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哈佛教授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 第九章抑制本我:剔除心灵的毒瘤
  三种东西不召自来:爱、嫉妒、恐惧。

  ——哈佛学子亨利·梭罗

  在每一个人的性格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小小的黑点。

  ——哈佛学子,作家詹姆斯

  哈佛精英之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JamesWilliam1842~1910年)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1842年1月11日出生于纽约市。富有的父亲供他在美国和欧洲几国受教育达10年之久。1869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72年进哈佛大学任生理学讲师,后因研究神经系统生理以及与心理学有关的其他生理学问题,使他转向心理学的研究。1875~1876年,他在美国第一个开设新心理学课——“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并创立了一个小型心理实验室。由于该实验室较之W·冯特1879年设立的实验室早了四年,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心理实验室。该实验室只用于配合教学,未能从事心理学理论研究,因而未能引起世人重视。1876年他任哈佛大学生理学副教授,1880年转任哲学副教授,1885年升任哲学教授,1889年转任心理学教授。次年出版两卷本《心理学原理》。后因其对已有成果不满,并断定自己再无其他任何东西可贡献给心理学,故又将兴趣转向哲学。1897年H·闽斯特伯格主持哈佛大学心理实验室工作后,他又改任哲学教授。1907年辞去哈佛大学职务,悉心研究哲学。1910年8月26日卒于新罕布什尔。ωWW.chuanyue1.coΜ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对后来美国心理学特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的关于意识的功用、意识流等主张成为后来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基本信条。其情绪理论由于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从而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他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于1894年和1904年两度当选该会主席。他的心理学著作有:《心理学简编》(1892)、《对教师讲心理学》(1899)、《宗教经验之种种》(1901~1902)等。其中《对教师讲心理学》一书作为心理学教科书,常被引用。哲学著作主要有:《实用主义》(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义》(1909)等。

  去除嫉妒,分享喜悦

  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咝咝作响的灼煤。它像一条蛆虫,蛀蚀和毁害着他人和自己。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表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在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他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生来就具有某些伟大品质的人的最可靠标志是生来就没有嫉妒。”每一个埋头专注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而凡是好嫉妒的人常常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是投入到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无关紧要的小事中。比如,这个人的生活作风,这个人的学识,这个人的穿衣戴帽,甚至这个人脸上的几颗雀斑、头上的一根白发,一旦被这些人发现了,他们也会为此而兴奋不已,并且会故作大惊小怪地议论纷纷:哈哈,原来他也不过如此呀!原来他……嫉妒的人是在不断地对别人的打击中寻找乐趣,以求内心平衡,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因此而搞得一团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与其说是别人的成功妨碍了他,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关注点发生了偏离,自愿从生活轨道上滑落而自毁前程。

  罗素在谈到嫉妒时曾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芸芸众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技不如人,却对别人的成绩嗤之以鼻,“妒人之能,幸人之失”,从而上演了一场场丑陋的嫉妒闹剧。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别人评上了比自己高的职称而指桑骂槐、因为某人得到领导的厚爱而愤愤不平、因为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而郁郁寡欢的大有人在,给本已不太平静的生活平添了几多烦恼和些许纷扰。

  每个凡人难免不嫉妒,但是杰出的人往往能用理性去抑制嫉妒,在难免产生嫉妒的地方,用它去刺激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阻挠对方的努力,但是那些被嫉妒之火燃烧而迷乱理智的人,往往会被内心这种疯狂的激情消耗掉,使他人和自己两败俱伤。

  不应嫉妒天才人物,就像不应嫉妒太阳一样。

  ——尤·邦达列夫

  贪婪滋生祸端

  “欲望越少,人生就越幸福。”

  哈佛的国际事务学教授安东尼·塞奇常常谈起这个真实的故事,用以警醒人们远离贪婪。

  1856年,俄亥俄州的亚历山大商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共失窃8只金表,损失16万美元,在当时,这是相当庞大的数目。

  就在案子尚在侦破中,纽约商人罗森到此地批货,随身携带了4万美元现金。当他到达下榻的酒店后,先办理了贵重物品的保存手续,接着将钱存进了酒店的保险柜中,随即出门去吃早餐。

  在咖啡厅里,他听见邻桌的人在谈论前阵子的金表盗窃案,因为是当时的新闻,这个商人并没有太在意。

  中午吃饭时,他又听见邻桌的人谈及此事,他们还说有人用1万美元买了两只金表,转手后净赚3万美元,其他人纷纷投以羡慕的眼光说:“如果让我遇上,不知道该有多好!”

  然而,罗森听到后,却怀疑地想:“哪有这么好的事?”

  到了晚餐时间,金表的话题居然再次在他耳边响起,等到他吃完饭,回到房间后,忽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你对金表有兴趣吗?老实跟你说,我知道你是做大买卖的商人,这些金表在本地并不好脱手,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商量看看,品质方面,你可以到附近的珠宝店鉴定,如何?”

  罗森听到后,不禁怦然心动,他想这笔生意可获取的利润比一般生意优厚许多,所以他便答应与对方会面详谈,结果以4万美元买下了传说中被盗的8只金表中的3只。

  但是第二天,他拿起金表仔细观看后,却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他将金表带到熟人那里鉴定,没想到鉴定的结果是,这些金表居然都是假货,全部只值2000元而已。直到这帮骗子落网后,商人才明白,从他一进酒店这伙骗子就盯上了他,而他一整天听到的金表话题,也是他们故意设计的。

  歹徒的计划是,如果第一天罗森没有上当,接下来,他们还会有许多花样诱骗他,直到他掏出钱为止。

  因为贪私,而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为贪图,而丧失天良的人也随处可见。贪欲不仅可怕,也是导致许多人失败的原因。

  的确,人的私心、贪婪,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恶念的祸害里。

  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少,而仅仅因为欲望太多就使自己不满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期望比别人拥有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就会导致心理贫穷!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少,人生就越幸福。”同理,我们也可以说欲望越多,就越容易致祸。的确,古往今来,多少人欲壑难填,多少人被贪婪打败,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减轻欲望,懂得舍弃,只有这样才能从贪婪中解脱,从而获得心里安宁。

  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获胜。

  ——巴克斯顿

  自私就是自毁

  卢克莱修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一个美国士兵在越南战争中受伤,成了残疾人,他不知道父母还肯不肯接受自己,就先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有一个战友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不过他恐怕不能和我们住在一起,他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父亲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几天后,父母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悲痛欲绝的父母在停尸房内认出了他们的儿子,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

  “我们无法想象留给那对父母的是怎样的悔恨与悲哀,但我们却能够深深意识到自私留给自己心灵以及生活的惨重戕害,然而自私之心不分时空不分人群,它如影随形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是莫顿教授在听到这个故事时所说的一段话。

  自私是一种极端利己的心理,自私的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计较个人得失,不讲公德;更有甚者会为私欲铤而走险,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自私也是诱发贪婪、嫉妒、报复等病态心理的根源。

  历史一再证明,自私的人是没有好的结局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自私就是自毁,自私者到最后只能独自吞噬恶果。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不为本人所察觉,私欲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心安理得地享受,所以,自私的人,没有人愿意与其共事,因而他也永远难以取得成功。

  世间成大事的人一般都是做事坦荡,能克制私欲的君子。

  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

  ——边沁

  丑陋的邪恶

  邪念扭曲人的心灵,造成人类的心理贫穷。

  哈佛动物保护协会对猎杀貂的那些人“恨之入骨”,因为对于生长在北极圈附近的人们来说,猎杀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像猎杀北极熊之类的大动物那样风险大,身手笨拙的猎人可能会因此而搭上身家性命。虽然貂的肉很少,但貂皮却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

  然而,猎杀貂的过程却是十分残忍和冷酷的,在整个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恶。

  夜幕降临时,猎人穿上厚厚的棉衣出发,到貂类经常出没的地方躺下,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貂生性慈悲,看到有人卧在雪里,它们会从暖暖的穴里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温暖那些假装冻死的人。于是,猎人就轻易地抓到了貂。

  这种令人齿寒的捕貂方法被记者报道后,引起了美国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并且信奉上帝的西方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这是人类最为丑陋最为险恶的行为。

  很多人认为,应该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猎人加以制裁,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对该国的经济进行制裁,以惩罚那些捕貂者。

  但是,当地人并不认为这有悖于人道。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貂的习性,而这种捕貂的方法更是流行了上千年,他们的祖祖辈辈一直是这样捕貂的。但严厉的谴责还是让那些捕貂者,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迫于舆论压力,当地开始制止这种“忘恩负义”的捕貂行为。

  在经过十几年的禁猎后,这种捕貂行为被当地猎人所废弃,如果还有人采用这种捕貂方法,会被同行所不齿,并无法加入参加捕猎动物的猎人组织行动。

  动物的善良让身为高级动物的我们相形见绌。邪念扭曲人的心灵,心理贫穷的程度永远同邪恶成正比。所以,对于恶念,我们需要常常牵制。而在牵制恶念的时候,善念也便产生。

  有两条路可以得到幸福,即消除欲望或增加财富。

  ——富兰克林

  点金术

  越是自己曾经失去的,越应通过施予而找回。

  从前有个特别爱财的国王,一天,他跟神说:“请教给我点金术吧,让我伸手所能摸到的都变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宫到处都金碧辉煌。”

  神说:“好吧。”

  于是第二天,国王刚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变成了金子,他高兴得不得了,然后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牛奶也变成了金子,摸到的面包也变成了金子,他这时觉得有点不舒服了,因为他吃不成早餐,得饿肚子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王宫里的大花园散步,当他走进花园时,他看到一朵红玫瑰开放得非常娇艳,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了一下,玫瑰立刻也变成了金子,他感到有点遗憾。这一天里,他只要一伸手,所触摸的任何物品全部变成金子了,后来,他越来越恐惧,吓得不敢伸手,他已经饿了一天了。到了晚上,他最喜欢的小女儿来拜见他,他拼命地喊着,女儿别过来,可是天真活泼的女儿仍然像往常一样径直跑到父亲身边伸出双臂来拥抱他,结果女儿变成了一尊金像。

  这时国王大哭起来,他再也不想要这点金术了,他跑到神那里,跟神祈求:“神啊,请宽恕我吧,我再也不贪恋金子了,请把我心爱的女儿还给我吧!”

  神说:“那好吧,你去河里把你的手洗干净。”

  国王马上到河边拼命地搓洗双手,然后赶快跑去拥抱女儿,女儿又变回了天真活泼的模样。

  简单的寓言却富含深刻的哲理:人不光需要财富,人更离不开亲情和爱。人是感情的动物,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夫妻恩爱都是人之常情,吝啬会失掉许多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有的人总是对自己曾经缺少关爱的童年耿耿于怀,其实越是自己曾经失去的,越应通过施予而找回。

  人类所以要生存在世界上,并非为了要当富翁,而是为了获得幸福。

  ——司汤达

  贪婪即愚蠢

  从本质上说,金钱仅仅是一个工具,当它摇身一变而成为目的时,人类的苦难就降临了。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德克说:“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宗教都有着一条戒律,就是反对贪婪。生现实活中,我们常可听到人们用鄙夷不屑的口吻说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贪婪成性等贬斥贪婪的词汇来。”

  可见,贪婪是人性的恶习之一,是人性中无法隐藏的重要缺陷之一。

  一般来说,人们所说的贪婪指的就是一个人对金钱和财富的强烈占有欲。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这一点。有一个这样的寓言故事。

  狐狸和狼是死对头,在动物王国中,它们一直在明争暗斗,渴望更高的位置和权力。但是狼比狐狸走运,狼被提拔了,而狐狸却什么也没得到。

  怎么样搞垮狼呢?狐狸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条计策。

  狐狸去拜见狼,诚恳地说:“狼大哥,过去我有对不起你的地方,是我错了,你一定要原谅我呀。”

  狼见狐狸登门认错,心里得意,摆出大仁大义的样子说:“没什么,过去的事情就别提了,咱们团结一致向前看。”

  狐狸与狼倾心长谈,并积极为狼出谋划策,临走时,非要留下小礼品不可。狼觉得也不能太不给狐狸面子,就收下了,反正狐狸也没有什么要求。

  狐狸隔三差五就经常来走动,每次来都带些礼品,不轻不重,狼渐渐地也就习以为常了。

  有一天,狐狸对狼说:“现在羊和猪在争一块草地,羊跟我关系不错,你看能不能帮羊说句话?”

  这件事狼是知道的,不是什么大事,就替狐狸办了,之后,狐狸拿了更多的礼品来感谢。

  长此以往,狐狸求狼办的事也越来越多,当然礼品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超过原则的范围也越来越远。Μ.chuanyue1.℃ōM

  终于有一次,狐狸让狼办一件很危险的事,许诺事成之后定有重谢。狼不干。狐狸取出一个小本,上面记着狼每次受贿的时间、事由等,各种证据俱全,这些就足以毁掉狼的前程。不得已,狼答应再帮狐狸一次忙,下不为例。

  没有下一次了,狼东窗事发,将在狱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占有欲,更是一个无底深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诱惑,人的占有欲往往就这样被强烈地激发起来。

  从本质上说,金钱仅仅是一个工具,当它摇身一变而成为目的时,人类的苦难就降临了。人性中的贪婪被彻底激发起来,当金钱成为你的目的,贪婪就开始牢牢地控制住你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贪婪完全有资格说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最好的黄金经不起人手的磨损,尽管他是名誉良好的端正人士,一旦堕落了也照样会不知羞耻。

  ——莎士比亚

  贪婪必失

  欲望,有时候会吞噬我们的情感、理智,甚至是一切。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旁边有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3尺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周围围观的人响起了一阵惊呼声,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的渔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2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1尺长的小鱼,围观的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大海,不料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翼翼地放回自己的鱼篓中。

  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想不到钓者的回答是:“喔,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1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装不下。”

  做人千万不要太贪,有贪必有失,只有适可而止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欲望,有时候会吞噬我们的情感、理智,甚至是一切。

  生活就像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了一个人的贫与富。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

  生活当中,该有多少人为了让自己的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无谓地往里面添加各种各样的作料,诸如,爱情、友谊、金钱、喜、怒、哀、乐……所以他们都感到活得很“累”。然而,却有许多人义无反顾地继续累下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欲望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物欲的最高享受,然而过度的追逐利润往往会使人们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须适可而止。

  我生活中一切悲伤和匮乏的原因,不过是由于自己的年收入略微少了几英镑。每当想到这一点,成就会被金钱的重要性吓得目瞪口呆。

  ——乔治·吉辛

  别做金钱的奴隶

  有些人希望靠财富而被人尊重,但它只会更加暴露他们的空虚和愚蠢。

  利奥·罗斯顿是美国最胖的好莱坞影星。1936年,在英国演出时,因心肌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仍没挽回他的生命。临终前,罗斯顿曾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登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的他,流下了泪。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1983年,一位叫默尔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了进来。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十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来。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五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不过他没回美国。苏格兰乡下有一栋别墅,是他十年前买下的,他在那儿住了下来。1998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邀请他参加。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不知记者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总之,在当时的媒体上没找到与此有关的报道。后来人们在默尔的一本传记中发现这么一句话:“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有合乎时代的“金钱感觉”,说来容易,实际做来却有困难。因为对事情的想法和创意,多多少少会受限于生长的环境,所以虽然知道,却不容易做到。

  因此,我们要以一个基本的哲学铭记在心:“不要做金钱的奴隶!”换句话说,就是不要被金钱所束缚,单是这个基本的想法,就值得跨越任何时代而铭记在心。

  西班牙某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说过这么一句话:“金钱,不是奴隶就是主人,二者必居其一!”怎么选择就操纵在你的手中。

  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即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

  ——伊壁鸠鲁

  生活不是攀比,幸福源自珍惜

  如果你能体会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欠缺,你就不会再与人做无谓的比较了,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一天,上帝突发奇想:“假如让现在世界上的每一位生存者再活一次,他们会怎样选择呢?”于是,上帝授意给世界众生发一答卷,让大家填写。答卷收回后,令上帝大吃一惊,请看他们各自的回答:

  猫:“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鼠。我偷吃主人一条鱼,会被主人打个半死。而老鼠呢,可以在厨房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们对它也无可奈何。”

  鼠:“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猫。吃皇粮,拿官饷,从生到死由主人供养,时不时还有我们的同类给它送鱼送虾,很自在。”

  猪:“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当一头牛。生活虽然苦点,但名声好。我们似乎是傻瓜懒蛋的象征,连骂人也都要说蠢猪。”

  牛:“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头猪。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干的是力气活,有谁给我评过功,发过奖?做猪多快活,吃罢睡,睡罢吃,肥头大耳,生活赛过神仙。”

  鹰:“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主人保护。我们呢,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风吹雨淋,还要时刻提防冷枪暗箭,活得多累呀!”

  鸡:“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任意捕兔捉鸡。而我们除了生蛋、报晓外,每天还胆战心惊,怕被捉被宰,惶惶不可终日。”

  最有意思的是人的答卷。

  不少男人一律填写为:“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个女人,可以撒娇、可以邀宠、可以当妃子、可以当公主、可以当太太、可以当妻妾……最重要的是可以支配男人,让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

  不少女人的答卷一律填写:“假如让我再活一次,一定要做个男人,可以蛮横、可以冒险、可以当皇帝、可以当王子、可以当老爷、可以当父亲……最重要是可以驱使女人。”

  上帝看完,气不打一处来:“这些家伙只知道盲目攀比,太不知足了。”他“哧哧”把所有答卷全都撕碎,喝道:“一切照旧!”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习惯于把自己和别人相比:与邻居比,与朋友比,与亲戚比,甚至与兄弟姐妹爱人比。越比越不平衡,越不平衡越生气,“人比人会气死人”就是这种攀比心理的真实写照。

  爱默生,这位毕业于哈佛的伟大作家,告诉人们“生活不是攀比,幸福源自珍惜”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只有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才能享受到幸福。

  ——约翰逊

  考验人性的苹果

  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

  有一天,两位患难与共、形同兄弟的朋友在大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面临死亡。这时,一位老人出现了:“我的孩子,前面一棵树上有两个苹果,吃下大的那个,就能抗拒死亡,走出沙漠,小的那个,只能令你苟延残喘,最终还会极痛苦地死去。”

  两个朋友向前走了一段路,果然发现了一棵树,也发现了树上的两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不去碰那个会给一个人带来生命之光的果子。

  夜深了,两个好朋友深情地凝望着对方,他们都相信,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晚。

  当太阳从沙漠的一端再次升起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醒了过来,他发现,另一位不在了,而树上只剩下了一个干干巴巴的小苹果。他失望了,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朋友的背叛。他悲愤地吃下了这个苹果,继续向前方走去。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他看见了倒在地下的朋友,朋友已经停止呼吸了,他的手上紧紧握着一个更小的苹果。

  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个人为了朋友能够舍弃自己的性命,只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这是多么诚挚而稀有的真情。

  一位伟大的哲人曾说过:“想要我为一个朋友去死,这并不困难。难的是找不到值得我一死的友人。”如果有幸在尘世间寻觅到一份真挚的友谊,真要感慨一句:“夫复何求!”

  最伟大的爱是怎样的?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友谊的支柱是尊敬与依赖之心,是永不背叛朋友的诚实,以及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共同冲破苦难的勇气。

  ——池田大作

  要经受住善恶的考验

  人性本无善恶,所谓的善恶不过是上帝对人的考验罢了,经得起考验为善,经不起考验为恶。

  一名很恶的农妇死了,她生前没有做过一件善事,鬼把她抓去,扔在火海里。

  守护她的天使站在那儿,心想:我得想出她的一件善行,好去对上帝说话。

  他想啊想,终于回忆起来,就对上帝说:“她曾在菜园里捡过一根绳,施舍给一个女乞丐。”

  上帝说:“你就拿那根绳,到火海边去伸给她。让她抓住,拉她上来。如果能从火海里拉上来,就让她到天堂去。如果绳断了,那女人就只好留在火海里,像现在一样。”

  天使跑到农妇那里,把一根绳伸给她,对她说:“喂,女人,你抓住了,等我拉你上来。”他开始小心地拉她,差一点就拉上来了。

  火海里别的罪人也想上来,女人用脚踢他们,说;“人家在拉我,不是拉你们;那是我的绳,不是你们的。”

  她刚说完这句话,绳就断了,女人再度落进火海,天使只好哭泣着走了。

  农妇后来才知道,这绳其实是可以拉许多人的,上帝想借此再度考验一下她,但她没有经受住这种考验。

  作恶一生的农妇最终没有经得起最后的考验。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死活。某些关键时刻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人性也会在此时显现出来。只有心怀善念的人,才会经受住考验,到达想去的地方;而心怀邪念的人,则会把自己送入地狱。

  这个故事也再次印证了善恶有报的道理。恶妇最后的恶念让她失去了去天堂的机会。在美国,当然哈佛也包括在内,许多人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上帝的眼睛。

  所以,那里的教育给了人们更多的无私与爱,人们活得更加从容。

  善和恶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同学们,我们可要经受住考验啊!

  活在爱和笑之中吧!没有爱和笑的地方,也不可能有欢乐。

  ——克拉丽斯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哈佛教授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更新,第九章抑制本我:剔除心灵的毒瘤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