘而又意味深远的“太阳墓葬”。“太阳墓葬”外形奇幻而优美,壮观而不失神秘。它是由层层圆木相砌而成,整个形状呈现出放射状,由细而粗,排列有序,酷似普照大地的太阳一般。由于树木被大量滥伐,再加上深处内地,其自然气候本来就干燥多风,水源缺乏,最终,这里的生态平衡遭到极大的破坏,沙漠逼近。楼兰人为了逃荒,远离家乡。
战争说。东晋是我国历史上战乱不断的时代,而楼兰古城恰好又生存于此时,又逢其地理位置在军事中的重要性,楼兰国因此也成了各方都想霸占的战略要地。频繁的战争将楼兰文明一洗而尽,民不聊生,楼兰国最终向死亡的墓穴走去。
水源匮乏说。楼兰文明得益于塔里木河的流经,而在东汉之后,由于河流中游的注滨河改道,楼兰国也因此丧失了主要的水源。虽然后来敦煌的锁勒率人竭力将注滨河水引入楼兰区域,但最终还是没能让楼兰摆脱断水的命运。
灾病说。疾病蔓延的速度超过楼兰人逃命的步伐,很多人相信瘟疫是致使楼兰消失的最终原因。相传,这种瘟疫就是可怕的“热窝子病”。一个地域只要有人感染了这种疾病,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必然会将灾难殃及所有成员。楼兰古城的人民就遭遇了这场不幸。
1980年,由穆舜英在新疆发掘的一具楼兰女尸为原本如梦一般的楼兰文明又盖上一层面纱,楼兰文明更显得神秘莫测。试想,在当时怎样的技术才能使一具尸体在3000年后还保存得那样完好?然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高僧法显在公元400年取经时经过楼兰,那时的楼兰古国已是一片苍凉。西域本属于干旱之地,青藏高原的隆起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旱情,沙漠化程度逐渐严重。楼兰文明消失之因至今众家争论不休,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上述的几种原因都不可能单一地将一片辉煌在瞬间摧毁,楼兰古城更有可能是在几种外力的交合之下销声匿迹的。另外,人类的急功近利的本性也是导致楼兰消失的原因之一。
楼兰文明的消失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种遗憾。然而,遗憾过后,人们又不得不加以反思。战争、干旱、气候变暖、瘟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那么,人们是否可以以楼兰为戒,对自身的行为加以适当的反省呢?
“龙城”在何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出塞》为“龙城飞将”打响了名气。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龙城飞将”就是指声名显赫的大将军李广。其实不然,所谓“龙城飞将”,并不是单指李广一人,还包括数击匈奴的卫青,甚至是指代多位抗击匈奴的英雄豪杰。
我们的疑问是,这个“龙城”指的是哪里?
有两种说法:一说龙城是当年匈奴拜祭祖先的地方,位于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二说龙城是指卢龙城,是汉朝右北平郡所在地,位于今天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除此之外,现今的中国大地上共有七座城市被称为龙城,它们分别是濮阳、天水、诸城、太原、常州、柳州、朝阳。
诸多的“龙城”,我们从何入手?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龙城”、“飞将”以及匈奴,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又根据匈奴民族的栖息地位置,除了人们对龙城的两种说法外,上面提及的七个城市中的天水也可以进入“龙城”的范围来作探讨。
以飞将推龙城。很多人认为对龙城的解释中,卢龙城一说较为合理。根据《史记·李将军传》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意思是:李广将军住在右北平,匈奴听说李广被称为汉朝的飞将,于是躲避了他好多年,不敢进入右北平。这种说法其实是按照飞将来解释龙城,认为“龙城飞将”中的龙城是指飞将的居住地,而且这个飞将就是李广。这么说来,河北喜峰口一带的右北平就是龙城。然而,又有人认为飞将不是指李广,而是指卫青。按照卫青的故居来判,他是今天山西临汾人。难道龙城是指临汾?这一说法非常不流行。此外,在甘肃天水有李广墓,那天水又是不是我们所讲的龙城呢?这样看来,想要以飞将推出龙城的所在地,难以一致。
以匈奴推龙城。既然龙城与飞将的链条没有搭成功,只好把龙城与匈奴相接。很多人认为,龙城是匈奴的著名城堡。由于匈奴族把龙作为至高皇权的象征,在城中祭祀龙神,因此将此城称为龙城,而此龙城位于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卫青将军抗击匈奴的龙城大捷也应该指的是这里。然而,此说是否成立,或许今后会有更多的资料来证明。
另外,除了右北平和蒙古国境内之说,还有一种说法,即龙城不是指地方,而是人物。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将原来“龙城飞将”的注释作了修改,“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止一人,而是指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看来,“龙城”究竟在哪,依旧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寻找西夏后裔
“殄灭无遗,以灭之,以死之。”西夏人由于成吉思汗的一句遗言而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西夏王朝从此覆灭。那么,西夏人是否真的被灭绝了呢?如今,在中国还残存有西夏后裔吗?
《辽史·西夏外记》有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拓跋赤辞是党项族拓跋部落的首领,他投降于唐朝,并被皇帝赐予李姓,后带领族人迁徙至庆州,也就是今天的宁夏。后来,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朝廷为了表彰他,又赐李姓。之后,党项族就以夏国为其栖息之地。
党项族于唐代初期逐渐强大起来,夏国是其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王朝,于公元1038年成立。因为位于西方,宋人将其称为西夏。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之后,西夏与南宋、金成三国鼎立之局势,直至公元1227年,西夏才被蒙古所灭。
党项族本是游牧民族,其族人性格刚烈。蒙古大军在进攻西夏之时遭到强烈的抵抗,成吉思汗也因此命丧黄泉。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击,他在临死前发出命令:“殄灭无遗,以灭之,以死之。”因为这句话,蒙古士兵对西夏进行了疯狂的杀戮。不仅如此,蒙古族对西夏的文化也进行了扫荡,包括史籍、文字、历史、皇家陵园等。西夏文明告别于此。
然而,多年来致力于西夏学的学者李范文将他的研究成果透露于世。他说,西夏人其实并没有遭到全部灭绝,一些西夏人逃过了死劫,流亡到尼泊尔或是中原繁衍生息。他们在与汉民族的相处中逐渐融合,一部分人入了汉族,有的人入了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另外,在四川和东南沿海的浙江也有西夏人的足迹。
经过李范文的实地考证,他认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美人谷”的嘉绒藏族就是西夏人的后裔。还有河南濮阳地区也有一支姓杨的西夏后裔。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在宁夏有一个叫南长滩村的小村子中,保留有非常完整的西夏族谱,村众全部姓拓,自称是西夏后裔。
此外,于2000年7月拜祭西夏王陵的李培业,其家中留有多达十部的西夏皇族家谱,分别是《皇族李氏家谱》、《湟郡李氏家谱》、《李氏家乘》、《海敦李氏家谱》《西夏李氏世谱》、《李氏历代世袭图考》、《李氏家乘》、《海东李氏家乘》、《李氏世系表》和《鲜卑族源流通考》。学者李范文在考察完家谱之后认为,李培业有可能就是西夏末代皇族的后裔。
李培业等人是否就是西夏的皇族后裔,还有待考证。然而,西夏人并没有遭到全部毁灭这一点是肯定的,西夏后裔仍旧存在。
契丹为何在历史上消失
像是斩断了原本一望无际的青草原,黄水和土河静静地躺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养育着刚毅而又细腻的北方儿女。有一日,一位来自黄水那边的美丽女子和一位来自土河那边的男子分别骑着青牛和白马,仙衣飘飘地走向两河的交汇之处。相识相恋,融为一体,繁衍生息。
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讲的是1400年前契丹族的起源。后来,经过专家的分析和史料的记载,才对这个传说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女子和男子分别代表的是生存于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他们的图腾分别是青牛和白马。之后,这两个部落逐渐迁徙到两河的交汇之处,并且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契丹。
契丹原意为“镔铁”,坚固而不可摧毁。公元628年,契丹归附于唐朝,进贡纳税,期间也不乏争斗。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辽国疆土广大,是当时宋朝的两倍之多。东部延伸至海,南部跨越长城,北部濒及大漠,西部触之流沙。国强民盛,显露一时之威。契丹王国历经九代帝王之后,公元1125年被金所灭,终于沉寂于世。
契丹王朝拥有两百多年的辉煌历史,曾经叱咤风云,声名远扬。宋军的杨家将就曾经和契丹军队拼死沙场。俄文中的“中国”就是“契丹”,马可·波罗的游记之中也是以“契丹”来代替中国。可见当年契丹声势之浩大,让外国人认为中国就是由契丹所统治。契丹人创立了本民族的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小字之分。契丹国佛教盛行,在山西应县木塔中就发现了佛经、佛画等瑰宝。契丹人的服装显示出其族类的特色,长袍窄袖,圆领左衽。总之,除了拥有强大国力之外,契丹民族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
然而,这么一个骁勇善战的钢钉之族,为何在亡国后就悄无声息了呢?契丹族裔奔向何方?
一位传教士于1922年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座契丹人的墓葬,被发掘时墓葬已经被盗。墓葬有900多年的历史,里面有刻着文字的石碑。后经专家认定,这些无人识别的天书就是契丹族早在700年前就失传的文字。契丹后裔露出冰山一角。
在《辽史》的记载之中,辽国灭亡之后,有一部分契丹末代王室的追随者和一些居住在辽国南部的契丹人存活下来,他们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而且,金朝统治时期,契丹人的势力实际上也不弱,他们投靠于蒙古旗下,并且想要借助蒙古国的力量打败金国,实现契丹民族的伟大复兴。
史学界推测出几种契丹人可能的去向:一种是居住在契丹祖地的人,他们逐渐与其他民族交融,以至于后来忘记了自己的族源;第二种可能是,居于漠北的契丹人在“西辽”灭亡之后,逐渐迁徙到克尔曼地区,最后转化为伊斯兰信徒;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部分契丹人投靠于蒙古国,散居各地。
除了史学界的三种推测之外,有人认为如今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达斡尔人就是契丹后裔。专家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民俗风情,认为达斡尔人继承了很多契丹人的传统,他们有可能是契丹后裔,但证据尚不确凿。另外,还有在云南施甸县发现的使用契丹文字的“本人”。而且在那里的一座宗祠里还有一块牌匾,匾上所刻即是“耶律”二字。但“本人”究竟是不是契丹后裔,还未得到充分证明。之后,又有专家通过DNA对比技术对疑似契丹后裔的“本人”和达斡尔族人作出了鉴定,但由于技术等问题,其结果仍不太明晰。
虽然对契丹后裔的寻找还没有得到最终的定论,但一次次的寻觅和鉴定已经将目标渐渐推进。刚强的契丹民族,其后裔是否也拥有“镔铁”之性情,我们拭目以待。
《红楼梦》大观园在哪里
曹雪芹当年撰写《红楼梦》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著作居然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刘姥姥曾经游览过的大观园当然也属于红学研究的对象。
大观园究竟有没有原型以及大观园的原型在哪里,其实诸如此类的探讨从清乾隆年间就已经有人涉及了。但是,直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对此问题依旧保持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除了有北京说、南京说、西安说等说法之外,还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只是曹雪芹的虚构而已,没有原型可考。总之,此问题始终没有定论。
很多学者依据小说中大观园中的景物和房屋造型特色等,判定大观园的位置在中国的南方。例如,南京城内就有几处疑似大观园原型的地方,如南京小苍山等。我们以“花牌楼”为例。
花牌楼位于何方?据《上元县志》记载:“吉祥街在花牌楼北”、“常府街在花牌楼东”,如此推来,花牌楼就位于南京市太平南路偏北一段。红学家们根据《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推测,花牌楼就是大观园牌坊的所在地。多数人认为“元妃省亲”一段就是写曹雪芹家族的事迹,而且曹雪芹的祖辈也曾多次接驾过乾隆的到来。
在南方说中,还有人指出大观园的原址位于杭州的西溪,而西溪一说则又源自作者之谜。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出自曹雪芹之笔,而是由《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所著。又根据洪升的故里在杭州西溪,再经过其他方面的论证,最后得出大观园的原型位于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溪。
除了南方之外,大观园原址之争还存在于北方的城市中,如北京和西安这两座古老的皇城。刘姥姥曾经在游览大观园时说道:“在这长安城中……”这又使得众多的红学家认为,大观园原型应该是在古城西安。
83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以北京市宣武区南二环路为地点,根据小说中所描绘的景致在这里建造了一个高雅优美的古典园林。这就是电视剧中的大观园所在地,其原址为明清时期的皇家菜园,明代还在这里设立“嘉疏署”。“北京大观园”的修建对于《红楼梦》中的原型描写十分注重,例如绿竹满园的潇湘馆,富贵尊荣的怡红院等。由于此版电视剧《红楼梦》让众多红学爱好者痴迷不已,再加上自从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只能通过在文字间游转来感受心中的大观园,而无法付诸于实景,因此,“北京大观园”也是非常令人神往之地。
《红楼梦》除了给我们塑造了一批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和一股仙境中的悲忧气息之外,还为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的谜题。对大观园原址的探讨仍在继续。
明代北京城规划之谜
历经数代,北京城的建设也愈来愈完善,其古色古香的气韵延伸至整个中华大地。北京城的“王者之气”让盘踞此地的“神龙”不可不为王。由金至元,帝王对北京城王尊形象的树立更是加大了力度,金碧辉煌之际尽显奢丽豪华。至明代,北京城的规划更是秉承了中国《周易》思想之精华——“天人合一”。内外城交相辉映,显出“天圆地方”的格局,这时的北京城可谓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
然而,今天我们再俯瞰明代所规划出来的北京城,却意外地发现了“玄机”的存在。一些专家通过对北京景山地区的遥感航摄照片的观测,发现了一些之前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他们说,从照片来看,明代的古建筑群落在整体上呈现出拟人化的风格。之后,许许多多对此感兴趣的人士都纷纷参与进来探讨,并且对北京全城的景象都拍下遥感照片。在众专家学者以及爱好者翻阅了大量的相关史籍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大玄机:明代的北京城居然呈现出水龙和陆龙状的“双龙”布局。
据观测,“双龙”布局展露出明显的龙眼、龙身及龙尾。神龙摆尾,英姿飒爽,风采尽显。先看水龙,其以湖心岛为龙眼,以南海为龙头,北海与中南海共同构成龙身,最后与龙尾什刹海归为一体。整条水龙向西北方位。再看陆龙,龙身由故宫所承担,四角楼像龙的四只利爪一样延伸至四面八方,龙尾则由景山、钟鼓楼和地安门大街构成,龙头部分最是栩栩如生,如天安门宛若龙吻,长安街像极了两条飘逸的龙须,金水桥为颔虬,龙的鼻骨则在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最后由太庙和社稷坛作为点睛的龙眼。整条陆龙俯卧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之上空,再加上正阳门类似龙珠一般的照耀,其雄霸的气势更是显露无疑。
明代北京城的这种“双龙”布局若是统治者有意为之,则彰显了中华民族历来君权神授的思想。神龙即是帝王之象征,帝王就是神龙之化身。但假若这“双龙”阵实为天造之作,并非皇族有意打造,那就更加令人惊叹天地造物的神奇了。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技也愈加发达。然而,科技在为我们解答许多谜团的同时,也发掘出一些新的谜点,明代北京城“双龙”布局的发现就是这一产物。疑雾重重之中,我们又能作何解释?
北京城为何会独缺一角
北京城最早称为元大都,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它经过多个朝代建设,建筑工期长,工程量大。北京在做元朝都城时,建造的是南北端正、左右平直的长方形的城垣。在明代改建时,打破了元城墙规矩整齐的格局,缺了西北角。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在北京上方所拍摄的照片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明代修建的内城城墙的痕迹,照片显示城垣在西北角处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
为什么一个规矩方正的城垣要专门削去一个角呢?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据说,北京城的建设严格遵循风水理论。连紫禁城的名字都是取自“紫微星垣”。皇帝自称“天子”,是上天的儿子。因此,皇帝居住的地方也要按照天帝的居所来布置。紫微星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群,是传说中天帝的居所。紫禁城内专门设置了七颗赤金顶象征北斗七星,其中中和殿、交泰殿、钦安殿各一颗,五凤楼四颗。
传说明代修建北京城时,命令刘伯温和姚广孝重新对北京城进行设计。他俩在画图的时候,不知为什么,都看到了天神哪吒显圣。哪吒告诉他们说,他是上天派来指导他们如何建造都城的。哪吒拿出一张建筑图,让两人照着画。姚广孝画的时候,面对天神,战战兢兢,一阵风吹起了哪吒的衣角,盖住了图上北京城西北角一块,他竟然也照着描上了。到施工的时候,皇上下令,东城按照刘伯温的图纸营建,西城按照姚广孝的图纸营建。于是,北京城建成之后,城西从德胜门到西直门一块缺了一角。
传说固然让人听来着迷,却不可能是我们要找寻的真相。有人认为,城角会缺失,是地震造成的。
根据卫星照片分析,北京城西北方有两种墙基影像,一种呈直角,一种呈35度左右的夹角。这说明北京最早的城墙确实是长方形的。但是,后来为什么舍弃了直角呢?据史料载,明清年间,北京附近经常发生地震,城墙西北角经常被震塌,屡次修葺,屡次崩坏。负责营造的单位专门找来风水先生查看,发现这一区域有活断层,不适宜建筑城墙。人不能逆天而行,明朝政府最后只好舍弃直角城墙,绕过这个区域。卫星照片证实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从车公庄到德外大街有一条地层断裂带。这里确实是地震多发区,避开此地区修建城墙是有可能的。
内蒙古恐怖小湖为何能吞噬人畜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的北部边缘,有这样一个令人恐惧的湖泊,它名叫“扎汉宫”。在蒙古语里,“扎汉宫”就是边缘直上直下的深湖。这个湖泊曾多次发生人畜神秘失踪和死亡事件,成了当地人口中的“恐怖湖”。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女知青掉进扎汉宫淹死了,但她的尸体一直没有浮出水面。当时七八个解放军坐船来到湖面上,用长竹竿打捞了整整三天,都没有找到女知青的尸体。
三天之后的下午,一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当地的一个老农看到一望无际的查干诺尔湖上空突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一团团像梨子一样的云朵吊在云底,紧接着一个云团旋转着垂向湖面,哗哗地从湖里吸走了水,形成一个水龙卷向查干诺尔湖南方移动。第二天,女知青的尸体从被搅混了的扎汉宫里浮了上来。
发生在扎汉宫的神秘事件越来越多,一些牲畜过于靠近湖水,一不小心踩进去一步,就再也出不来了。人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又不敢接近扎汉宫,就用围栏将湖圈起来,禁止人畜接近。
扎汉宫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它会产生各种各样奇怪的现象呢?据科学家推测,这很可能与周围的特殊地质环境有关。扎汉宫所在的浑善达克沙地生长着茂密的沙地植被,植被的营养来自于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的形成原因是降雨迅速渗入地下,而粗沙割断了毛细现象,令水分无法蒸发。于是,水就储存在沙地下部的隔水层上。地下水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冒出沙层,就会形成河流和内陆湖。查干诺尔湖和附近的高格斯太河形成原因都在于此,而扎汉宫的形成原因也很可能是如此。
但扎汉宫为什么会有吞噬活物的现象呢?研究人员认为,通常人畜失去踪影,一般是遇到泥潭或沼泽,但扎汉宫显然不是。还有可能是湖底有旋涡,将生物吸附进湖底,无法翻上来。此外,湖底有地下暗河,生物掉下去之后随着暗河水流飘走,在其他地方浮出水面,又或者腐烂在地下河道当中。
无论是哪种原因,扎汉宫制造的事件都足以耸人听闻,它能够吞噬人畜的能力一直未有确切的科学解释。
宗教圣地峨眉山三霄洞为何被遗弃
峨眉山位于我国四川省峨眉市的西南,因山峰相对如峨眉而得名。它是我国的宗教圣地,佛教称之为光明山,道教称之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秦汉时期,峨眉山就有方士隐居。东汉末年,道教就立足于山上进行宗教活动。南北朝时期,这里成了佛教的聚居地。
千年来,峨眉山香火鼎盛,往来之人数以百万计。但是到了当代,游人们却从来不到舍身崖的三霄洞,因为这里已经被称为“死亡之洞”。
三霄洞相传是《封神榜》中三位女仙——云霄、琼霄、碧霄的修炼之地,因而被称为“三霄”。洞口高5米,宽6米,有岔洞,洞道总长为214米。就是这样一个奇洞,却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一起惨案,至此三霄洞无人敢问津。
1929年农历五月上旬(另有说法是1927年秋季),富顺县自流井(当时自流井属富顺县管辖)朝山会一行70多位香客,在领队刘安邦的带领下赴峨眉山三霄洞上香,并捐赠一座大铜钟。此时三霄洞由富顺籍的演空和尚担任住持。众人来到洞内,酒酣饭饱之后,于下午3点为朝贺三霄娘娘,唱起了《三霄计摆黄河阵》。演空和尚曾制止众人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但香客不以为然,还在洞中点燃蜡烛又唱又跳,不断鸣钟。
就在这时,突然洞内一声巨响,霎时间漆黑一片,一股巨龙般的黄色火焰从洞底喷出,登时烟硝四溅,令洞内70余人窒息而亡,有几人由于出外上厕所而幸免于难。
此事一经发生,震动了峨眉、富顺两县。县长派人到三霄洞调查,一无所获,只得下令封闭洞穴,拆毁洞外的三霄娘娘庙,并禁止游人进入。新闻界也报道了此桩奇案,从此三霄洞鲜有人问津。几十年过去了,三霄洞成了杂草重生的荒洞,“三霄洞”字迹依稀可辨,洞口两尊菩萨面目全非,旁边崖下则是一口废弃的大铜钟。据说洞内约300米深处还有两具尸骨,没有人敢轻易踏足。
当地人迷信的说法认为,是香客的喧闹惊扰了神明,因此受到了惩罚。而地质学家来到三霄洞勘察,也并未得出确切结论。有人认为,是钟鼓、喧闹声引发了瘴气运动,导致瘴气爆炸。这种观点后来被否认,因为瘴气不会爆炸。还有人认为是瓦斯爆炸,是洞底的泽水所释放的沼气和香烛发生反应造成的。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依旧是众说纷纭。
长存1600年的罗布泊为何数年间消失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率考察队在罗布泊地区考察时,不幸遇难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大规模寻找,仍没有结果。
1990年,哈密有七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三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当直升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五天。既不是自杀,也非他杀,身强力壮的余纯顺离奇死亡,原因还是一个谜。
神秘莫测的戈壁地带,古楼兰王国的遗址之一——罗布泊,在不断吞噬生灵的过程中,留给了世人太多的疑窦。
罗布泊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不同时代罗布泊的称谓是不一样的。《山海经》中将其称为“幼泽”,元代以后称为罗布淖尔,现代才称为罗布泊。
早在汉代的时候,罗布泊不是一块耳状干涸的戈壁沙地,而是“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的福泽水域。有人甚至认为,它是黄河的起源。不过,公元4世纪时,当地就有法令限制罗布泊用水,可见此时罗布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敦煌时,在《大唐西域记》中曾写到罗布泊“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从古时起,罗布泊就流传着惊人的恐怖事件。不过,在清代末年时期,罗布泊突然涨水,形成了一个小湖,但湖的大小与汉代相比相去甚远。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在几十年的滋润下,罗布泊湖面又达到两千多平方公里。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渐渐干涸,最后彻底成为枯地。这里曾经是古老的楼兰古国的圣境,孕育了楼兰文明,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探险者们不遗余力地冒险去挖掘和探寻。但是,为什么经历了1600多年的罗布泊,却在短短几年内就彻底干涸了呢?
根据地质学家的勘测,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罗布洼地,形成了湖泊。这些河流包括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也有部分湖水是祁连山冰川融水的疏勒河提供的。但随着塔里木河周围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周围的沙漠面积也扩大,几条为罗布泊供水的河流纷纷因为被抽取灌溉田地而干涸或断流,使得罗布泊水源断绝。最终,罗布泊一年比一年缩小,在湖水周围形成了一道道蒸发盐壳线。这些线状盐壳勾勒出耳朵形状,在卫星上看去就像人的耳朵,而罗布泊也因此完全成为一个死湖。
那么,为什么在罗布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离奇死亡案件呢?据说,因地质关系,罗布泊干涸面厚厚的沉积物时有断裂,经常会将人吸进去。还有人说,罗布泊在夏季正午时会升温至70摄氏度左右,足以令人在短短几小时内死亡。至今为止,罗布泊仍旧被称为“死亡禁区”,其中发生神秘死亡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也解释不了。
神农架野人真的存在吗
《山海经·中次九经》中有记载,熊山(即今鄂西北神农架)中有一种身高一丈左右,浑身长毛,长发、健走、善笑的被称为“赣巨人”或“枭阳”、“狒狒”的动物。西汉时期成书的《尔雅》中记载,“狒狒”人形长丈,面黑色,身有毛,若反踵,见人而笑。这是历史上关于神农架“野人”的传说。然而,现实中的神农架真的有野人吗?ωWW.chuanyue1.coΜ
1915年,神农架边缘地带的房县,有个叫王老中的人,他以打猎为生。一天,王老中进山打猎,中午吃过干粮,抱着猎枪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一会儿,他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朦胧中,他听到一声怪叫,睁眼一看,有一个两米多高、遍身红毛的怪物已近在咫尺。他的那只心爱的猎犬早已被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王老中惊恐地举起猎枪……
没想到红毛怪物的速度更快,瞬间跨前一大步,夺过猎枪,在岩石上摔得粉碎。然后,笑眯眯地把吓得抖成一团的王老中抱进怀中……
王老中迷迷糊糊中,只感到耳边生风,估计红毛怪物正抱着自己在飞跑。不知翻过多少座险峰大山,最后他们爬进一个悬崖峭壁上的深邃山洞。王老中渐渐地清醒过来,这才看清红毛怪物的胸前有两个像葫芦一样大的乳房。他立刻明白了,这个怪物原来是个女“野人”。
白天,女“野人”外出寻食。临走的时候,她便搬来一块巨石堵在洞口。晚上,女“野人”便抱着王老中睡觉。
一年后,女“野人”生下一个小“野人”。这个小“野人”与一般小孩相似,只是浑身也长有红毛。小“野人”长得很快,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也能搬得动堵洞口的巨石。由于王老中思念家乡的父母和妻儿,总想偷跑回家,无奈巨石堵死了他的出路。因此,当小“野人”有了力气后,他就有意识地训练小“野人”搬石爬山。一天,“野人”又出去寻找食物,王老中便用手势让小“野人”把堵在洞口的巨石搬开,并且试着自己爬下山崖,趟过一条湍急的河流。就在这时,女“野人”回洞发现王老中不在洞里,便迅速攀到崖顶嚎叫。小“野人”听到叫声,野性大发,边嚎边往回跑。由于小“野人”不知河水的深浅,一下子被急流卷走。女“野人”凄惨地大叫一声,从崖顶一头栽到水中,也随急流而去。
已不成人形的王老中逃回家中,家人惊恐万状,竟不敢相认。原来,他已失踪十几年了,家人都认为他早已死了。
这个离奇的传说,似乎说明野人真的存在,而且能与人类婚配,二者应该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在湖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1977年,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野人”考察队。考察队员是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市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动物园的专业人员,武汉某部队派出了侦察支队,房县和神农架林区派出了熟悉情况的干部和向导。这次考察历时140天,足迹遍布神农架及其周围方圆150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峡谷,换回大量的资料。
1977年6月19日晚,“野考”一队李健(原湖北省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报告了房县桥上公社群力大队女社员龚玉兰和她的四岁儿子杨明安在水池垭路遇“野人”。在龚玉兰的带领下,他们找到“野人”蹭痒的那棵大松树,并在那棵树上取下几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从1.3米到1.8米高处的树干上找到的。从形状、粗细来看,与人的头发十分相似。后经武汉、北京等科研部门用显微镜观察,并与灵长目动物猕猴、金丝猴、白眉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现代人的毛发作比较,结果证明“野人”毛主要形态结构特征明显不同于上述灵长目动物。以后,他们又从七个地方找到了七份“野人”毛发,均是如此。
另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野人”的粪便。1976年11月间,在靠近神农架的房县蔡子洼东侧,曾有多人多次在这个地方发现过“野人”。考察队对这里进行了现场搜索,在山梁半坡一个陡崖顶部发现了“野人”的六堆粪便,都已干燥。经观察,粪便有较多未消化的果皮、野栗皮等残渣。在发现“野人”的地方找到的粪便中,还发现大量昆虫蛹皮。这些粪便与熊、猴、猩猩的均不相同,且又与人的粪便有差异。人是不会吃昆虫与野果皮的。1980年,考察队又多次找到“野人”的粪便,经分析,粪便内有未消化的竹笋、橡子和小动物的毛骨,粪便呈盘状,在两个呈八字形的脚印之间。这明显和其他动物大便方式不同,而与人相似。
大量的证据似乎证明神农架的野人确实存在,但他们到底藏身何处,又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仍旧令考察者们感到费解。
《山海经》为何称长白山为“有神之山”
绵延上千公里的长白山脉,横亘于东北三省的东部,与黑龙江水形成“白山”、“黑水”掩映之势。长白山以其雄伟、壮观、神奇、原始而闻名天下,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为中国东北最高的山地。山顶有火山口湖——长白山天池,终年青烟缭绕,很少揭开羞涩的面纱。但其风景绝伦,美不胜收,如同仙山瑶池,叫人不敢逼视。
在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民族的心目中,长白山不仅是给人们提供衣食之源的自然之山,还是一个神圣之地。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长白山就以“不咸山”之名而载入史册,其意思为“有神之山”。据史书记载,两千多年前东北的“勿吉人”把长白山称为“太皇山”,对它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古代的少数民族肃慎族、女真族到近代的满族、朝鲜族,一直视长白山为不可侵犯的圣地和宗源龙脉之处。
金代视长白山为发祥地。1172年,金朝统治者正式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后又册为“开天宏圣帝”。1677年,清王朝康熙皇帝东巡到松花江边,在此遥拜长白山,并封其为神,规定每年要像祭祀“五岳”那样祭祀长白山。雍正时,东游吉林省吉林市的小白山,建造祭祀长白山用的“望祭殿”。由此可见,长白山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爱戴。
长白山之所以受到爱戴,不仅因为其具有神圣的意义,更因为它的确是一座宝山。它被誉为“天然博物馆”、“物种贮存库”。在绵延的山脉中,生长着上千种植物,其中药材居多,特别盛产补品中的极品人参。这里的飞禽走兽,许多是国家珍稀动物。一位国际著名的生态学家来到长白山后感慨地说:“长白山是世界上原始生态最完整的一个地区,这样好的保护区,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在长白山茂密的森林植被滋润下,东北三江平原保存着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山海经》中之所以将长白山称为“有神之山”,大概就是因为它如神明和母亲一般,护佑和滋养着生存在东北的生灵。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纪实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写到了这样一段话:地球上最高最冷清的尚未开发的地方,一条宽阔的河谷被一些圆形的红山包围着,这里有地球上最为壮观的山峰。他说,在“地平线尽头”,有一处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那里有“白色的金字塔般的雪峰,充满阳刚之气”,有“蓝色的高原湖泊”、“幽深险峻的大峡谷”、“三条大江奔腾向前”,有令人称绝的“雄伟壮观的喇嘛寺群”、“心灵纯朴的藏族人民和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
在希尔顿的笔下,这美丽如斯、仿佛仙境一般的地方,就是“香格里拉”。据说,希尔顿是以西藏古典传记中的世外桃源“香巴拉”为依据写成此书的。该书一经问世,“香格里拉”顿时掀起人们的讨论热潮。随着好莱坞将《消失的地平线》拍成电影,“香格里拉”更是闻名全世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地。
那么,真正的香格里拉在哪里呢?探险家、民俗家、旅行者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藏区去寻找书中的“香格里拉”。可是,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探寻,“香格里拉”的确切地点仍是一个谜。
根据《消失的地平线》的描述,在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和云南境内都有这样的地方存在,景色皆是迷人不已,但哪一个才是希尔顿所描述的地方呢?1997年9月,云南省政府郑重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中国云南的德钦藏族自治州境内,位于中甸县境内的吉迪、郎格拉一带。中外主流传媒立刻对这一宣告作了报道,世人为之震惊。
为什么说中甸最为符合“香格里拉”的描述呢?首先,德钦藏族自治州是古藏民的聚居地之一。“香格里拉”在中甸的藏语方言中为“香格尼拉”,意为“心中的日月”。由于英文中没有“ni”之音,被译为“Shangri_la”,标准藏语读音为(Sem—tsi—ni—da)。发音过于相似的原因,令人们相信“香格里拉”一词很可能源于这里。
再者,中甸境内的风景与《消失的地平线》如出一辙,并且书中描述的“红山”,只有云南北部的红土高原才有,其他地方均没有红色的山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世界奇景,更是中甸独有的景色。基于以上几点,云南省政府更加肯定书籍里的“香格里拉”就是云南的中甸。
经过多番的考察,尽管中甸的香格里拉最贴近书中描述的“香格里拉”,可关于“香格里拉”地理位置的争论一直都没有休止。不过,不管香格里拉花落谁家,它的圣洁与美丽都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桃花源”身在何处
“桃花源”是诗人们理想的世界,如同世外仙境,不可企及。而给了天下人“桃源”梦想的,正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的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叫世人对“桃花源”念念不忘。
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在武陵(今湖南常德)溪水尽头的一处山石另一边,穿过石缝,世外桃源映入眼帘。这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好不快活。居住在此处的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误闯入的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不得不回家。等到再找桃花源时,就再也找不到了。
根据陶渊明所说,桃花源应是在武陵的某处,并且不止他一人这样说。南朝萧齐武陵人黄闵、萧梁时的武陵人伍安贫都曾写过文章讲述武陵的确曾出现过一个渔人,发现了一处桃花源。那么,依照以上说法,桃花源就坐落在武陵,并且晋代就有。可是,根据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沅水流经沅南县没有桃花源这样的流经地。所以,桃花源在晋代并不存在,因而黄闵和伍安贫讲述的武陵桃花源并非陶渊明口中的桃花源。
那么,陶渊明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认为,陶渊明家乡庐山有一处山谷,地势平坦,风景宜人,颇像《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此处还有姓陶的人家,其祖先确实是陶渊明。或许是陶渊明借此处的风光杜撰了武陵的桃源仙境。该说法虽然有实据,却没有史料能确认,只能作为一种推测。
桃花源是否真的就在武陵呢?以前从未有人怀疑,历朝的著名文人都曾慕名到武陵游访,留下很多著名诗篇。可是,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却提出了质疑。他说,较早记载入史册的“桃花源”是古桃林,在古代北方的弘农或洛水上游一带,《山海经·中山经》也有类似记载,相传此处是周武王攻打殷商养牛的地方。
西晋末年,“戎狄”、“盗贼”等到处流窜,烧杀抢掠。为躲避前秦苻坚戎狄之患,人们不是依靠各路军阀,就是躲避到山林之间,建造坞堡来据险自守。据典籍上所记载,当时的坞堡多由“堆石布土”依险而筑,古已有之。建立坞堡的条件必须是有山顶平原和溪谷水源。
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生活环境与坞堡建筑环境非常相似,其描述内容很像“檀山坞”。“檀山坞”为宋武帝刘裕的大将戴延之占据之地,位于洛水附近的檀山。此处有一个地方叫皇天原,皇天原附近有“桃林”,这就是桃花源的原型。
陈先生说,东晋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是虚构而来,其描述内容的原型应当是指洛水桃花坞,而桃园里生存的人躲避的该是前秦之患,而非秦朝暴政。
苏东坡也对桃花源在武陵一事表示质疑。他认为,如果桃花源真在武陵,早成了人们生死争夺的场地,也便不会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探寻而不得结果。
另有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湖北十堰市竹山县。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森林茂盛,地势险峻。根据古书记载,只有竹山县在千年以前名为武陵,在晋代时有过桃源村。从官渡镇桃园村波渔沟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称武陵河)逆流而上,可见一座孤山,山背就是不足两米宽的武陵峡口,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有一线之天。如同陶渊明所描写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顺水而行,可到小武陵峡,这里风景奇幽,有一个自然村落,即为桃源村。若按照景色的相似性,竹山县的确很像“桃花源”。那么,竹山县就是桃源的正确地址了吗?也不尽然。
如今,在全国各地,有30多处景点都自诩为桃源,各有各的说法,但没有一处能拿出真凭实据来证明自身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事实上,无论桃源身在何处,又或者根本不存在,它的意义已经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是进入到人们的内心。陶渊明真正塑造的,是人们心中的一块清净之地。
“天涯海角”在什么地方
中唐文学家韩愈少年丧父,先后经历了兄长、嫂子、侄、女相继去世的悲痛,与自己的侄子十二郎相依为命,没想到在而立之年时失去了这最后一个亲人,悲痛之余写下《祭十二郎文》的千古名篇。篇中“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写出了天人永隔、遥遥不可相见的悲痛。从此,天涯海角成了人们心中“最遥远的距离”。其实,在韩愈之前,已经有一些文学家将“天涯海角”形容成遥远的地方,却都不及韩愈笔下的“天之涯”、“海之角”听起来叫人心酸。
那么,在这世界上真的有天之涯、海之角吗?根据中国地理知识书籍的介绍,中国确有“天涯海角”这个地方,就在海南岛南端、马岭附近的一个美丽的海湾处,现在已辟为“天涯海角”游览区。这里东距三亚26公里,西距崖城22公里。在一片怪石中,有两块嶙峋的巨石,一块上凿“天涯”,另一块上刻“海角”,取意天之边缘、海之尽头。二石遥相呼应,与其他奇石、椰树形成了一幅奇景,如诗如画。
“天涯”、“海角”的字迹是哪里来的呢?据说,清代雍正年间,崖州(也就是今天的三亚)知府程哲在此镌刻了“天涯”二字。1938年,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在另一块巨石上题刻“海角”二字。
由于海南地处偏远,四周是茫茫大海,对于生活在广大中土的人来说,这里就像天边的尽头、海洋的一角,无人问津。如此边陲之地,是很多官员被流放的地方。所以,“天涯海角”看似充满浪漫的情怀,其实寄托了古人受到贬谪的哀思。
不过,人们也为“天涯”和“海角”二石杜撰了一个爱情故事。传说一对热恋的男女来自有世仇的两个家族,因为不能在一起,只能携手跳海自尽,化为巨石永远相对相守。此后,人们常以“天涯海角永远相随”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如今的“天涯海角”已成为旅游胜地,这里的“南天一柱”、“海判南天”等地更是风景名胜区,一年四季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游玩。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杭州的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侧,又叫“钱塘湖”。西湖的水面面积约4.37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千年以来,西湖一直被誉为“人间天堂”,在古人的心中相当迷人,在今人的眼中一样目眩。如此美丽的西湖,究竟是大自然塑造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呢?学术界众说纷纭。
关于西湖的成因,筑塘成湖是最早也是根据最多的说法。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由此可见,当时钱塘江水一望无际,水波泛滥,杭州城根本不存在。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钱塘海湾多,没有西湖一说,更妄论杭州。刘宋文帝时钱塘县令刘道真在《钱塘记》中写道,东汉时期钱塘江泛滥,钱唐郡议曹华信为了防止海水侵入内陆,就招募城里的百姓和民兵,修筑了一个大塘,一旦潮水上涨,就将海水掩入塘中,这个塘就是西湖的前身。为了治理钱塘湖水,钱唐县也迁往塘边,这就是杭州城的前身。
当代大多数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刘道真所说的“筑塘成湖”是符合史实的,西湖和杭州确实出自东汉。
另有一些人通过对西湖湖底沉积层的考证,认为西湖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成型,本为一处大的海湾,但已经沼泽化,尽是淤泥,经过千年石泥的堆积,逐渐与大海隔绝,后经人工修葺,才形成湖泊。更有人认为,西湖为火山爆发的岩浆阻塞海湾而成,这种说法颇有些玄奥。因此,关于西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说法虽多,仍值得探讨,但这些并不阻碍今人欣赏西湖的美景。
泰山无字碑是谁立的
在雾海弥漫的泰山玉皇顶,于玉皇庙门外耸立着一块无字石碑,碑式样独特,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高约六米,如同一根擎天石柱耸入云端,亭亭巍峨。这块石碑,就是泰山的风景线之一“泰山无字碑”。
天下许多地方皆有无字碑,武则天墓无字碑、谢安墓无字碑、秦桧墓无字碑等,立碑的目的是表示“任后人评说”之意。但若论碑龄大小,以泰山无字碑最为久远。此碑看似质朴,实则大有来头,只是碑上无一字迹,叫人不禁心生疑窦。究竟无字碑是谁人所立呢?
一些人认为,该石碑是秦皇始祭祀时所立。在古代,泰山被视为代表天子的神山,为中华万山之首,诸多帝王都曾登临泰山举行祭祀大典。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曾与原鲁国的儒生讨论过泰山封禅祭祀,于是“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同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根据上述说法,秦始皇所立石碑显然是应该有颂德的文字,而无字碑上并没有文字,应该不是始皇帝立的碑文。不过,在秦始皇之后,我国古代曾有12位帝王前来泰山封禅和祭祀。
明清两代,有人考证说泰山无字碑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所立。例如,明代王在晋有诗曰:“东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不过,根据历史记载,焚书坑儒早于秦始皇第一次到泰山封禅整整六年。也就是说,焚书坑儒时,秦始皇根本就没到过泰山,又如何在上面立碑文呢?
第二种说法认为,泰山无字碑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史料证明武帝的确在泰山顶上立过石碑,并且史书没有著明武帝是否命人在碑上刻文字。清代顾炎武和现代学者郭沫若都曾考证过,认为此碑确实是汉武帝所立,而非秦始皇。因为秦始皇的碑石没有如此之大。
可是,人们熟知汉武帝天性疏狂、好大喜功,为何竟甘愿立个巨大的无字碑,却不在上面刻任何歌颂自己的文字呢?后人推测,想必是当年汉武帝听闻秦始皇泰山封禅,对山神傲慢无礼,结果山神一怒之下骤降暴雨,阻碍封禅。几年之后,秦始皇身染重病,正逢天外飞石落于泰山之前,石头上写着“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其实,这句话人为的成分居多,但始皇帝却不知,胆战心惊而死。始皇帝一死,秦二世胡亥遂将天下葬送了。汉武帝怕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不敢过于狂妄地在石碑上大谈特谈自己的功勋,因而索性什么都不写,叫后人自己去揣摩。Μ.chuanyue1.℃ōM
武帝的用心果然巧妙,难怪明代人邹德溥在《无字碑》诗里这样写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当真是不置一语,道尽千万。
然而,人们仍是不能完全肯定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毕竟,一切都是根据史书所言进行推测。关于无字碑的身世仍旧是千古谜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鸣沙山的沙子因何会鸣叫
在甘肃省敦煌县城南六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鸣沙山,在北宋时期它被称做“神沙山”、“沙角山”。宋代百科全书《太平御览》和《大正藏》中均记载过这座山丘。根据史书的记载,鸣沙山在天朗气清、惠风习习中,会发出丝竹弦乐的声音,因而得名“沙岭晴鸣”。
鸣沙山东西大约有40公里长,南北大约有20公里宽,高有数十米,山峰陡峭。站在鸣沙山顶俯望,只见沙丘如林,蔚为壮观。
相传鸣沙山是古老的战场。古时,有一个大将军及其军队在这里驻扎,没想到遇上沙尘来袭,黄沙鬼哭神嚎,铺天盖地,一夜之间将整个军队完全吞噬。从此以后,人们每每经过鸣沙山,都像听到了号角、鼓乐声,如同军队正在作战。
传说毕竟是传说,并没有确切历史根据。那么,为什么鸣沙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呢?这其实是沙漠里独有的一种自然现象——鸣沙,又叫做响沙。
关于响沙的记载,最初出现于中国8世纪的古书中。此后,马可·波罗、达尔文和许多探险家对此也多有描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漠中,已发现有31处可听到“鸣沙”的景点,其中尤以美国加利福尼亚莫哈韦沙漠中死亡之谷的几处景点最为著名。
中国除了甘肃敦煌市南郊的鸣沙山,还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的响沙湾比较有名。人们发现,鸣沙多在海滩或者沙漠里边。鸣沙发出声响,多是在风和日丽或者刮大风的时候,要不就是有人在沙子上边滑动。
关于响沙的成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响沙产生的原因不是风,也不是与沙丘本身有关的一种回声现象。有研究者认为,沙子之所以会响,是因为干燥性气候导致沙丘侧面崩塌产生沙砾共振,发响条件是所有的发声沙砾必须体积一样或接近,其频率为100赫兹,声音强度为100分贝。
还有人认为,由于风蚀作用,使沙粒变得大小均匀,非常洁净,具备了蜂窝一样的孔洞。这样的沙粒结构使得沙子在摩擦中发生共振效应。因此,当有人滑动沙子时,“响沙”现象便会出现。
由于响沙的成因复杂,一旦响沙区的气候环境发生改变,沙子就失去发声的功能。所以,响沙的成因和必备条件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还没有系统地研究出来。
明朝风动石为何悬立千年
在福建省东山岛旧城铜陵镇东门海滨石崖上,有一块著名的风动石,又名兔石。它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名动天下。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在明朝时期,这块风动石有一个雅号叫“东壁文星”。
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风动石却安然无恙。日本侵略军曾打算将风动石用钢索拖拉,风动石却只晃动,并不移位,如同长在磐石之上。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人企图动摇这块风动石,皆败兴而归。
这块风动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上小下大,形如桃子,斜立在盘形巨石的边缘,衔接处仅几寸。每逢海风吹过,奇石左右微微晃动,到了一定的倾斜程度时却不再摇摆。就算有人登上石头,用脚踩踏,巨石也只是摇晃,绝不会滚落。风动石何以竟能保持千年不坠呢?究竟是谁将这块石头放在磐石上面而让它不坠呢?
有人猜测风动石是陨石坠落到地上的残骸,滚落到磐石边缘。可能由于风动石的内质结构受到地心的吸引,恰恰可以在磐石边缘保持平衡,不管人们如何摇动,它都不会掉下去。不过,若风动石为陨石,附近应有陨石坑洞。于是,关于陨石坠落的猜测被推翻了。还有人认为,风动石的原理是不倒翁原理。巨石上小下大,内部质量重心非常低。所以,无论怎么摇晃,风动石都会恢复原状,这种说法颇为可信。
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屹立,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赏。于是,有人留下了“不观风动石,枉到东山岛”的赞语。而风动石也作为一个谜样的存在,引起世人的称赞和猜测。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更新,第十一章 地理未解之谜——山川湖泊藏玄妙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